长安要想通过原力技术让深蓝成为主流混动车市

文:谈擎说AI 作者:郑开车近日,长安汽车发布全新能源及电动化解决方案——长安原力技术,包括“原力智能增程”和“原力超集电驱”两项重磅技术。在三分钟左右的视频里,长安试图向用户诠释“181+95%+1200+-30”等一系列数字背后的科技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推出看似相当重磅的新技术,并没有举办线

文:谈擎说AI 作者:郑开车

近日,长安汽车发布了新能源和电气化解决方案——长安原力技术,包括原力智能增程和原力超集电驱动。在大约三分钟的视频中,长安试图向用户解释一系列数字背后的技术成果,如181+95%+1200+-30。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推出了看似重磅的新技术,没有举办线上线下的新闻发布会,而是以长安董事长朱华荣朋友圈广告的形式发布。

特斯拉备受业界关注AI Day、蔚来NIO Day相比之下,长安汽车秀肌肉的方式过于低调,或许是故意避开竞争对手的锋芒。

然而,对于那些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略知一二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仍然会疑惑地问:看到2023年即将到来,曾经被很多车圈领导批评落后的增程技术是否值得吹嘘?

后补贴时代,深蓝成为长安新能源主力军

众所周知,增程式技术技术简单,BOM成本低于同级插混车型,是低成本新能源过渡技术。

从长安发布原力技术的时间点来看,增程技术的高举可能与国家补贴剩余时间无关。在新能源汽车公司从事产品研发的刘明(笔名)告诉了谈话AI表示。

根据《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从明年起,注册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

对于即将到来的后补贴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特斯拉、小鹏、威莱、问界等新能源汽车公司对各自的产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价调整或推出了优惠政策。比亚迪和埃安的产品主要位于中低端市场,最近宣布了许多新能源车型的价格上涨。

需要注意的是,比亚迪和埃安是除特斯拉以外最畅销的新能源制造商,率先宣布涨价的比亚迪和埃安已经实现了今年的销售目标。

比亚迪从1月到10月的销量为140万辆,从150万辆调整后的销量目标几乎没有悬念;根据埃安12月1日发布的最新销售数据,1月至11月累计销量约为24万辆,同比增长128%,年销量翻了一番。

因此,似乎有一条规则,传统汽车公司中销量最高的新能源品牌有信心通过价格上涨来维持毛利润,因为市场预期相对乐观。毛利润高的高端品牌倾向于降价,以保持销售或进一步刺激销售增长。

长安在后补贴时代如何运筹帷幄,取决于自身情况。但根据一些公开信息,长安新能源车型板块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新能源板块布局缓慢。

2018年5月,长安汽车全资成立长安新能源。截至2022年3月,长安新能源两次融资引进12名投资者,长安汽车持股减少至40.66%。长安汽车虽然解决了资金问题,但也失去了控制权,长安新能源也从长安安全资子公司变成了合资企业。

长安要想通过原力技术让深蓝成为主流混动车市

据天眼查APP检索显示,12月2日,长安汽车投资13.32亿元购买长安新能源部分股权。交易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新能源的比例从40.66%上升到51%,长安新能源将成为长安汽车控股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正是因为长安汽车之前没有控制新能源领域的重要资产(长安新能源),所以当很多传统汽车公司被嘲笑时KPI长安因无权制定2022年新能源车型销售目标而逃脱。

二是新能源车型销量低。

今年前10个月,长安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超过19万辆,而比亚迪自9月以来连续三个月的月销量超过20万辆。

长安新能源卖了10个月,不如比亚迪一个月的销售业绩,差距很大。

三是难以兼顾性价比和利润,产品竞争力弱。去年,五菱红光MINI销量火爆,长安推出了标杆长安奔跑E-Star国民版在尺寸、动力、续航等方面碾压宏光MINI。但是这辆车以前的江淮iEV在补贴退坡的过程中,该系列已提前离场。

总的来说,长安新能源车型的利润太低了。虽然他们也获得了一些红利,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太慢了。目前,新能源车型领域的竞争力远低于比亚迪和埃安。当国家补贴进入倒计时时,长安没有信心跟随比亚迪和埃安的涨价,也可能不得不寻价格较低的扩展技术。

在低端新能源市场,微型汽车市场因补贴下降而面临利润问题;在高端市场,阿维塔与长安和宁德时代高度依赖主要供应商的认可。在核心技术层面,长安的参与确实有限,更多的产品措施需要看到未来的市场反馈。

因此,对于长安来说,在国家补贴即将结束时,最重要的是抓住长安深蓝所在的中端市场进行一波推广。从表面上看,一堆虚张声势的专业数字本质上可能是一种降低成本、保利的策略,以应对后补贴时代。

当然,无论原力能否扭转乾坤,长安都会尽可能为深蓝造势。这个大方向没有错。

在原力技术的加持下,深蓝能曲线救国吗?

一方面,长安新能源能否依靠增程反击取决于技术因素,主要包括增程技术路线的理论上限和长安优化改进增程技术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它取决于供应链管理、产品设计和定位、渠道、用户服务等非技术因素。

首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原力智能增程面临的挑战并不容易。

长安新能源CEO据邓承浩介绍,在深蓝增程和纯电动车型销量占比结构中,汽车预计为6:4,SUV预计将达到7:3。也就是说,在长安深蓝的产品结构中,增程车型将成为重要的销售来源。

那么长安要想通过原力技术让深蓝成为主流混动车市场,原力智能增程必须是长安的王牌技术。既然这把枪打出来了,就必须足够响亮。

当插电式混合技术流行时,长安原力技术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进行充分的市场教育,让用户消除扩展是落后技术的偏见。

早在2020年,大众中国CEO冯思翰给了李想一个下马威,说理想ONE增程式是最糟糕的方案。

今年7月4日,华为执行董事余承东发布问界M7点,声称说增程车不够先进是胡说八道,立即吸引了长城下的魏牌CEO李瑞峰的炮轰。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种有争议的新能源技术方案。

事实上,早期通用雪佛兰和奥迪等制造商率先批量生产的扩展模型后来被丰田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击中。现在,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比亚迪DM-i/DM-p、长城柠檬混合动力,吉利雷神混合动力)后来居上,在成本和油耗经济性方面更具优势。

长安也推出了自己的蓝鲸iDD目前长安旗下有长安混动UNI-K iDD和欧尚Z6 iDD这两款车采用了这种混合动力系统方案。但从销量来看,这两款车型还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虽然朱华荣所说的缺芯贵电会对销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作为目前最主流的过渡技术路线,比亚迪车型验证了插混的可行性,长安应该有足够的资源倾斜蓝鲸混合动力。

然而,这两款车都卖得不好,2022年10月,长安UNI-K iDD和欧尚Z6 iDD销量分别为932辆和554辆,销量可谓惨淡二字,与同一辆燃油车相差甚远。

因此,长安力推增程显然无法逃脱自身原因:在国家补贴结束的压力下,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技术未能承受新能源过渡期长安需要改变技术路径。

事实上,长安目前布局的技术路线并不少,其新能源车型的动力形式涵盖了纯电力、插入式混合动力、扩展范围、氢燃料等五种技术方案。

然而,很多时候,汽车公司的技术路线布局不是多么全面,而是精通。

从销量上看,除了低端市场走纯电路线的微型车,长安旗下(Lumin糯玉米)销量值得称赞,其他路线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将原始智能扩展作为主要技术后,深蓝能否拯救长安仍不得而知。

其次,从非技术的角度来看,长安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进步可能离不开其他长板。

回顾增程技术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采用增程方案的理想汽车在新势力汽车企业中的销量持续强劲,在促进当前增程方案的普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想之后,被李瑞峰反驳得体无完肤M5、M7也成了爆款。

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遵循理想ONE走增程技术路线的车型都被市场认可。

例如,东风旗下的高端纯电品牌兰图正在销售两款车型FREE和梦想家一起提供增程式车型,增程式车型确实占据了主要销量,但的第一款车已经上市一年多了,销量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得到增程技术的红利。

在谈擎说AI看来,理想和问世界之所以热销,可能只占很多长板中的一个。此外,理想的热销离不开精准的产品定位和更好的智能体验,问世界的热销离不开华为的智能技术赋权和智能选择渠道的推动。这些都是决定性因素。

同样,对于长安来说,它赋予原力智能的扩展方案能否让深蓝品牌大放异彩,也可能诉诸于技术之外的多个长板。

写在最后:

回顾即将到来的2022年,长安发布了新能源品牌深蓝、智能品牌诸葛智能,重新掌握了长安新能源的控股权,以及本月即将交付的阿维塔11……

2022年,是长安在新能源领域真正大方向布局的一年,至于何时能收获一份如愿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原创文章,作者:谈擎说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07192268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