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前言合肥市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合肥市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合肥前三季度的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万辆,同比增长38.9%。近3年来,合肥累计签约新能源汽
声明:本文为火石创作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微信官方账号等转载需要授权
前言
合肥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根据合肥市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数据,合肥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万辆,同比增长38.9%。
近三年来,合肥签约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项目158个,总投资1411亿元。2021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收入1029.5亿元,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148%。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建项目进展迅速,比亚迪、威来、大众安徽、国轩高科技等重点企业在肥投资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8月,合肥新能源汽车项目已建成、在建、规划生产能力: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火石创造:
目前,合肥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包括电池、电机、电控和整车。
图: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络汽车产业链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合肥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上不断加速,走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合肥模式。本文梳理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希望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
01
科教之城实现技术突破
合肥将其科教城市的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新能源汽车研发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人才结合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孵化成果,完成多个关键突破。江淮汽车蜂窝电池技术有效解决了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控制问题。国轩高科技开发的三元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302Wh/kg,单体能量密度达到2000 Wh/kg磷酸铁锂电池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巨大动力开发的集成化PCU15.5.5kVA/L,达到安全等级ISO26262国际标准ASIL-C等级;集成驱动电机系统轮边扭矩密度突破50Nm/kg,系统峰值功率密度达到2.1kW/kg,最高效率为94%。
合肥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平台(2022年9月)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火石创造:
02
智能网联重铸汽车工业
合肥一直专注于换道超车。合肥汽车产业的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与广州、长春、上海、重庆等国内重点地区相比,汽车产业也存在明显差距。十多年前,合肥决策者敏锐地发现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2009年,合肥成功申报并开展了十城千车节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是首批参与示范推广的13个城市之一,成为合肥放弃传统汽车制造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起点。2010年,依托合肥工业大学成立的合肥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在合肥举行的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新闻发布会上正式上市。当时,合肥提出规划,未来五年,太阳能光伏产业、物联网应用、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技术将成为当地著名的优秀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肥决策者再次发现,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许多城市的优先布局和发展方向。传统汽车制造业一线城市也纷纷进入赛道,利用其整车、品牌、市场、资金的优势,发展迅速。2018年底,合肥包河区与北京中关村合作建设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慧园区;2019年正式发布《合肥包河区智能联网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帮助传统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推动新能源、智能联网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随后发布《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优质发展规划》,智能网联汽车已经站在风口。
合肥利用自身的人工智能产业优势,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产业相结合,积累了科大讯飞、杭州宏景智能驾驶、合肥四维图新、科大国创、北科天绘、安徽仓发动机、安徽域驰、安徽赛宝、中国电科38所、海康威视、华为、百度等智能网络汽车产业资源。融合运用5G、通过基础设施建设、5G全面部署配套改造、大数据平台建设、场景示范应用等,打造合肥5G智能网联示范区。除了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工业轨道外,还增加了具有自身优势的前景轨道。
03
提前布局提前布局建设
布局基础设施,形成市场规模。目前,合肥有充电设施企业20多家,其中充电设施运营商7家,主要包括合肥充电公司、国家电网、特种电话、星级充电等;充电桩生产企业10多家,主要包括科技大学智能、同智机电、易威斯新能源等;电站生产企业1家,泽新能源。
合肥市积极推进充电桩建设,解决充电设施建设选址难、落地难、场地不便等问题,合理布局,优化各类公共停车场等重要交通枢纽、旅游景民服务设施停车场、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交通便利、群众使用方便的停车场作为充电设施建设的选择,结合城市骨干交通网络和重点区域,建设大功率公共快速充电站。切实保障新能源汽车便捷高效充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和公益服务属性,积极推进公共快速充电服务体系建设。
截至2020年底,合肥新能源汽车数量超过6万辆,日均充电量约24万度,累计充电桩4.8万辆,车桩比近1.25:1,接近国内发达城市发展水平(上海车桩比约1.1:1,全国车桩比约3:1)。在公共领域,合肥已建成1.62万个公共充电桩,公共车桩比3.7:1,远高于6.1:1的国家平均水平。合肥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上已走在全国前列。
布局产业配套设施,形成产业生态。到2025年,布局完整, 合理结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扩大和加强零部件产业链,建设零部件产业园。动力电池年产能超过12GWh,驱动电机年产能超过120万套,形成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培育多家生态主导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建设多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合肥正在整合优势资源跨境合作,推进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生态建设。促进汽车制造、信息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优势资源的协调创新,加快无线通信设备、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等硬件研发生产,培育智能算法、高精度地图、信息安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舱、道路协调等系统解决方案;促进L3级自动驾驶整车量产,支持汽车企业探索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推动智能电动汽车从试验场封闭、半封闭场景到开放交通环境的测试和试验示范。
全新赛道布局,形成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安凯汽车、明天氢能、合肥通用院、中盐安徽红四方、安徽创联、阳光电源、安徽华英、合肥新沪、威尔低碳、合肥昌杰能源、施凯公交天然气等企业,涵盖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资源,从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研发、整车研发和氢能设备。安凯汽车已完成8-12米氢燃料电池公交系列产品开发及公告, 并在六安、广州、上海等地小批量示范运营,整车运营状况良好。合肥城市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动良好,促进了合肥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和工业应用,在氢燃料重型卡车和氢燃料客车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展氢能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平台建设,建设特色燃料电池测试平台、储氢瓶超高压氢循环疲劳试验系统,支持燃料电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鼓励企业开展氢纯化技术研究。
04
政策支持和引导未来产业
2022年7月27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阐述了最近发布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后续行动计划,包括:培育高质量产业体系、创新引领行动、产业升级行动、生态优化行动、开放合作行动等五项行动,提出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络汽车产业集群。到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10%以上,附近零部件配套率达到70%以上。合肥需要认真贯彻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发挥主导作用。
政策要求合肥新能源汽车行业实施强链连锁项目,支持电力电池及系统、电机及控制系统、燃料电池等核心部件企业的发展,促进领先+配套模式,培育至少3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至少50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关键配套企业,行业知名品牌10多个。要加快国际化步伐,引进全球价值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加快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除上述新能源汽车优质发展政策体系外,还充分发挥各类新能源汽车发展基金和专项政策基金的作用;加强部门区域联动,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例如,科技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共同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部门或负责人。
小结
合肥之所以被称为风险投资之城,不仅是因为合肥吸引投资的成功,还因为合肥成功地通过合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金引入产业,进而建设产业集群。这种模式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300万辆,培育100亿企业,实现产值和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基本形成布局完整、结构合理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体系,年产能超过300台GWh,驱动电机系统年产能超过300万套……合肥,正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
原创文章,作者:火石产业大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1/25181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