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回收政策仍需细化标准。新能源汽车的爆火,让动力电池回收成为一个兼具商业和社会价值的热门赛道。最近,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上升,下一步将从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商业试点创新以及行业规范管理四个方面,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工作。
回收政策仍需细化劣币驱逐良币的标准。
文 | 追辛
编辑 | G3007
新能源汽车的爆火,让动力电池回收成为一个兼具商业和社会价值的热门赛道。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动力电池退役量的逐年增加,下一步将从回收管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商业试点创新和行业标准化管理四个方面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工作。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今年前8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分别完成了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增长了1.2倍和1.1倍,市场份额为22.9%。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电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已达20万吨,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近80万吨。
在政策和市场的催化下,我国电力电池回收系统已初步建立,包括相关政策的实施、企业白名单、国家服务网点和产业链合作联动,但在电池回收比例、回收细节、残值评价和报价标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和协调创新。
01
新能源汽车破千万
动力电池迎来了回收潮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兴起,进入野蛮增长阶段。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超过1000万辆。同时,早期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场景是出租车、在线叫车等,使用频率较高,动力电池的生命周期一般为5-8年。现在,中国第一批新能源车型的动力电池也从今年年底开始迎来了退休的时间热潮。
新能源汽车的逐年增长也增加了动力电池的装机量。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我国全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已从16岁开始GWh增长至63.6GWh,复合年增长率超过50%。2021年,我国全年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54.5GWh,占全球总装机量的52%。根据中国汽车协会最新统计,2022年1月至7月,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34.3GWh,同比增长110.6%。
因此,市场对退役电力电池回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根据东亚前海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到2030年,需要回收的电力电池总规模可能达到237万吨,包括153万吨磷酸铁锂电池和84万吨三元锂电池,届时电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将达到1074.3亿元。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也大力支持电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电力电池回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案》202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个部门发布了《加快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计划》,完善了废电力电池回收系统,促进了废电力电池在备电、充电、更换等领域的安全梯队应用。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工业碳达峰实施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任务,明确了促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系统建设。
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可追溯性管理暂行规定》,并建立了相应的可追溯性管理平台。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回收企业已回收6.4万吨废电池,已处置7016吨废电池,生产780吨MWh梯级产品。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已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6个地市行政区建立了1万多个回收服务网点,基本实现了就近退役电池的回收。
根据国信证券的报告,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包括所有电池应用、回收渠道、网络、梯队利用、预处理、材料再利用等环节。在上游,我国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迅速增加,动力电池退役量也迅速增加。中游电池回收模式主要有:产业联盟回收模式、第三方回收模式和生产者自主回收模式。下游电池再利用主要包括梯级利用和资源再利用。EVTank预计2026年废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31.2万吨,理论市场规模将达到943.2亿元。
02
回收企业快速增长
各家争相布局,瞄准产业链
随着东风政策和废动力电池的不断增长,自去年以来,进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国内企业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根据企业检查提供的数据,2017年至2021年,我国新增动力电池回收企业1196家,1424家,1883家,3840家,2.49万家。今年前8个月,我国新增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接近3万家。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现有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已超过6万家。
格林美作为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龙头企业,从去年到今年,与亿威锂能、富能科技、荣百科技等上下游企业签订了定向回收战略合作协议,即电池厂商将废电池和电池废弃物交给格林美,格林美绿色提取处理后,生产出三元前驱体或正极材料作为原料,然后交给电池厂。据格林美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张玉平介绍,格林美已与全球570家主要汽车公司和电池公司达成合作,并在武汉、荆门、无锡、天津、深圳等地设立了动力再生基地,覆盖新能源汽车所有权集中区回收利用。
除了专门从事电力电池回收的格林美、天奇股份、南都电源等企业外,电池制造商、汽车企业和锂矿也在密集布局电力电池回收业务,希望开拓和拓展产业链。
例如,在电池制造商方面,2015年,宁德时代收购了邦普周期,并于2021年12月初投资320亿元建设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重点关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今年3月,国轩高科技宣布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锂电池的回收利用。目前,锂电池回收生产线已在合肥庐江布局,生产基地包括电力电池上游原材料和电池回收。
2020年8月,威来与宁德时代、国泰君安、湖北科技投资集团联合成立电池资产公司武汉威能。今年4月,比亚迪在浙江台州成立了台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由比亚迪间接持有。除电池制造和销售外,还包括新能源汽车废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队利用、新材料技术的研发等。今年8月,东风柳州汽车还与博世科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签署了《新能源电池回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东风柳汽将符合博世科回收标准的废电池、模块、极片和退役电池组移交博世科,共同建立废电池回收网络。
在锂矿企业中,华友钴业、中伟股份、赣丰锂业、厦门钨业控股的赣州豪鹏等锂材料供应商也积极参与。例如,华友钴业与大众、宝马、福特和特斯拉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并在电池三元材料领域进行了深度绑定。赣峰锂业今年与广汽埃安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从动力电池的上游材料端合作,继续探讨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和废电池综合回收的深入合作。
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后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梯级利用是指在不同领域使用废旧动力电池组进行检测、分类、拆分、修复等工作。再生利用是拆卸和破碎退役动力电池,提取和重新用于新电池制造的有价金属材料。其他有价值的材料,如电解质、石墨、动力电池组中的电子元件,也可以回收或出售给相关的回收机构。目前只有磷酸铁锂电池可以通过梯队利用来发挥剩余价值,三元材料的电池仍然主要是拆卸和回收。
光大证券报告也指出,当动力电池退役时,其电池容量一般只下降到原性能的80%。在电池性能仍维持在20%~80%时,测评通过的退役动力电池可用于低功率电动车、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等领域,当电池性能低于20%时,再进入报废处理环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8月,我国现有废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企业59家,规划建设动力电池处理环评批准能力达到193万吨,多万吨。未来,国家将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系统建设,建立汽车生产、电池生产、综合利用等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加快行业发展。
03
现在行业劣币驱逐良币
回收政策仍需细化标准
虽然有政策和市场支持,但我国动力锂电池回收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我国锂电池理论回收量达59.7万吨,实际回收量为23.6万吨,实际回收量占38.5%。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仍面临着市场机制成熟度低、企业多、信息不畅等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建议加强产品回收效率和设计理念,加强动力电池能源属性,削弱高价值电动汽车零部件属性;追求适合场景、满足需求的里程,节能降耗;大力推广换电模式、车电分离、高效长寿命电池。
与公众通常的认知不同,在专业人士看来,资源再生只是电池报废后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梯队,以充分利用一切。具体来说,是指对废动力电池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维修或重组,使其能够应用于其他领域的过程。难度明显。退役电池还能用吗,怎么用?这需要识别判断。与新电池相比,退役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差异较大。在梯队使用前,需要判断电池状态的价值,并评估其剩余寿命和安全性。
广州某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经销商负责人曾告诉媒体,由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回收网点名单刚刚上线,具体操作回收细节和报价体系尚未建立一套标准。但在市场上,由于电池容量残值评估不一致,回收价格不透明,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倒卖盈利。
例如,与正规企业对电池进行全面、全面的回收不同,非标企业和小作坊回收电池的主要目的是回收金属部件。同时,正规企业在电池回收过程中必须投入更高的成本才能达到环保标准,而不是标准化的企业和小车间。因此,他们可以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电池,形成行业的不公平竞争。面对较大的价格因素,很多车主选择用脚投票,这也使得正规大型企业在回收退役动力电池时处于不利地位,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生态业务部部长徐树杰认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主要存在两方面难点,一是在管理层面,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力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在行业协同层面,后端回收利用企业与前端电池、汽车生产企业在电池结构标准化、通讯协议开放等方面尚未联动,退役动力电池高效利用程度不足,建议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加强合作、整合创新,共同促进废电力电池回收产业的优质发展。
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是电池的再制造。如何重新组装各种退役电池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挑战。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应从源头进行绿色设计,回收应具有强制性的准入门槛和规范,形成高度有序、高度规范、上下游责任分工明确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商业经济价值和社会环保价值的良性模式。
-End-
原创文章,作者:来咖智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09/2614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