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新能源汽车补能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作者李思佳
责编丨杨晶
段永琪编辑
多年来,汽车行业一直是汽车行业的历史“两会”重要问题。伴随着2024年“两会”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还有许多与汽车相关的问题,包括补能设施建设、动力电池回收、氢能等。
其中,更贴近消费者用车体验的补能设施建设引发热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许多人看来,只有更完善的充电和更换基础设施布局,才能进一步解决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充电困难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汽车网络互动的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共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和37.9%,市场份额达到惊人的31.6%,高于去年同期5.9个百分点。
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激增和发展势头的快速增长,相应的补能系统建设也同样迅速。
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充系统只有两种,一种是公共充电桩配套设施和自建桩,另一种是电力交换模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哪种模式,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充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中,特别是缺乏快速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被认为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的主要障碍。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859.6万台,同比增长65%。广东、江苏、湖北等12个省实现了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除上述省份外,其他地区仍在建设快速公共充电基础设施。
不仅如此,除了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外,坏桩和恶意占用桩位的问题仍然存在。在生活的实际汽车场景中,社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的充电桩数量不足,无桩充电的事实往往会让车主拔出来“枪”四顾心茫然。而自建桩也存在成本和建桩标准问题。
另一方面,技术充电缓慢使得已经数量不足的充电桩更加紧张。特别是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期,新能源汽车等待补能的长龙排在各大高速公路充电桩前,不仅加剧了出行焦虑,甚至影响了出行安排。
此前,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加快2024年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
根据通知,今年全国计划增加3000个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和5000个充电停车位,不断提高沿线公路充电服务的保障能力。官方还表示,到今年年底,除高寒高海拔外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将达到100%。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所有权的增加,对电力的需求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充电高峰期,这可能会对电网造成更大的压力,这需要电网有足够的灵活性和调整能力来应对需求的波动。
根据公安部去年的数据,即使电网集中,对现有纯电车进行高压快速充电,也只能供应约400万辆,电力需求紧张。
此外,随着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特性的新能源发电比例的不断增加,为了保持系统的实时平衡,电网面临着大量的灵活性调节能力差距。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玉群“两会”期间建议,“为了把负担变成资源,一箭双雕可以解决交通和能源领域的两大问题,抓住车网互动(V2G)本质是探索电池与电网的双向融合互动(B2)G,BatterytoGrid)。”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首席执行官何小鹏也提出了夜间低速无人驾驶的有限场景 补能试点应用,推动车网互动顶层设计,构建成熟的商业模式,统一相关标准,加快市场化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针对车网互动技术建议完善技术和标准体系,完善电价和电力交易机制,增加示范应用,如标准不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不成熟、规模示范效果不足等。
针对电力不足的问题,早在2023年8月,中国科学院就发布了一项调查,以解决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上述建议,认为换电模式“未来已来”,也就是说,储备电在一定程度上与充电模式相匹配。
“换电”2020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新基建”在内容中,充电桩的建设扩展到“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这意味着国家对换电技术和换电模式的认可。这也吸引了各行各业的玩家纷纷布局,甚至吸引了各行各业的龙头玩家,乘着政策的东风携手合作“干一票大的”。
目前,包括威来、长安、吉利在内的大量国内产品已经开始大力推行换电模式。包括威来的换电“朋友圈”、上汽牵手“两桶油”等等,有望为电力交换行业标准的统一做出贡献。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汽车企业将在电力交换模式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但换电模式也存在问题,成本和利益首当其冲。
此前,马斯克直言特斯拉不会在中国换电,因为早在2013年,马斯克就率先尝试在美国换电模式,但在高投入、低收入的压力下,特斯拉已经从企业计划中消除了换电模式。
同时,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配备不同的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的容量、能量密度、尺寸和形状也不同。在不能达到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即使主要汽车公司继续在电力交换领域努力工作,也难以实施。
由于利益和技术,汽车公司一般不愿意共享标准,因此电力交换模式不能超出汽车公司的范围,这需要国家的领导。
除了换电模式,汽车厂商也逐渐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小鹏、理想、极狐、智己、极氪、比亚迪、奔驰等众多厂商都进入了这一轨道,有望在解决新能源汽车补能问题方面取得突破。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3/142215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