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陈邓新
编辑/高智
经过32个月的官方宣布,小米汽车获得了“准生证”。
2023年1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7批),揭开了小米第一款SU7的神秘面纱,分为两款产品,形成了高低匹配。
据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小米汽车厂已生产数十辆,批量生产将于2023年12月开始,2024年2月上市销售。
这意味着小米越来越接近消费者。
目前,有很多人担心小米汽车。为什么资本市场不在乎?小米车迟到了,但还不算晚?拥抱年轻人,小米汽车应该如何出牌?
围观者担心资本市场乐观
毫无疑问,小米汽车已经成为互联网热议的焦点。
随着小米汽车参数、外观、配置等的正式亮相,老生常谈的话题“小米汽车来晚了”再次浮出水面。
外界的谨慎并非不合理。
一方面,官方并没有回避这个敏感的话题。
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承认,“汽车行业复杂性高、投资大、周期长、容错率低。目前,业内主流球员至少比我们早6年。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保持谦逊、敬畏和追赶,才能赢。”
另一方面,淘汰赛越来越激烈。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下滑,拉开淘汰赛序幕。由于资金链断裂,大量初创汽车企业不得不倒闭。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编者按:地方补贴跟进,但没有统一标准),一批玩家倒闭。
据“汽车服务世界”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4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倒闭,其中不乏威马、爱驰、知豆等“网络名人”汽车企业。
与互联网的喧嚣不同,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更加乐观。
例如,高盛于2022年初给予小米340亿元的汽车估值,2023年多次提高小米集团目标价格,从13.2港元增加到16.3港元,评级从“中性”提高到“购买”,对汽车业务乐观,是高盛提高小米集团目标价格和评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与此同时,投资者也用真金白银投票。
截至2023年11月17日,小米集团年涨幅为45.70%,同期恒生指数年涨幅为-11.76%,市值近2000亿港元。
小米集团市值的变化
而a股小米概念板块,也不多让步。
根据同花顺的数据,截至2023年11月16日,小米概念板块每10天8次登上“同花顺热榜”,年涨幅为27.95%。
不难看出,小米集团和概念股的上涨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汽车制造前景的预期。
后发优势也是一种优势
在两极分化的背后,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是重视问题的难度,还是思考解决问题。
一位私募股权人士告诉锌刻度:“市场上有一句老话,悲观主义者总是正确的,乐观主义者总是向前迈进。小米车来晚了,起跑线不同,但还不算太晚,有可能落后,知道后期优势也是一个优势。”
上述私募股权人士进一步指出,资本市场乐观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增量市场不乏机遇。
虽然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但总的来说,它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增量市场,而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股票市场,更不用说一个沮丧的收缩市场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1月至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共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增长33.9%和37.8%,市场份额达到30.4%。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侵蚀还远未结束,小米汽车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毕竟实力决定下限,赛道决定上限。
对此,中信证券近日表示:“在价格带方面,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较高,但在25万元~40万元的价格范围内,车型较少;在25万元以下的价格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15万元~40万元的价格范围对后来者仍有明显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侵蚀远未结束
第二,直接对标第一阵营。
当下 ,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行业共识,将汽车从“智障时代”推向“智能时代”。
虽然小米一直在场外“热身”,但它并没有扮演围观者的角色,而是本质上参与了竞争。
雷军于2022年8月公开表示:“小米自动驾驶应采用全栈自主研发算法,全力研发自主驾驶技术。目前已成立500人自主驾驶研发团队,首期投资33亿元研发费用,目标是2024年进入自主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此外,小米还发布了澎湃OS,进入了“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根据公共信息,每个设备都是一个孤岛,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应用程序,每个应用程序只能使用该设备带来的硬件能力,但在澎湃OS的跨端互联网框架下,所有设备都可以实现动态实时网络。
总之,小米汽车可以进行智能生态系统的竞争和竞争,不再孤军奋战。
第三,你可以少走弯路。
先入者克服困难,难免一路坎坷,后入者虽然迟到,但也能吸取相关经验教训,增加避坑的概率,从而避免走弯路。
比如新能源汽车的胜负是电动还是智能,增程式汽车是异类还是国潮,取代BBA是偶然还是必然…
再比如蔚来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浪费了太多的资源,没有集中精力先解决主要矛盾,导致后续薄弱的棘手问题。
征服年轻人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车虽然有后发优势,但也不能高枕无忧。
小米手机起源于年轻人,并以此为基本板块扩张,“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年轻人的第一个平板电脑”、“年轻人的第一部电视”、“年轻人的第一辆两轮平衡车”。
自然,“年轻人的第一辆电车”成了小米无可争议的标签。
问题是,汽车具有高价值、低频率、长周期的特性,这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冰箱和平衡车有很大不同。较低的容错率可能会让年轻人谨慎。
根据《2023年年轻用户汽车消费洞察报告》,年轻人正在成为对汽车感兴趣的用户的主要群体。在购车目的方面,“90后”更多地考虑家庭汽车场景,如通勤、家庭旅行、接送儿童等,“00后”更多地考虑休闲娱乐和情侣使用;在购车考虑的核心因素中,“90后”更多地考虑安全性、动力性、空间和品牌,“00后”更多地考虑舒适性和成本。
那么,如何取悦年轻人已经成为小米汽车不可避免的挑战。
小米SU7直面特斯拉Model 3、智界S7、小鹏P7、蔚来ET5等强势对手,如何定价才是最佳选择,考验雷军的智慧。
图源:《2023年轻用户汽车消费洞察报告》
一方面,价格不能太低,“9.9万元,让老板睡不着”这纯粹是一个笑话,最终成本效益的背景不是低价格,更不用说便宜,但高质量,叠加价格相对实惠,毕竟,人们不能做五菱红光;另一方面,定价不仅让优秀同行“喉咙”,而且为品牌高端预留空间,方便国内后续替代。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目前碳酸锂的价格只有高峰期的四分之一,动力电池更便宜。小米汽车没有历史负担,有盈利空间。”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市场上针对年轻人的选手很多,价值、价格、性能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年轻人。“理想用‘爸爸’重新定义‘家庭’,华为用‘安全’重新定义‘智能驾驶’,开拓新的细分市场。”
总之,能否打造年轻人的细分市场,决定了小米汽车能走多远,这也决定了雷军历史地位的最终高度。
雷军曾经说过:“小米汽车将是我一生中最后一个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保留我一生中积累的所有记录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总之,小米汽车要想摆脱重围,不仅要榨干后发优势,还要全力拓展生态系统,占领年轻人的心智,从而寻求差异化竞争力。
所以,让我们拭目以待小米汽车的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锌刻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201513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