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价格下跌,通威股份逆行孤勇逆势扩张

撰文|大蔚

编辑|凯旋

最近,世界上最大的高纯晶硅和光伏电池供应商通威公司披露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报告。财务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3.52亿元,同比下降10.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31亿元,同比下降68.11%。前三季度,通威股份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9.15%,同期归母净利润163.02亿元,同比下降24.98%。通威股份解释说,第三季度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伏产业链价格同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通威股份连续两个季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740.68亿元,同比增长22.75%;归母净利润132.7亿元,同比增长8.56%。按此计算,公司二季度收入408.24亿元,同比增长14.5%;归母净利润46.69亿元,同比下降33.58%;这是通威股份自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全产业链价格下跌

近年来,光伏产业投资热情高涨。随着2023年上半年主产业链各环节新增产能的逐步投入,产出大幅增长。据中国光伏产业协会介绍(CPIA)据统计,2023年1月至6月,我国多晶硅产量超过6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5%;硅片产量超过250GW,同比增长63%以上;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220GW,同比增长62%以上;组件产量超过200GW,同比增长60%以上。

据了解,仅通威一家公司计划在2024年至2026年实现80万-100万吨高纯晶硅累计产能。更不用说协鑫科技、大全能源、特变电工等硅巨头了,都在努力快速扩大产能。

然而,硅材料价格的暴跌打破了这些硅材料巨头的梦想。今年4月中旬,单晶致密材料的平均周成交价格仍高于19万元/吨,9月底达到8万元/吨,相当于2021年初的价格。2022年,硅材料的最高价格达到33万元/吨。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链的价格在各个环节产能充足后也开始全面下跌。截至2023年6月底,高纯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分别较年初下降66.32%、29.49%、11.25%、25.41%。

随着产业链价格的下跌,光伏板块的市值下降。今年以来,a股光伏指数下跌34.07%,许多光伏龙头公司的股价接近减半。2022年7月,通威股份总市值超过3000亿元,成为四川省市值最高的上市民营企业。从那以后,它一路下跌。目前,总市值仅超过1248亿元,下降近60%。

当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跌,市值萎缩时,通威股份逆行“孤勇”逆势扩张。

今年2月,通威股份宣布将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投资建设年产12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总投资预计约60亿元,力争2024年投产。

通威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于6月6日表示,计划投资建设25GW太阳能电池和20GW光伏组件项目。

8月18日,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在乐山峨眉山投资建设16GW拉杆、切片、电池片项目和在乐山五通桥区投资建设16GW拉杆、切片、电池片项目的议案。预计上述两项建议总投资将达到200亿元,16GW拉杆、16GW切片、16GW电池片项目将于2024年底在乐山五通桥区和峨眉山经济开发区投入建设。

显然,通威股份旨在通过不断提高规模效应来巩固市场地位。然而,它显然高估了自身的实力和行业周期的力量。在新一轮的产业链价格冲击和技术迭代中,行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残酷和白热。目前,光伏硅业务仍是通威股份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高纯晶体硅和化工业务的比例相对较高,硅价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利润。

低价竞争的“甜头”太短

通威股份在饲料行业崛起,于2006年进入光伏新能源行业,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行业领导者,从上游高纯硅生产、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和高效部件生产,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全产业链光伏企业。

然而,在2022年之前,尽管通威股份享有盛誉,但市场不认为它是光伏组件轨道玩家,而是被视为硅和电池玩家。随着通威股份在光伏组件领域的突破,它的“野心”它也显露出来了。它经常使用。“低价”战术,获得大量订单,大步扩产,从而迅速崛起。

2022年8月,通威以1.942元/W的价格击败隆基绿能和亿晶光电,赢得华润电力第五批3GW光伏组件集采招标,引发光伏市场“巨震”。要知道,隆基绿能是国内光伏龙头。随后两个月,通威连续四次获得组件招标,先后中标广东电力、国电投资、大唐集团等多个组件招标项目。

在去年年底硅和硅片价格暴跌的背景下,通威股份再次主动降价,导致市场极端大关注。去年12月27日,通威太阳能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最新的电池价格,182毫米、单晶PERC电池210mm的价格分别为1.07元/W、1.06元/W,比10月25日报价分别下跌19.54%、20.3%。凭借“低价”竞争力,通威股份在光伏组件市场不断拓展领土,光伏组件业务已进入第一梯队。

在今年上半年的光伏产业链价格战中,通威股份也主动降价。上游硅和电池的成本优势创造了其光伏组件的成本优势。在销售规模优势下,通威股份受到的伤害最小。

据了解,通威已形成42万吨以上的高纯晶硅生产能力、90GW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和55GW组件生产能力。由于通威加快了光伏一体化的发展,它有信心与去年的龙基和今年的价格战作战。

在激烈的行业变化中,价格战可以杀死潜在的竞争对手,改善对行业竞争模式的控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分会表示,硅片价格已降至2.4-2.5元/片,达到了大多数硅片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一些制造商甚至面临亏损。如果价格继续下跌,一些企业将处于崩溃的边缘。

然而,价格战的缺点也很明显,即净利润不可避免地下降。自今年年初以来,通威股份的季度净利润分别为86.01亿元、46.69亿元和30.31亿元,一路下降。“熬死”在对手的同时,自身利润也大大降低。

当然,今年以来的光伏价格战不再是通威股份自己的选择,而是被迫应战。在产能极度过剩、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低价竞争已成为生存手段,TCL中环、隆基绿能等巨头都主动降价去库存。作为光伏龙头,通威正面临着新的考验,这取决于上游硅何时停止下跌并稳定下来,需求回归。但今年的财务报告期只剩下3个月了,净利润可能低于2022年。

——END——

原创文章,作者:零碳风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31013126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