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 杨倩 编辑/严凯
严格的来源/储能研究所
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和新能源储备已成为国家最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全国主要城市的万亿储能轨道,长沙已成为一匹不容忽视的黑马。
说到长沙,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茶颜悦色、臭豆腐、岳麓书院、橘子洲、芒果电视等热门词汇。但事实上,网络名人城市标签并不能完全代表长沙的实力。它的身份更低调、更重要“储能材料之都”。
2022年,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高居赛迪顾问 “2022年新型储能十大城市”榜首。
据第一财经∙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统计,长沙是中国唯一一个实现100%跨链布局的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电池材料聚集区。
雄心勃勃的长沙也制定了以下目标:到2026年,力争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超过5000亿元,瞄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圣杯。
以长沙为中心,务实低调的湖南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冷静而凶猛的人“储能湘军”。
01“六边形战士”储能湘军
近年来,湖南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储能的大规模应用。
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50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63万千瓦,全国排名第四。预计到2025年,湖南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200万千瓦左右。
在锂电池行业,湖南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谱系,成为松下、三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外电池巨头的核心原材料供应商。
到目前为止,湖南已经逐渐形成“一核多点”长株潭、永州、常德、益阳等先进储能材料产业格局,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先进储能材料和电池企业,产业链各环节齐头并进,堪称六边形战士。(“六边形战士”对于网络词汇,即利用六边形雷达图来展示人才素质的各个方面,即全面发展。)
据中国商业产业研究院统计,湖南省拥有19个锂离子储能电池产业基地:仅长沙就有8个,邵阳3个,娄底、郴州、常德2个,衡阳、岳阳1个。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南已经形成“有色矿产资源基础原材料—储能材料先进—先进的储能设备—电动工具、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新能源资源循环”的储能材料先进及应用集群发展格局,规模以上先进储能企业数以百计。
从企业集群的角度来看,湖南在锂电池四大主要材料中有着深厚的产业底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正极材料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高压钴酸锂,湖南杉杉和湖南相继出现瑞翔、湖南裕能、长期锂科等一批龙头企业。湖南杉杉连续六年获得行业冠军,被工信部评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在前驱领域,中伟新能源产值和出口不断取得新突破,出口额跃居中国第一,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跻身2023年上半年福布斯全球新独角兽名单;
湖南镕锂、中科星城等负极材料领域不断增加产能;
在隔膜领域,中锂新材料湿法隔膜年产能达到10亿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梯队,还有湖南朔普、湖南博盛等行业新星;
2017年,法恩莱特、航盛锂能在长沙宁乡高新区双双落户;
此外,在电池方面,弗迪、德赛电池、科力远、时代联合、华汇新能源、湖南格瑞普、湖南电力将军等知名企业在三湘不断壮大;在储能系统方面,华自科技等湖南省单一制造冠军企业应运而生;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一哥”邦普循环、五创循环等公司选择扎根宁乡高新区;氢能、钠电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布局。
黄埔军校02储能
在储能产业强势崛起之前,湖南已经在这一领域默默无闻地深耕了70多年。“有色金属之乡”建立了完整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基础,具有地方矿产资源优势。
就像斯坦福大学在硅谷一样,以中南大学为首的学术支持和人才输送是湖南储能材料行业积累的决定性因素。
△中南大学大门。图片来源:受访者。
2000年,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高校由中南理工大学、长沙铁路学院、湖南医科大学组成,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第一批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国家“2011计划”第一批领先的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大学A类建设大学。中南大学学科齐全,拥有有色金属、轨道交通、医学医学三大特色学科体系,其中“地-采-选-冶-材”学科群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有色金属学科链。
据悉,中南大学冶金工程学科是国家A 级和“双一流”其前身为1952年中南矿业冶金学院有色冶金专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南大学就开始研究电化学储能材料。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刚刚起步,国内手机电池钴酸锂正极材料均从日本进口,价格极其昂贵。当时,中南大学院士刘业翔紧跟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布局了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中南大学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闲置已久“锂盐车间”中学,李新海、胡国荣等教授沉浸在试点中,技术可以走出实验室,投入大规模生产。湖南杉杉(巴斯夫杉杉曾以中南大学的名义命名)和湖南瑞祥迅速成为行业领导者,被誉为资本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业、大学、研究合作模式。
如今,中南大学已成为新能源金属资源和新材料产业“黄埔军校”,“A股董事长校友圈”名震业界。
这个长串名单,令人钦佩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比亚迪掌舵人王传福、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鹏辉能源创始人夏新德、荣百科技董事长白厚善、格林美董事长徐开华、浩鹏集团创始人潘党宇、金川集团董事长王永前、厦钨新能源董事长杨金红、帕瓦新能源董事长张宝、湖南杉杉总经理彭文杰、湖南瑞祥总经理张新龙、芳源董事长罗爱平、博力威董事长张志平,他们都在这里学习工作。
郭学益教授,中南大学副校长,「储能严究院」介绍道,“中南大学校友众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随着储能电池企业向上游原材料的不断延伸,中南大学已成为企业寻求科研合作的首选。”中南大学的科研战略合作伙伴不仅包括湖南几乎所有的本地储能企业,还与宁德时代、比亚迪、格林美、紫金矿业等省外领导人达成了长期合作。
郭学益说,“电化学储能爆发并非偶然,其产业链与有色金属材料体系高度一致。中南大学链以其独特的有色金属学科优势,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在新能源交叉转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
郭学义透露,目前,中南大学有10所学院、100多名教师和1000多名研究生从事新能源和储能材料研究,跨越矿业、冶金、物理、化工、材料、能源、自动化等学科。
2010年,中南大学成立了全国首批“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21年首次设立“新能源与储能工程”2023年,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获批建设“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的储能材料”。
“经世致用”在校训下,中南大学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特色,创业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学校鼓励教授团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同解决问题,促进成果转化。它的毕业生也很受欢迎。即使在招聘季节之前,企业也会上演抢劫剧。
△格林美、德赛电池等公司在中南大学新校区招聘展板。摄影/杨倩
赖延庆教授,中南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储能严究院」表示:“实施多年的‘30%归学校,70%归团队’在分配模式下,中南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成果突出。目前,中南大学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持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只有78家钠离子电池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南大学科技园(R&D)总部开园5年孵化科技企业650家,转化高校科技成果422项,累计收入80亿元。
03新的钠电赛道抢跑
“中南是富矿,值得好挖。”钱吉投资执行董事李晓东说。李晓东也是一名长期专注于新能源投资的CSUER。
在新能源投资圈,有一个笑话:当投资没有灵感时,去找中南大学的校友,也许你可以找到一个好的项目。
目前,钠离子电池已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出口,具有成本低等优点。资本对钠离子路线的追求与20年前押注锂电池技术的追求相同。这一领域必将成为风险投资圈的必要场所。
“下一个小宁德可能不会在钠离子电池领域诞生,但小容百完全有可能”,李笑冬说。
湖南省政府参与者、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会长、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唐有根「储能严究院」分析,未来储能市场非常大,单一锂离子电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锂资源的日益短缺,钠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倍率性能和成本性能优势将逐渐突出。预计未来五年将形成大规模生产。
如今,中南大学的科研骨干正带领团队发展钠离子电池的整个产业链。
唐有根教授团队正在与湖南威胜集团合作,在湘江新区开展年产1万吨生物质硬碳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巧合的是,2023年7月,位于岳阳临港高新区的湖南钠时代千吨生产线成功完成调试,以芦苇为原料生产硬炭负极材料的钠电池技术首次在岳阳产业化。
该技术由中南大学副校长、资源循环研究所所长郭学义教授率领,突破了国外硬碳负极技术“卡脖子”问题消除了洞庭湖数百万亩芦苇废弃腐烂造成的水质恶化和火灾隐患,实现了生态保护、清洁处理和资源优质利用。构建了芦苇生物质原料-高性能硬碳负极-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产业链。
随之而来的8月,钠能时代接过江苏中清集团的橄榄枝,未来5年将布局100GWh钠电池产能。
与此同时,谦吉投资与赖延庆教授团队合作的钠邦新能源已完成中试,正在长沙宁乡基地建设2000吨生产线。
2021年,该公司成立之初,钠离子还没有着火。当时,正极材料有三条路线:聚阴离子、层氧化物和普鲁士兰。当李晓东与赖延庆团队沟通时,双方一拍即合,选择了聚阴离子赛道。据报道,该团队拥有世界上聚阴离子领域最多的专利。
李笑冬称,“赖教授的团队对这个行业有着透彻的了解,没有选择当时最热门的层状氧化物。虽然层状氧化物比容量高,最容易发表论文,但材料成本高,在实践中很难成为主流储能。钠离子电池的主战场是储能,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李晓冬还表示,在投资初创企业时,他最看重的是技术储备,“如果技术能比竞争对手领先半年以上,就可以成为获胜的先手棋。”
2023年11月3-5日,“湘江国际论坛暨2023年中国(长沙)电池产业博览会首届新能源与储能工程”,科研界最新学术成果即将在湖南长沙举行。
据悉,本次论坛&博览会由中南大学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举办材料开发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电能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会新能源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湖南电池行业协会联合主办。
大会围绕“学科人才支持、产研融合发展、能源低碳转型”主题为锂离子电池、新型储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氢催化、储能系统、新能源资源、投融资、工业科技人才、学科专业建设等九个子论坛。
刘业祥、黄伯云、陈立泉等19位院士担任会议名誉主席。李永芳、管晓红、吴峰、欧阳明高、徐正和、孙学良、郭再平、孙书会、郝晓静等院士将作会议报告。100多名国家人才将分享新能源和储能工程领域的基础、战略和前瞻性成果。
这是业内首次发布如此大规模、高规格、高密度的学术成果。
敢为天下第一储能湘军,再次勇站潮流。这次论坛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新火花,如何继续写新华章?业界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储能严究院,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20912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