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与赚不赚钱相比,如何保持份额才是真正重要的。
作者崔力文
崔力文负责编辑
金鹏辉编辑
2023年慕尼黑国际车展正在举行中,除了几家传统的欧洲巨人轮流在舞台上唱歌外,还掀起了一场“中国风暴”。前来参加的独立品牌位于德国汽车的诞生地,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的野心和能力。
其中,全球首发的“阿维塔12”承担着冲锋陷阵的重任。
身为长安 宁德时代 仅从静态设计的角度来看,华为“三巨头”联合创作的第二部作品无疑比阿维塔11更“老套”。
基于以上背景,一旦出现,就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然而,即使已经明确为“家族旗舰”,人们对阿维塔12的普遍期望也不高。
“如果能和阿维塔11持平,开始卖30万左右,也许销量还是可以期待的。”
是的,你没听错。现实的残酷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一款长度超过5米、轴距超过3米的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只值这个价格才能卖得好。相反,如果“头铁”的蒙眼冲高,结局将极其惨淡。
与传统燃油汽车时代良性健康的定价模式相比,电动汽车时代相应的系统早已崩溃。特别是在2023年,随着“价格战”的加剧,每个人都变得没有“底线”。
不相信吗?那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一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去年,余承东对问界充满信心地喊道:“冲击年销30万辆。”
但300多天过去了,由于各种原因,这家汽车公司寄托着华为的“希望”,情况和表现可以说急剧下降,月交货量超过1万已成为所谓的“奢望”。
在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上,余承东继续成为M7大型五座车型的新平台。一旦公布25.8万元的起价,立即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你知道,这款中大型新能源SUV七座车型的起价一直保持在30多万元。
这一操作,似乎“杀红了眼”。
巧合的是,就在上周,小鹏突然发布了2024款G9的官方推送,并宣布展车已到店,节奏令人惊叹。
因此,我们将重新关注去年10月。由于SKU的混乱和定位模糊,这款寄托着小鹏巨大“希望”的产品一上市就遭遇了巨大的“滑铁卢”。整个公司甚至因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幸运的是,经过不断的调整,今年的小鹏逐渐恢复了活力,用G6打了一场相当不错的“翻身”。2024G9已经成为测试其“疗效”的另一个关键证明。
从目前获悉的信息来看,除了产品短板层面的“缝补补”外,后者的定价也会像M7大五座版一样“放弃幻想,认清现实”。
与老款相比,大幅度的“下调”已经箭在弦上。
当然,值得分享的是9月的第一天,刚刚进入新Model 3.结合博主“孙少军”发布的销售快报,这款千呼万唤的“王炸”似乎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热门终端反馈。
其“不降反升”的价格已成为“罪魁祸首”,催生了许多持币观望的“等待党”。毕竟,人们对特斯拉的期望是新的Model 卖到20万元不是今天的“微微加量加价”。
显然,这家美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另一方面,蔚来、极氪、零跑、哪吒、岚图,包括很多没有提到名字的品牌,今年哪一个没有推翻之前的定价,甚至不惜“赔钱赚钱”。
在传统燃油汽车时代,从A级到D级,从汽车到SUV,基本上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价格范围,但现在它们都像泥潭一样混在一起。因此,还是那句话:“系统已经崩溃,没有底线。”
许多操作,“一年前,无法想象。”当然,从汽车公司的角度来看,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尽最大努力生活。即使你知道有些定价是“透支的”,你也只能暂时忽略它。
“熬吧,熬到弱者被淘汰的那一天。”
看到这里,一些读者不可避免地会好奇:电动汽车时代什么时候才能衍生出一个良性健康的定价体系?中国汽车市场什么时候才能稳步发展?
公平地说,我相信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其中所有参与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煮,直到弱者被淘汰的那一天。”届时,剩下的蛋糕将分为资历。现在,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他们都在荆棘丛林中抢肉。
“现在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而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如果汽车公司在未来3-5年不冲上去,就没有机会了。未来3-5年,汽车市场整体或不同细分将继续打价格战。”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以上段落来自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半年业绩会议上抛出的观点。
经过简单的翻译,中国汽车市场留给弱者的生存仍在进一步压缩。相比之下,强者的领先优势就像滚雪球一样积累。
以比亚迪为例,整个1-6月,实际收入为2601.24亿元,同比增长72.72%;其中,汽车行业占80.28%。毛利率同比略增至20.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54亿元,同比增长204.68%。
这种“吸金”的能力不禁令人惊叹。但即便如此,比亚迪还是需要储备更多的粮草来应对正在进行的激战,他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
反观势头正盛的理想,前几天突然正式宣布:2023年8月30日(含)至2023年9月30日(含)新订购L9、L8、L7任何通过合作保险机构购买汽车保险的车主都可以享受1万元的保险补贴。
说实话,这一波“官方下降”有点措手不及,但这是合理的。为了达到Q4月交付的更高目标,我们不得不“切肉”表现出一些真诚,这也直接反映了终端需求的“瓶颈”。
当然,每个月初,新能源汽车公司都会发布自己的销售成绩单,这已经成为一条既定的规则。在过去的8月份,大多数品牌都表现良好。
相应地,根据乘联发布的数据,8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达到79.8万辆,同比增长25.6%,同比增长8.2%。今年批发507.8万辆,同比增长38.5%。
乍一看,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都表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但背后的“冷暖”,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接下来,在中国汽车市场,随着转型浪潮的加剧,如何保持份额比赚钱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电车定价系统崩溃,变得没有底线,更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与电视剧《狂飙》不同,在这里:“风浪越大,鱼越便宜……”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112112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