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能及时摆脱焦虑吗?交易54

滴滴能及时摆脱焦虑吗?

交易54.23亿元,让滴滴近三年的投资及时止损。

8月28日,小鹏汽车宣布以最高54.23亿元的总价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并与滴滴携手打造A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码“MONA”。

到目前为止,这个叫达芬奇的汽车制造项目终于以卖身的形式结束了它在滴滴内部的使命,并以很好的价格出售。

滴滴能及时摆脱焦虑吗?交易54

一方面,一直在烧钱的汽车制造业务已经成为真金白银的股份,这使得长期亏损的滴滴最终在财务报告中看起来更好。另一方面,它也抓住了新汽车制造力量小鹏的潜在股票,滴滴的汽车制造梦想也是继承者。

处境艰难

今年上半年,滴滴交出了一份仍在亏损的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净亏损为9.18亿元。虽然比去年同期收窄了很多,但主要的旅游业务仍然不赚钱。

从营业额来看,滴滴“敛财能力”可怕的是,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叫车平台,年平均收入超过1000亿元,杀死了许多汽车公司,市场份额一度超过90%,是真正的旅游兄弟。

在退市风暴的两年里,竞争对手并没有闲着。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开辟了旅游扩张之路。其中,高德的聚合平台最有效,直接整合各种小型旅游平台,做平台业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扩张。市场份额一度接近30%,成为网上叫车的黑马。

滴滴能及时摆脱焦虑吗?交易54

作为最早的在线叫车平台,滴滴当然知道做一个平台的好处,投资少,收入高,扩张快。相比之下,聚合平台就像升级版的滴滴,赚的是旅游公司的钱,更稳定,风险更小。

滴滴之所以能在被关闭两年后保持第一兄弟的地位,是因为它拥有大型司机和用户群。据报道,截至3月底,滴滴在旅游业务中拥有4.11亿年活跃用户和1900万年活跃司机,远远超过其余旅游公司的总和。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旅游业务已经进入了缓慢增长的阶段,甚至在一些地区,司机的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订单。

除了旅游业务,虽然滴滴还有金融业务、智能驾驶等投资方向,但这些业务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新的增长点。虽然滴滴金融获得了许多许可证,但它是一个以旅游为中心的业务。与此同时,缺乏银行许可证的滴滴也很难扩大市场。

滴滴能及时摆脱焦虑吗?交易54

到目前为止,滴滴只有一条有前途的自动驾驶未来之路。今年4月13日,滴滴发布了自动驾驶量产的最新进展,推出了第一款未来服务概念车和自动驾驶货运机器人Kargobot两款核心硬件产品。

此后,滴滴和广汽埃安联合发布了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项目“AIDI计划”,并宣布将成立合资企业,促进L4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生产。预计2025年将投资滴滴共享旅游网络,实现全天候、大规模混合调度,促进L4无人驾驶商业化进程。

客观地说,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汽车制造,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实现实质性的结果。

滴滴能及时摆脱焦虑吗?交易54

2021年,滴滴刚刚启动汽车制造项目,其营业利润从第一季度的-61.38亿扩大到年度的-134.1亿。达芬奇创始团队的一位老员工向媒体透露:“滴滴对达芬奇项目的投资接近100亿元。”

滴滴失去了强大的造血能力,很难同时支持200亿元的投资。与汽车制造相比,自2016年以来的无人驾驶布局和投资显然要高得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打包出售造车业务是滴滴断臂求生,也是目前关口的无奈之举。

赋能还是造车?

原本是作为滴滴造车项目核心的自动驾驶,也许是因为造车项目的停摆也有了新的出路。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主流研发需要大量的道路运行数据来培训算法,滴滴也不例外,表面上有大型司机和车辆运行,每天比特斯拉多几个数量级,但这些车的规格不同,只有分类处理数据是一个巨大的项目。

此外,滴滴对这些车辆没有所有权,在信息获取方面很容易触及红线。没有人比滴滴更了解风险。

统一车型已成为滴滴自动驾驶的关键一步。

早在2017年,滴滴就开始寻找合作汽车公司。滴滴首席执行官程伟寻找合作伙伴的能力与他踩红线的能力一样准确。2018年,滴滴与理想汽车达成合作意向,成功成立合资企业开发滴滴专用车型。

滴滴能及时摆脱焦虑吗?交易54

然而,这种合作毕竟是彼此的错误付出。在理想的股东方中,美团王兴的名字令人印象深刻。滴滴遇到理想的合作对敌人来说特别嫉妒。如果与理想的合作破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与另一个汽车制造商分手完全是一个错过机会的机会。

2020年,滴滴与理想合作进入瓶颈期,成功与比亚迪携手。那一年,比亚迪还是一家刚刚经历过汽车市场低谷的普通汽车公司,滴滴的风头正在蓬勃发展。

对比亚迪来说,有人投资研发是件好事。今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不仅没有增长,而且下降了17.35%。送到门口的滴滴一定很高兴接管,双方的合作也开始了。

滴滴能及时摆脱焦虑吗?交易54

但回顾过去,这种合作并不顺利。滴滴和BYD合作发布了第一个在线叫车D1推迟半年,这让滴滴有点不满意,毕竟,滴滴在D1设计过程中投资于汽车工程、设计和技术团队,参与车辆工程设计到座椅原型、车联网软件架构等方面,BYD只提供生产和组装。

新旧观念的冲突使合作不同。

事实上,这款D1的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数量。2021年D1销量约1万辆,2022年销量994辆。与此同时,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销量以231.6%的增速达到近60万辆,与滴滴的合作似乎不那么重要。

最后,没有下面的合作。只有在路上运营的D1才能证明这种合作。此时,滴滴也意识到,依靠主机制造商制造汽车仍然充满了困难。既然他们都花钱,最好直接制造汽车。这将更简单。同时,滴滴也有实力制造汽车。

早些时候,滴滴还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联合成立“洪流联盟”,包括主机厂、备件厂家、新能源领域、数字地图公司、车联网等公司,程伟一再声称 “滴滴坚决不造车”,现在这个胎死腹中的造车项目,难免让程维的承诺显得有些讽刺。

据了解,滴滴开发的这款产品是一款完成度很高的A级智能电动汽车轿车,在销售之前,达芬奇项目的车辆进度已经处于G2阀点的大规模生产状态,下一阶段可以进入SOP,为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做准备。

如果滴滴之前制造汽车是为了给自动驾驶最好的载体,那么将汽车制造项目卖给小鹏也被视为转型为旅游计划提供商,赋予汽车公司权力。

那么,问题来了。在以后要发布的车型中,辅助驾驶系统是使用小鹏的XNGP还是训练滴滴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

也许,这样的逻辑悖论要等到新车型出现才能得到答案。目前唯一确定的是,滴滴2023年的半年报一定很好看,甚至扭亏为盈,一直担心的股市梦想也可以重新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BusinessCar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020011884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