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在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链带来了“底气”,正在迅速摆脱过去的使用“市场换技术”情况。此前,大众与小鹏深度绑定研发电动新车,奥迪与上汽深化新能源与智能网络合作是最典型的代表。
与此同时,不久前刚刚获得福特电马销售权的长安福特也开始利用中国品牌的技术优势,为其新能源转型增添新的权重。
8月11日,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披露的信息,长安福特计划与长安汽车签订新的合资企业协议。合资企业计划从事长安福特投资的主流品牌新能源乘用车供应业务和福特品牌车型的分销业务。
长安汽车主导新公司的发展
根据双方协议,长安福特和长安汽车在成立的新合资企业中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权。同时,双方共同控制新合资企业。但由于长安汽车仍持有长安福特50%的股权,长安汽车在新合资企业中的股份实际占70%。
在“汽扯扒谈”随着福特电气化布局的深化和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新进展,双方新成立的合资企业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引领长安福特产品体系的发展。对于这样的猜测,“汽扯扒谈”向长安福特求证,对方给予“待定”答案也给人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自2001年成立以来,长安福特一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年产销达到100万的汽车公司之一。此前,我们一直依靠福特的输入技术和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地化开发,采用典型的外国领先技术和产品运营模式。
随着新合资企业的成立,长安福特未来将以长安汽车为主导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技术领域,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目前,长安汽车在增程、纯电等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长安新能源产品销量已达21.56万辆,同比增长98.95%。
同时,福特电马合并到长安福特销售系统后,其新能源布局进一步完善。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从个性化燃油产品到大马力混合动力,再到纯电动车型的多元化旅游解决方案。
福特新能源转型更迫切
今年7月,根据福特公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其Model e部门的电动汽车销量为4.7万辆,同比仅增长11%,营收25亿美元。福特电动汽车业务上半年亏损18亿美元,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每辆电动汽车平均亏损3.8万美元。
面对电动汽车销量低迷,福特预计其电动汽车部门将在2023年亏损45亿美元,比之前的预期高出50%,即亏损可能增加15亿美元。然而,面对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诸多挑战,福特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不久前,福特宣布将与特斯拉合作,成为第一批接入特斯拉超充电网络的汽车公司。根据协议,从明年年初开始,现有福特车主将在美国和加拿大使用1.2万多个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福特的下一代电动汽车还将配备一个充电插头,可以直接连接到特斯拉充电桩,并在没有适配器的情况下直接充电。
长安福特和长安汽车零部件新合资公司之后,虽然福特“话语权”福特被进一步削弱,但面对错过的新能源转型的最佳时机“自救”也许还不算太晚。经过一系列调整后,电气化可能仍然存在“末班车”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后合资时代”样本显现
事实上,自2022年1月乘用车企业全面放开股比限制以来,已经进入后合资时代,但业界担心的外资扩大股比的趋势并没有出现。相反,随着广汽菲克、广汽三菱等品牌的退出,合资品牌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也在加速,被快速发展的中国品牌所取代。
此外,在过去30年的合资企业合作中,虽然中国品牌在利益层面与外资仍存在差距,但也通过合资企业合作积累了大量的高端汽车人才和技术基础。这也是由于技术水平“底气”,今天的中国汽车公司也在迅速摆脱“市场换技术”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依靠技术输出进一步引领合资企业的发展并非长安汽车“首次”。今年4月,长安马自达宣布计划在2024年底和2025年底前在中国推出两款新能源车型。
为确保这一目标在未来的稳步实施,这两款新能源车型也将由马自达和长安汽车共同开发,长安马自达负责开发和生产。此外,在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的基础上,马自达和长安汽车将建立新的合作模式,超越传统合资汽车企业的合作框架,进而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共同发展。
面对未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长安福特甚至福特的技术支持必然是新能源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至于新合资企业未来能取得什么样的发展,自然更值得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汽扯扒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151411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