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就是借钱2009年屋顶太阳能计划横空而出

全球化下的光伏产业非常活跃,参与者吃油,不可避免地进入阶段性产能过剩。然而,周期性的技术突破和无数的热钱涌动仍然吸引着更多的跨境球员坐下来“赌桌”。

当然,有些人嗅到了新能源产业的机遇,押注于转型升级;但也有一些主营业务表现不佳,试图通过光伏概念孤注一掷。短期的蜂拥自然增加了障碍,整个光伏产业链的优质资产几乎被抢购一空,跨境玩家的捷径正在迅速关闭大门。

类似于前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光伏行业确实跑了很多“新势力”,然而,随着市场集中度的增加和壁垒的逐渐增加,救命稻草也可能压垮骆驼。

跨界光伏的“新能源汽车的困境”

2019年左右,国内造车新势力崛起,互联网企业、家电巨头甚至房地产巨头都想分一杯羹。

今天的光伏产业也是如此。

以前卖饲料的通威股份进入上游硅材料领域,后来TCL以蛇吞象的趋势赢得中环,整个产业链布局。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就有70多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跨境光伏,甚至有些主营业务与光伏无关,包括房地产、养猪、乳制品、玩具、珠宝、服装、玻璃等。

今年5月,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委员会秘书长张杰透露,TOPCon技术出现后,大规模资本和企业涌入光伏产业,约90%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涉足新能源产业。

造车新势力跑出去了“蔚小理”,跨界光伏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让很多“濒危企业”实现翻身。在2022年的跨境选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从汽车装饰开始的钧达股份。去年下半年光伏光速转型扭亏为盈,年净利润达到7.17亿元,较2021年增长500%以上。

有阳光的地方也会有阴影。

例如,奥维通信原计划与上海熵熠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成立合资企业,投资2.1亿元建设5家 GW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然而,今年6月,前者宣布未能就交易对价、绩效承诺、投资后管理等交易计划的核心条款达成协议,最终终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的规划。

去年年底,乾景园宣布与国盛能源携手进入HJT电池,由资产收购、股份协议转让、非公开发行股票三部分组成,涉及资金5亿元以上。但不久前,双方因各种原因终止了合作,结束了蜜月期。

此外,金刚玻璃更具赌博性。更名为金刚光伏借钱进入HJT领域,但结果是赌博越多,损失越大。2020年底资产负债率为48.78%,今年第一季度上升至99.03%,同期总负债28.19亿元。

跨界“追光”B面已经出现,一些企业遭受了痛苦,许多企业甚至失败了。但人们往往只愿意看到世界著名的反击神话,而忽视成功的残酷现实。

追光就是借钱

2009年“屋顶太阳能计划”横空而出,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前所未有的。许多企业甚至销售水泥和服装,并转向光伏。当时,一些企业家说:“只要有钱就可以整理!”

两年后,全国光伏企业达到260多家,“双反事件”之后还剩下112个,大部分跨界选手都被秋风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目前,光伏产业正处于从P型电池向N型电池技术转型的过渡时期。许多想要在低谷中翻身的企业认为,他们已经等待了周期性的机会。即使他们处于泥潭中,他们也必须“追光”一搏。

连续五年亏损的上市游戏公司三五互联网,跨境光伏投资总额不到一年高达40亿元,并继续增加;年初,明牌珠宝投资100亿元建设光伏电池“超级工厂”截至2022年9月底,公司总资产不足45亿元,报告期内货币资金仅为11.83亿元。

此外,黄氏集团、宝丰时尚、正邦科技等众多亏损无穷的企业正在增加光伏,投资以1亿元计算,不仅堵塞了所有财富,而且透支了未来的利润空间。当然,也有格力、创维等家电企业,虽然财富丰富,但近年来口袋紧张,以找到新的增长点。

毫不犹豫地甚至有些盲目,也是因为早年光伏造富神话太多了。

2005年,施正荣凭借无锡尚德在中国首富上市,离他回国创业只有四年了。此外,彭晓峰、苗连生、李和军等企业家几乎在同一时期凭借光伏成为当地首富。到目前为止,一些光伏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资产财富仍处于顶级水平。

早期的成功之路是通过收购和收购高质量的资产,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源。通威股份于2010年左右赢得了四川永祥和合肥赛威。前者在2008年拥有1000吨多晶硅,后者在收购后重启了32条多晶硅电池生产线。

TCL通过国有企业重组,赢得了天津老半导体企业中环联合会。改名为TCL中环后,很快成为国内光伏硅片“双寡头”之一。

靠着光伏“起死回生”君达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的捷泰科技是中国最早从事光伏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专业电池制造商之一。根据PV 据Infolink统计,自2018年以来,捷泰科技电池出货一直位居世界前五(不含一体化企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上能够收购和收购的优质企业极其稀缺,光伏行业很难走捷径赚钱。乾景园与国盛能源的合作已经过去,这是路径依赖的损失。

国盛能源成立于2022年,资源和人才储备几乎为零。截至当年8月底,其收入仅为18.96万元,净利润为-1191.93万元;主要关注HJT等前沿技术。短期内,除了烧钱,利润可能很小。因此,除了短期内提高股价外,很难看到其他反转迹象。

虽然光伏电池板技术的变化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就像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发展一样,在总体方向成型后很难有很大的模式变化,主要是在现有技术上迭代,如增加电池密度和电机功率。留给光伏“新势力”时间不多了。

下一个很难跳出来“新势力”

去年以前,跨境光伏企业大多以电站投资为出发点,如创维只做风险较低的下游市场;然而,最近的趋势是,新生小牛的跨境玩家更倾向于进入电池、组件等上游制造环节,试图抓住TOPCon、改变HJT等新技术路线的红利。

据「科技新知」据不完全统计,在宣布跨境光伏电池和组件领域的近20家上市公司中,至少有6家明确指出要大规模生产TOPCon电池,基本上是10家 至少8家GW以上企业的目标是HJT。

从光伏行业的背景来看,内卷和过剩都是高频词汇,无论是企业家的公开演讲、小规模交流,还是媒体的询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8年里,国内制造商已经建立了约380GW的整个产业链光伏项目,而在过去的18个月里,整个产业链项目已经建立了超过380GW。

据业内预测,今年世界上最多只有400GW左右的新装机规模。供过于求的后果可能是另一轮全行业价格战的开始。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仍略高于传统燃料能源,因此行业的技术演进方向都在努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TOPCon和HJT都是N型高效电池技术路线,可以更好地与PERC生产线兼容,电池生产成本低,商业可行性高;后者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转换效率高的优点,被认为是颠覆性技术。

但无论如何,它都需要长期的研发投资。在核心技术人才方面,领先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除了吸收了行业牛,甚至垄断了未来的人才。例如,京澳科技投资建设邢台新能源职业学院,龙基绿色能源与西北大学合作开设龙基班,直接从源头控制人才。

在时间和资本成本方面,新企业没有太大优势。TOPCOn可以与现有约70%的PERC生产线兼容,只需在技术上增加3-4个步骤即可升级。当跨境玩家完成建设并通过爬坡时,传统势力可能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虽然HJT需要完全更换或建立新的生产线,理论上让所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几乎所有环节的成本都高于PERC。单线建设大多需要4-4.5亿/GW左右,银浆用量大,生产成本会更高。

在SNEC光伏展上,一些业内人士表示,N型光伏产品的大规模生产难度远大于传统的P型产品,许多新企业的N型生产线爬坡速度较慢。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计划投资的TOPCon项目已达到1000GW,而去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仅为230GW。内卷的趋势早已不分PN,行业未来的话语权开始向前发展“一体化”倾斜。

自2021年以来,许多市值1000亿美元的光伏领导者已经宣布了产能扩张计划。就连格力这样还没有在光伏市场站稳脚跟的跨界人士,也开始进入制造环节,向上游布局,指向同一个关键词“一体化”。目标是通过优化各环节的产能布局和比例,提高一体化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数据显示,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一体化布局较早,目前一体化率超过50%。这三家公司在下游市场的总出货量接近50%。这意味着大多数市场最终会被具有垂直一体化优势的企业吃掉。

追光就是借钱2009年屋顶太阳能计划横空而出

目前,光伏产业正处于类似汽车产业的新能源改革时期。虽然新力量可以获得短期领先地位,但最终的斗争是供应链整合、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品牌实力。由于规模和技术优势,传统龙头企业自然具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大多数雄心勃勃的跨境企业在技术、供应链和市场层面都很害羞,成功穿越独木桥的可能性可想而知。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是他们永远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方面,投资巨额光伏的跨境企业大败而逃,另一方面,更多不接受命令的赌徒面临困难。寒冷的市场不关心个人的输赢。如果你想成为最后的赢家,你应该尽你所能。

参考资料:

谁将在万亿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光伏电池技术纠纷?-经纬风险投资

近百家跨界光伏企业面临哪些问题?-界面新闻

产能过剩 光伏行业“狼真的要来了”-证券时报

垂直一体化:锦缎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必然趋势

乾景园终止定增,光伏项目告吹——银柿财经

钧达股份财务报告

原创文章,作者:科技新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142211335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