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和小鹏牵手,这意味着什么?

大众和小鹏牵手,这意味着什么?

导语

Introduction

大众和小鹏“牵手“,这意味着什么?

作者邓勇拓

责编丨杨晶

金鹏辉编辑

整晚都是铺天盖地的新闻,整个中国汽车圈似乎都震惊了。

7月26日晚,大众投资小鹏的消息一出,各种报道层出不穷。除了震惊之外,还有更多关于中国新能源品牌发展和中国新能源市场未来发展的讨论。一个是经过百年沉淀的德国巨人,另一个是成立不到十年的中国新车。它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和影响。

为此,《四车道》直播栏目选择临时更换选题,深入探讨大众和小鹏“结缘”之后的各种可能性会引起连锁反应,还会有下一个吗?“大鹏配”每个人都关心它的出现。在这个节目中,四车道直播与汽车公社卫金桥、大众侃车郭登礼、天天汽车徐峰、汽车研究所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根据双方的协议,大众品牌与小鹏达成了技术框架协议。在合作的早期阶段,双方计划共同为中国中型汽车市场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的电动车型。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2026年推向市场。

大众集团作为这种紧密而长期的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将以每ADS15美元的价格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约50亿元),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集团将获得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对于这样的项目“惊天动地“合作计划将具有明显的示范效果。公众对小鹏的持股意味着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大众和小鹏牵手,这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以小鹏和大众为代表的中德汽车企业之间的合作背后也有许多国家相关政策作为推动者。此前,国家发改委已与大众汽车集团、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宝马签署合作意向书,这也将加快中德汽车企业之间的合作。

纵观整个全球汽车圈,大众和小鹏之间有很多合作,比如丰田和梅赛德斯-奔驰都投资了特斯拉,然后相继退出。徐峰老师认为,大众选择与小鹏合作,但事实上,由于大众在电气化转型方面存在问题,市场销售正在下降,大众比小鹏更担心。

相反,小鹏的核心问题是,他的股价只有原来的25%-30%,而且确实有很强的技术。在市场方面,小鹏的体积小于蔚来和理想,但他对全栈智能驾驶平台的研究也引起了更多汽车公司的关注。因此,徐峰认为,公众对小鹏的需求比小鹏对公众的需求更大。

从数据上看,汽车公社卫金桥老师也做了补充。为什么大众可以成为第一家选择入股中国汽车制造新力量的跨国汽车公司,因为大众汽车在电动市场的销量已经开始下降,整个品牌的销量也在下降。

大众和小鹏牵手,这意味着什么?

2022年,ID.该系列年销量为14.3万辆,但今年上半年只有6.2万辆。公众迫切需要电气化领域的加速器来打破电气化市场的被动局面。

对于大众来说,汽车研究所的何球辉老师认为,大众可能没有多少合作伙伴可供选择。一是市场定位要一致,二是企业类型要注重技术类型。

公众在内燃机领域的造诣深深扎根于其技术标签,现在小鹏也是一家技术企业,类似于公众的表现。同样,公众和小鹏的市场定位也处于同一水平,这也可能是公众选择小鹏的原因。

近年来,大众汽车不断与中国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小鹏只是汽车领域的一个例子。在电池供应链领域,大众汽车投资了国轩高科技。去年,大众汽车宣布向中国初创企业投资约24亿欧元,大众汽车软件公司CARIAD将与地平线建立合资企业。

在其他领域,大众汽车仍在寻找合作企业。现在,大众汽车终于在整车领域了“下手”它也将开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魏金桥认为,对于重视技术的公众来说,他们也可能在其他技术领域与中国汽车公司合作。例如,在PHEV方面,它也可能与BYD或中国一个成功的PHEV品牌合作,这也将弥补公众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展劣势。

毫无疑问,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冲击,并将产生长期的影响。郭登礼老师认为,大众汽车开了一个好的开端,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新力量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和新的出路。

此外,公众的号角也会唤醒昏昏欲睡的人。例如,对于日本和韩国品牌来说,选择与中国汽车制造新力量合作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丰田已与BYD合作开发BZ3,并将采取进一步行动。福特还表示,它将与长安在新能源领域合作,因此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合作关系。

当然,对于下一个“大鹏配”汽车公司将在哪里发展,可能无法得出结论。在实现双赢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品牌需要积极走出去,积极展示自己的实力。这些跨国汽车公司也需要表达他们的合作意愿,从而实现双向发展。

大众和小鹏牵手,这意味着什么?

但可以肯定的是,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将是一个为不同市场、不同规模的汽车企业指明方向的机会。

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已成为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引导者,中国的电气化也得到了全球资本的认可。

未来,在投资中国汽车公司的过程中,这些全球资本也将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形成反向合资企业,这无疑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的鼓励。对于这些跨国汽车公司巨头来说,它们也将实现智能产品的快速变化,弥补自己的缺点,这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吗?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312110913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