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猜测,华为单独制造汽车是赢得“问界”商标的第一步

导语

Introduction

有人猜测,华为单独制造汽车是赢得“问界”商标的第一步,这种可能性很小。

范舒琪,作者

曹佳东的责编

金鹏辉编辑

外界对华为是否会单独制造汽车有不同的看法。我以为任正非在3月底重申华为不制造汽车,结束了这个案子,但华为似乎在独立汽车制造的边缘进行了疯狂的测试。

本月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的信息显示,AITO商标仍属于赛力斯,但问界商标已被华为收入,这引发了对华为汽车制造的新猜测。

然而,在最近的第10万辆大规模生产汽车离线仪式上,余承东明确表示:“华为不是单独制造汽车,而是与汽车公司一起制造汽车,制造好汽车,制造最好的汽车。”余承东是华为内部更坚定的汽车制造商,甚至他也说“华为不是单独制造汽车”,华为似乎真的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

有人猜测,华为单独制造汽车是赢得“问界”商标的第一步

在这种情况下,华为想“问界”商标做什么?

华为想“问界”商标做什么?

回顾华为与汽车行业的纠纷,2019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当年,华为明确了“无汽车制造”战略,定位了“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开发了自动驾驶软件、计算和连接技术等增量部件。徐志军是该业务的最高负责人。

第二年,华为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uawei Inside,在这种模式下,华为只为汽车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与汽车公司合作开发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等功能,汽车的整体设计仍由汽车公司主导。

2021年,华为又推出了智选车模式,在此模式下,华为将参与汽车产品的定义和设计,并将产品纳入华为渠道销售。

2022年,问界M5、极狐阿尔法S HI等车型相继上市,这两条路线各自迎来了市场检验。首款采用华为HI模式的极狐阿尔法S HI去年销量刚刚超过1万辆,远低于4万辆;同样采用这种模式的长安阿维塔于去年年底开始交付,市场反应平平;至于华为与广汽AH8等车型的合作,不仅今天没有大规模生产,而且有传言称合作已经终止。目前,负责华为HI模式的王军已被停职,HI前景黯淡。

有人猜测,华为单独制造汽车是赢得“问界”商标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去年3月,华为智能选车模式下的M5产品交付让市场大吃一惊,仅用了6个月就实现了月销量突破1万元,创造了新品牌单车最快突破1万元的销售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汽车公司开始相信华为可以帮助汽车公司打造一辆好车,这就是后来江淮、奇瑞等汽车公司向华为抛出的橄榄枝。

然而,今年的问世界逐渐下滑。1-5月,问世界零售销量分别为4469辆、3521辆、3625辆、2437辆和5629辆,累计销量为1.97万辆,月均不足4000辆,问世界渠道多达1000家,这意味着每家店的月平均销量不到4辆。

感受到危机的华为开始向问世界注射“含华量”,于是出现了“HUEWEI问世界”的标志。很多人认为,在问世界之前,余承东正在测试任正非“不造车”战略的底线,但华为的行动也可以理解,通过华为品牌在车型上的曝光,更多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问世界,从而挽救问世界岌岌可危的销量。

当然,大家都知道,“HUAWEI问界”的标志被迅速拆除,余承东被批评“在宣传中滥用华为品牌”。

有人猜测,华为单独制造汽车是赢得“问界”商标的第一步

这可能是华为最近转让“问界”商标的原因之一。

徐志军批评余承东“滥用华为品牌”,这可能意味着扼杀余承东制造汽车的想法,但与此同时,这也揭示了华为的担忧:华为现在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品牌,问世界仍然是一个“green hand如果公开将华为与问界捆绑在一起,一旦问界这款产品扑街,势必会给华为这个品牌的佛头加污,就像网上热评“华为造车好啊 到时候可以说华为失败了。因此,华为高层永远不会允许华为品牌挂靠问界。因此,华为高级管理层永远不会允许华为品牌隶属于问世界。然而,华为认可的产品必然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可。因此,华为将“问世界”商标归属于其子公司,使产品能够得到华为的帮助,同时避免华为品牌的直接曝光。

华为与奇瑞、江淮、北汽新能源等汽车公司的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车型即将发布,宣传、渠道等问题应提上议事日程。余承东在今年4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议上提出:“目前(边界)由赛利斯生产,奇瑞、北汽和江淮也将立即加入。如果每个汽车公司都使用不同的品牌,我们的营销、服务和零售将非常复杂,所以我们希望使用共同的元素和品牌。”

有人猜测,华为单独制造汽车是赢得“问界”商标的第一步

如今,100%的“问界”商标属于华为,华为可以以问界为核心,链接汽车公司,将新车型统一到问界的品牌矩阵下。届时,无论华为与哪家汽车公司合作,都会挂上问界的标志。这也符合余承东最初的想法:“做‘做’HUAWEI “生态品牌,共同打造系列车型”,同时,华为和不同的汽车公司生产智能汽车,规划不冲突,“有些做SUV,有些做汽车,有些做MPV,有些做B 等级车,有的做C级车,有的做D级车”,“结合起来,成为汽车系列中完整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产能和资源,不会重复或浪费资源,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华为不太可能单独造车

至于一些猜测,赢得“边界”商标是华为独立制造汽车的第一步,这种可能性很小。更不用说任正非和余承东不久前宣布他们不会独自制造汽车了。仅从华为目前的情况和汽车市场的现状来看,华为在这个时候不会愚蠢到制造汽车。

首先,华为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持他独自制造汽车。

在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明确表示:“2022年,经营仍面临较大压力。“去年,华为的收入萎缩到6000亿元,同比只增加了0.9%。然而,由于缺乏零部件,华为的研发投资去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这使得华为去年的利润迅速下降到356亿元,同比下降了68.7%。自然,现金流也在下降,去年同比下降了26.9%至1763亿。

有人猜测,华为单独制造汽车是赢得“问界”商标的第一步

华为此时仍处于寒冷的冬天,应该做的显然是裹紧棉袄,全力研发芯片,而不是赌汽车这种资产重、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业务。别忘了美国还在大洋彼岸虎视眈眈。

其次,中国的汽车领域太拥挤了,无法容纳下一辆华为汽车。最近,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提到,汽车行业的盈利能力正在进一步削弱。”我们在中国看到了100多个乘用车品牌,只有两三个真正盈利的电动汽车品牌。”

此外,长安、广汽、奇瑞等汽车公司董事长一致认为,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进行并购重组。到2030年,市场上可能只剩下5家主流汽车公司,甚至不到5家。余承东不仅认识到这一观点,而且预测未来年产量不到500万甚至超过1000万汽车公司难以在《纽约时报》站稳脚跟,因为已经意识到汽车行业的残酷现状,余承东当然不会提倡独立汽车,华为现在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承担如此大的风险。此外,如果这个行业一直在按照“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发展,那么基于软件和集群通信技术的华为等IT企业什么时候造车还不算晚。为什么不在汽车市场这么卷的时候去这里混水呢?

最后,汽车行业有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此前,湖北政府向东风汽车提供数亿财政补贴是典型的地方保护案例。如今,中国几个工业基础扎实、经济实力雄厚的省市几乎都有汽车厂,如广东比亚迪、广汽、小鹏、上海上汽、特斯拉、北京理想、小米、合肥投资,可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模式一般已经确定,有多少地方政府有实力和意愿支持华为汽车?还是华为愿意在被称为“造车坟”的江苏定居?

今天,关于华为单独制造汽车的谣言已经停止在智者身上。与其猜测华为是否会结束制造汽车,不如等待华为与新合作伙伴的智能汽车选择合作模式将如何开花和结果。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14219397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