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商业锂离子电池大多采用有机电解质,易燃易爆,特别是在大型储能电站中,数万甚至数十万储能电池串并联,容易导致连锁反应、火灾和爆炸事故。
储能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外部原因,储能电站空间封闭,内部储存大量能量,充放电电化学反应释放热能,具有潜在的热失控风险;另一个是内部原因,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化学反应容易导致热失控。
在电池结构上,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磷酸铁锂电池的正极附着在铝箔上,负极涂在铜箔上 在上面,中间的聚合物隔膜将正负极分开,锂离子可以 通过隔膜来回移动。电池用铝合金外壳密封,里面装满了电解质。
磷酸铁锂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将经历早期热失控(约100℃)、电池鼓包阶段(约300℃)和起火爆炸阶段(超过300℃)三个阶段。
在热失控初期,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100℃左右,SEI分解,隔膜融化,产生气体。
现阶段,电池内部温度迅速升至近100℃,电池负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膜钝化层分解,电池SEI膜失去保护。超过100℃时,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约150℃时,电池中的聚乙烯隔膜和聚丙烯隔膜相继融化,电池中的电解质与正极发生反应。
与此同时,当电池温度升高时,电池的正负接触会导致短路。电解质与其他有机溶剂发生分解和放热化学反应,释放二氧化碳、氟化氢、氢等气体。
在电池鼓包阶段,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300℃左右,产生大量可燃气体,产生鼓包现象。
在这个阶段,当锂离子电池的温度上升到300℃左右时,锂与电解质和有机溶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可燃气体,如甲烷和丙烷。电池的内部空间是封闭的,气体不能迅速扩散,大量积累在电池中,导致电池膨胀。
第三阶段,电池内部温度在起火爆炸阶段超过300℃,电池内发生强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明火。
在这一阶段,电池仍处于充电状态,正极和电解质仍处于强氧化还原反应,电池迅速升高到高温,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
目前储能电站多采用储能舱形式,舱内电池模块排列紧密。热失控高温状态的电池模块容易影响其他电池模块的热失控,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电池明火爆炸。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储能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01198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