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西南地区潜力巨大,预计将形成动力电池产业聚集的新高地。”这是工业信息化部设备中心主任曲国春2022年7月在国内论坛上的最新判断。除了业界广泛关注的电动汽车外,绿色能源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布局的新战场…
这种投资热最早发生在2019年。
2019年9月25日,宁德时代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建设动力电池宜宾制造基地项目的议案》。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进公司电池产能布局,公司拟在四川省宜宾市投资建设动力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00亿元。
2021年5月29日,中创新航正式签约落户成都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产能50GWh,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100亿元,投资建设年产20GWh的储能电池生产线项目。
2022年6月,国轩高科技与康盛股份合作,与泸州市政府签订合同,计划建设总产能10亿安时的西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基地项目。项目分两个阶段建设,总面积293亩,总投资30亿元,年销售收入100亿元。
2022年6月,达州市人民政府与蜂巢能源在成都签署了蜂巢能源达州锂电池零碳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决定将项目落地达州高新区。据了解,该项目投资170亿元,占地2050亩,主要建设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正极材料(非化工产品)、储能电池、太阳能设备及相关集成产品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2023年2月7日,“亿纬锂能源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四川成都举行。本项目拟选址成都市简阳市空天工业功能区,投资约100亿元,建设2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PACK电池组等产品。自2023年以来,亿纬锂能已正式宣布计划投资3个新电池项目,计划总产能103GWh,预计投资总额263亿元。除四川成都项目签约落地外,云南曲靖、湖北荆门等三个项目均已正式开工。
在2019-2023年的短短五年时间里,上述五家国内锂离子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纷纷投资西南,纵观这些官方投资公告,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第一:投资&销售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
二是上述五家企业中,一家投资川东北(达州),另一家投资成都,另外两家投资川南(宜宾、泸州);
三是上述五家企业仅一期建设的规划产能就达到了100GWh。
那么,未来如何在西南地区消化100GWh的产能呢?仅仅依靠电动汽车市场能否帮助这些企业成功消化上述产能?让我们先看看一组数据。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为671.6万辆和654.9万辆,同比增长97.77%和94.26%;新能源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4.2万辆和33.8万辆,同比增长81.84%和78.89%。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排除了上述688.7万辆新能源汽车中约30%(比亚迪自供出口)使用比亚迪品牌电池(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的事实,中国仍有近480万辆新能源汽车主要依靠上述5家企业供应。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个部门发布了《关于组织公共领域车辆综合电气化试点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将上述商用车数据转化为标准台新能源汽车计算。2022年,国内近600万标准台新能源汽车主要依靠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技、新旺达、亿威锂能源和蜂巢能源供应,根据标准台新能源汽车装载50kWh的计算,600万标准台新能源汽车可以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带来和释放3亿kWh的产量,即300gWh。
补充信息:GWh读吉瓦时,是电力单位。
1Gwh=100万Kwh
然而,国内真正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是完全意义上的一边倒。以商用车为例。据电车汇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销售的新能源商用车63%配备宁德时代电池,其次是国轩高科技11%、亿纬锂能4%、中创新航3%、其他电池公司共配备了15%的新车。在全年商用车销量中,卡车销量最高,宁德时代新车配套电池占59%;二是客车,宁德时代83%的新车配套;专用 车内宁德时代配套新车81%,乘用车企业更是如此。
例如,蜂巢能源的动力电池必须是长城100%配套的欧拉、坦克、魏等品牌。如今,除了亿威锂能、中创新航等上市企业外,国轩高科技、蜂巢能源等企业的动力电池配套客户也在进一步提高产品在整车企业的覆盖率。简言之,在汽车动力电池细分市场,汽车企业销售不佳,这些动力电池企业将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并发展得更广泛“非车用动力电池”市场已成为他们布局西南地区的战略核心。
除比亚迪、宁德时代外,还有其他专业“汽车动力电池”虽然所有的企业都是上市公司,但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很潮湿。对于宁德时代来说,除了西南部的布局外,仅在福建省宁德市和厦门市扩大的动力电池容量就超过了150GWh。此外,据电车交易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宁德时代在全国新建的动力电池容量,即使在2023年,全国500GWh已经妥妥超过了,“非比亚迪”品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再次大幅增加,宁德时代的生产能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然而,随着产品供应交付不及时、价格强劲、售后服务供应链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宁德时代的快速增长明显放缓,一方面,商用车(特别是公交车)电力电池需求的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来自创新航空、蜂巢能源等竞争对手,显然,当长城汽车充分利用蜂巢能源电池时,宁德时代在长城汽车的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低。
事实上,在电力电池市场增长放缓,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开始被压缩后,作为电力电池领域的第一兄弟,宁德时代早已开始向新的战场转移,试图在新的商业战场上找到先发优势。
据了解,宁德时代正在开展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的合作开发,实施航空标准和测试,以满足航空安全和质量要求。同时,宁德时代还将推出凝聚态电池的汽车规级应用版,今年可以大规模生产。然而,这些信息显然是由宁德时代能量密度500Wh/kg动力电池发布而产生的舆论效应。我们应该知道,由于电池的不稳定性和能量密度有限,航空业一直被认为是最难实现电气化的领域。
2022年,宁德时代国内市场电力电池装机量仍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降至48.2%,这是宁德时代自2019年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最新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为29.25 GWh的装载量排名第一,市场份额降至44.4%。从其最赚钱的汽车动力电池业务来看,受下游市场增长放缓、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正面临反复压缩的困境。
然而,自2019年以来,宁德时代投资合资企业40多家,全资子公司10多家,涉及动力电池、储能、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智能设备制造、充电、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甚至芯片、半导体等轨道,总项目投资2000多亿元。
此外,根据电车交易所的理解,宁德时代将其主营业务分为三个部分: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和循环回收。后两者是宁德时代逐渐积累能源的关键新业务,尤其是储能。对于上述投资西南地区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基于储能战略的广泛布局。
根据咨询机构Infolink,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总出货量为142.7 GWh,同比,2021年出货量为46.9 GWH大幅增长204.3%。GGII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
其中,宁德时代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场份额为43.4%,约53GWh,较2021年同期增长5.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收入达到449.8亿元,同比增长230.15%。所有业务中增速最快的板块占收入的13.69%。在过去的五年里,储能业务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长率。
那么,从储能的应用场景来看,无疑是风电、光伏、水电等一级场景下的二级场景,构成了本文开篇的五家电池企业在西南规划100GWh以上的逻辑核心。
根据电车汇查询的公开资料,云南省90%依靠水电,而四川省水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一。四川省注册装机总量逐年增加。截至2021年底,四川电力市场注册装机总量为6538.75万千瓦,年增长率相对稳定,均为2.5%;从注册装机结构来看,四川省的装机结构类似于全省的装机结构。水电注册装机占绝对优势,4383.9万千瓦,占省级装机67%,比2020年水电装机下降5%左右。主要原因是火电和新能源注册装机增加较大;其中,省级风电注册装机增长较大,两年平均增长30%以上。
作为国家电网系统年输电量最大的省级电网公司,2021年,四川省发电侧结算上网电量2530亿千瓦时,其中水电1893亿千瓦时排名第一;其次是火电440亿千瓦时;风电、光电、生物质上网电量一直较小,分别为108、27、62亿千瓦时,总计为197亿千瓦时,三者相加仅占上网电量的7.82%,但随着光伏、水电等新能源应用的快速增长,调频侧储能的应用场景已经打开了一扇门。
原创文章,作者:电车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09198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