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拉开了“辽沈战役”式的决战序幕

4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路径展望”的演讲。

欧阳明高: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拉开了“辽沈战役”式的决战序幕

图片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欧阳明高在演讲中说,2012年-2022年中国纯电驱动汽车从1万辆发展到680万辆,动力电池从100wh/kg上升到300Wh/kg,成本从瓦时5元降到1元以内,这都是10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使我们引领了全球。

然而进入2023年,我们又进入一个新的阵痛期,即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产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阵痛期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整车价格竞争与汽车产业链的转型阵痛。新能源汽车在全面挤压燃油车市场,燃油车全产业链承压,新旧竞争拉开了“辽沈战役”式的决战序幕,还没到“淮海战役”。总体看,新能源车是快增长、缺利润,燃油车缺增长、但还有利润。

二是大规模的新能源车普及带来了电动车充电难与能源产业链的转型阵痛。这体现在大规模新能源车的快速普及超出了电力行业的预期,城市配电网的负荷压力大,转型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的挑战多。另外,新发展的充换电产业链商业模式还不成熟,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亟需确定新能源行业的战略定位。

三是电池锂价波动与电池产业链的转型阵痛。这体现在借助电动交通和储能与多个风口,电池产业突飞猛进,但锂价波动、产业膨胀、竞争加剧、业绩不稳。另外,电池产业链跟整车产业链的结构性矛盾在加剧,如何优化电池企业定位和商业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上述三个阵痛问题,欧阳明高提出了三条发展路径,其认为:

第一要深化电动化,实行EV和PHEV的双轮驱动。双轮战略有利于汽车全产业链的平稳过渡,缓解汽车行业电动车和燃油车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有利于降低车辆平均电池装机量,平抑锂价的波动,缓解电池产业与整车产业的结构性矛盾。

欧阳明高指出,近中期看,电动车价格成本偏高、电池成本也偏高、补贴又在下降,所以未来5~10年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的占比会从去年的22%逐步提升到30%~40%。但从中长期来看,电池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空间还很大,电池购置和使用的综合成本还会继续下降,纯电动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在2030年之后,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的占比会逐步降低。

第二是面向低碳化,加快能源基础设施转型。现今,电动汽车快速补电的问题需要解决,欧阳明高认为乘用车其实往往不需要充满电,而是需要快速补电,要逐步从快充向超充过渡,就是从100多千瓦充电到350千瓦充电。其次,卡车主流模式是换电,卡车快换、轿车快充,用卡车换电的备用电池给轿车快充,此外还有加氢,这样一来就可以进行汽车能源基础设施的转型。

第三是拓展智能化,创新动力电池的商业模式。欧阳明高指出,要想破解动力电池成本高的难题,就要靠智能化,促使技术进步降价。智能化催生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发挥电池的附加价值,使我们电动汽车充电可以免费,甚至成为赚钱的工具,比如可以搞车电资产分离、电池租赁等创新模式,减轻客户负担、降低整车成本、加速电动车的市场渗透。

原创文章,作者:盖世汽车 Nicol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02226584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