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宏光MINIEV月销量超2万辆,多次登顶新能源汽车销量冠
五菱红光的份额有所下降,其他品牌也没有爆款。国内微型汽车电动汽车市场的蛋糕似乎没有看起来那么甜。
作为新能源市场的黑马,前五菱红光MINI EV不仅在微型汽车市场上杀死了四面八方,也搅动了整个新能源市场。自2020年上市以来,五菱宏光MINI EV月销量超过2万辆,多次登顶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三年过去了,这款流行的车还在瓶颈中。今年1月,五菱宏光MINI EV销量急剧下降,从去年12月7万多辆直接悬崖式降至16、416辆。
尽管2月份五菱宏光MINI EV以30、267辆的销量回到榜首,压力比亚迪宋PLUS DM-与东风日产轩逸相比。但与去年月均4万辆的销售规模相比,五菱宏光MINI EV的销量仍然严重下降。
可以说,正是五菱宏光的成功让汽车公司看到了微型电动市场蛋糕。吉利熊猫Mini、奇瑞QQ冰淇淋,长安Lumin、江南u2、近两年来,比亚迪海鸥等同类车型纷纷入市,也在短时间内将这一市场由蓝变红。
五菱红光的份额有所下降,其他品牌也没有爆款。国内微型汽车电动汽车市场的蛋糕似乎没有看起来那么甜。
时代造英雄
据说时代造就英雄,五菱宏光MINI EV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吃了时代红利。2020年7月上市时,全球仍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活动半径大大缩短,长途旅行成为郊区露营。这时,城市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变得非常突出,普通家庭迫切需要一辆小巧灵活的滑板车。
五菱宏光MINI EV凭借外观突出、价格低廉、车身小、操作灵活等优点,迅速进入消费者视野。2.88万元的起价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一笔轻松的开支,尤其是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更不用说担心油价和维修费用等额外开支了。
在上述优势下,五菱宏光MINI EV也加上了黄袍,登上了销冠的位置。在过去的不到三年里,销量屡创新高,截至今年1月,已售出100多万辆。
时代也在变化。随着政策的调整和优化,疫情逐渐消失。五菱宏光MINI EV的缺点开始凸显。首先是耐力。由于成本原因,五菱宏光MINI EV的续航里程只能控制在120-170公里。
在充电方面,官方附带的1.5kw家用充电器需要8小时以上才能充满。即使使使用充电桩,最大功率也需要2-3小时才能充满。与支持快速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相比,五菱宏光MINI EV完全没有优势,日常使用需要精心规划充电。
随着生活的恢复,道路上的车辆也恢复到了很高的水平,交通事故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此时,车辆的安全已成为必须考虑的焦点,低匹配的五菱宏光MINI EV无安全气囊,整车高强度钢材用量相对较低,难以保证碰撞安全。
客观地说,五菱宏光MINI EV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爆款产品,但在需求发生变化后,曾经的不足很可能成为缺点。
微型车市场被群雄包围
事实上,五菱宏光MINI 在EV上市之前,市场上也有很多微型电动汽车,但由于电池成本有限,这些汽车大多内饰简单,外观设计僵化落后,很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五菱宏光MINI EV上市后,这些产品自然被市场淘汰。配置齐全,满足基本交通需求,还有空调、电动门窗、后视镜等。同时,还有时尚的外观设计和丰富的配色,满足了很多刚拿到驾照的年轻人的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关注价格,还关注性能、安全、舒适、智能等方面。许多汽车公司也推出了更好的配置和相对优惠的价格来竞争。
比如长安奔奔E-Star,价格在4.98-6.28万元之间,NEDC续航里程为301公里,最大功率为55公里,最大扭矩为170公里,每小时最快加速度为0-50公里,性能仅为4.7秒。 EV强了很多。
最新发布的吉利熊猫mini。它不仅具有超高强度钢的车身结构,还具有LED前照灯、胎压监测、倒车雷达、电子手刹、自动停车等功能,还支持22kw快速充电。虽然起价是4.98万元,但这些配置不是五菱宏光MINI 以后可以添加EV。
五菱宏光MINI EV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廉,但这也导致了其质量、性能、安全性和配置的不足。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低价可能不再是唯一或最重要的决策因素。
五菱宏光MINI EV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对手,包括比亚迪、欧拉、奔跑等新能源车型。这些车型在尺寸、耐久性、配置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或差异化,价格也不太高。
从长远来看,微型乘用车市场仍以纯电动为主。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的调整和消费者对环保旅游需求的增加,纯电动微型乘用车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2021年,全球微型乘用车市场销售额达到53.5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6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2.6%(2022-2028)。
随着主要汽车制造商进入微型汽车领域,推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品,消费者将有更多的选择和比较,微型汽车市场也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END-
原创文章,作者:BusinessCar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13195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