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的悲欢离合并不常见
但是,运营商、汽车公司和充电平台可以共享
在每年的节假日期间,除了频繁登上新闻头条的人群外,近年来还增加了一个新闻点:电动汽车在路上的各种困难。
春节假期,电动车在路上充电困难,在寒冷地区电量下降一半等话题频繁刷屏。“我开‘电爸’回东北,一路充电14次”“开电动车回家过年:不敢开空调,充电像‘开盲盒’”等类似文章刷新,再次让人们充分感到电动汽车长途电焦虑,也有很多嘲笑:知道可能有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寒冷地区,为什么开电动汽车长途旅行?
对此,有上述经历的车主只能苦笑:家家有本难念经。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这些新闻近年来经常出现在节假日。由于节假日高速公路交通流量的激增,一些服务区出现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排队现象,通常排队几个小时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新能源汽车车主甚至经历了13次往返充电、3小时排队等桩、排队期间耗电、电动汽车中途“躺下”等困境。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情况对于不同地区的新能源车主来说并不相似。在不同地区新能源汽车数量、充电桩数量和实际使用情况大相径庭的背景下,“旱旱涝涝灾害”是相当真实的。
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的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充电桩的数量正在大幅增长。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言人梁昌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0万台,同比增长近1000台%。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65万台,累计180万台;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190万台,累计超过340万台。五年前,只有44万个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
然而,充电桩的建设和布局速度远远低于新能源汽车所有权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从170万辆增加到1310万辆。尽管车桩比例从3.9:1降至2.5:但充电焦虑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缓解。
什么时候可以解决充电问题?新能源车主什么时候充电和加油一样方便?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种困境变得越来越令人困惑。甚至笑话也成了经典: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完全取代燃料汽车后,等待充电的无聊儿童会发出灵魂问:是否有一种液体可以在三到五分钟内充满,这样汽车就可以继续运行数百甚至数千公里?
发展痛点
如果不是公开数据,新能源车主很难意识到中国的充电设施数量已经达到了520万台。根据公安部的数据,全国新能源汽车数量为1310万辆。2.5:1车桩比意味着目前国内平均每2个.5辆新能源汽车有充电桩,车主为什么还焦虑?
梁昌新表示:“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部分居民区桩施工充电困难、充电市场运行不规范、设施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部分社区受场地限制, 配电网容量等因素,车辆配备私桩安装困难。《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中国充电联盟)提到,用户倾向于在公共区域选择快速充电,用户选择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
此外,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充电桩布局整体分布不均匀。大多数私家车车主主要使用私人充电桩。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充电桩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在高峰期,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截至目前,全国6618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只有3819个充电站建成,平均每站4个.36个充电桩。2022 国庆期间,乘用车充电车辆的增长率达到了 69%, 其中,私家车增长66%。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的提高,高峰期充电难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甚至出现了排队消耗汽车电量的问题。
同时,充电桩设施维护不到位也不容忽视。所谓“充电就像开盲盒”,就是这样的情况:在一些高速公路服务区,一些充电桩已经成为故障桩,因为它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许多城市,一些充电桩没有电源接入,有些甚至没有问题与服务提供商联系。当车主急于充电却找不到充电桩却无法正常使用时,焦虑是不言而喻的。
梁昌新说:“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与有关部门合作,加强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协调,继续优化充电网络规划布局,努力解决充电问题。”。
据国海证券预测,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3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651万辆,预计桩车比将降至2000辆.2:1.2025年,我国充电桩数量将达到1660万台,充电桩缺口将达到1398万台。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田玉龙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新能源汽车想要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必须首先跟上。特别是在能源补充领域,汽车公司和消费者都有很大的需求。只有充电设施和新能源汽车形成了相互促进发展的模式,新能源汽车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政策推动
车主的焦虑往往集中在极端情况和特殊日期,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充电设施的缺乏确实不容忽视。道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导致这种情况仍在加剧。然而,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充电桩行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
2022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十个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形成适度先进、平衡布局、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可满足2000多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2022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35年),强调推进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
2023年1月6日,商务部发布文件,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支持充电设施建设。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继续大力推进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个部门发布的《关于组织公共领域车辆综合电气化试点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建立适度先进、平衡布局、智能高效的充电和更换基础设施体系,增加公共充电桩(标准桩)和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努力达到1:1.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停车位的比例预计不低于小型停车位%。
东莞证券指出,从政策驱动的角度来看,2022年国家调整了“稳定增长”。作为“新基础设施”系列,充电桩和换电站的投资建设已成为2022年促进基础设施增长的关键领域之一。在政策支持下,充电桩产业链有望迎来风口。
2022年8月,中国南方电网透露,“十四五”期间将投资100多亿元,加快乡镇充电桩全覆盖。其中,广东将于2022年9月底实现乡镇充电桩全覆盖。广西、海南将于2022年底实现乡镇充电桩全覆盖,云南、贵州预计年底实现70%覆盖。
根据特来电母公司特瑞德财务报告,2022年特来电充电桩保有量为36.3万台,反超星充电已成为公共桩市场份额最高的品牌。
截至2022年11月,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和中国商业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数据,全国充电运营企业运营的充电桩数量前十名分别为:特来电运营33.星星充电运营335万台.云快充运营244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4万台.小橙充电运营96万台.蔚景云运营61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69万台.南方电网运营65万台.万城万充运营41万台.汇充电运行47万台.4万台。这10家运营商占总数的85.9%。
东莞证券认为,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预计2021年-2025年新增充电桩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4%。据估算,2023-2025年,充电桩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347亿元,1482亿元,2045亿元。
友联互通
根据中泰证券的研究报告,目前国内充电桩运营商主要有三类:运营商主导模式、汽车企业主导模式和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主导模式。专业运营商是目前充电桩的主流运营模式。国家电网、专用电话、星星充电、云快速充电等四大龙头运营商和平台约占市场份额的60%。
在汽车公司方面,威来汽车、小鹏汽车、极氪、上汽通用五菱等。,除了特斯拉最早开始大力建设自己的充电桩外,都在积极布局公共充电桩,向全社会开放。
根据蔚来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蔚来已在全国建成13629个充电桩,成为中国市场上充电桩数量最多的汽车品牌之一。今年春节期间,蔚来充电桩充电服务订单超过90万次,其中76次%电力服务于非蔚来品牌。比亚迪占这些非蔚来品牌的17%.6%,特斯拉占15.8%,小鹏占4.10%。
到2022年底,上汽通用五菱在全国各地建设了5190个充电桩,2022年底比2021年底增加了1085个充电桩。除五菱自建充电桩外,五菱充电运营平台已与全国公共充电桩运营量排名第一的专用充电桩交换。目前已接入全国充电站6425个,接入充电桩8万多个。
在这些汽车公司看来,品牌应该扮演一个服务提供商,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提供商。汽车公司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销售汽车,而且在于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改善消费者的汽车体验。对于新能源品牌来说,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充电和能源补充服务,尽可能消除充电焦虑,也是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威莱联合创始人秦丽洪在最近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公开呼吁:“电动汽车品牌必须做充电设施,并尽可能向公众开放。”
秦丽红认为,电动汽车的设施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考虑到车主的旅行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此外,如果彼此不开放,最终的损失是用户,所以电动汽车充电问题不仅是业务,也是公众的心。
最近,美国白宫发布的一项新计划称,到2024年底,特斯拉计划向“非特斯拉车主”开放3500个新的或现有的快速充电“超级充电桩”,并在酒店、餐厅和其他地方开放4000个慢速充电“目的地充电桩”。特斯拉随后发布文件确认:“一些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将很快向所有电动汽车开放。”
通过开放充电网络,特斯拉可以扩大融资渠道,增加收入,但也可能“侵蚀”品牌的独特性,增加管理整个充电网络的难度。这也是威莱等企业也面临的问题。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天总会到来,因为汽车公司需要扩大使用覆盖面来维持运营。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您分享。如果媒体需要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作者和来源。任何媒体和“我们媒体”拒绝将本文的任何内容作为视频和音频脚本制作。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AutoM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02215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