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东关大先生
出品 | 电动公会
中创新航又输了。
2月21日晚,国内电力电池装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中创新航空公告显示,该公司在与宁德时代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败诉,中创新航空公司被判向宁德时代赔偿3580万元。
判决要求中创新航空公司立即停止制造和销售侵犯宁德时代专利的产品,赔偿宁德时代3580万元的经济损失,支付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79元.8万元。
据了解,该专利涉及电池负极极片技术。
中国创新航空公司表示,它将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述判决,目前无需向宁德时代支付赔偿。与此同时,涉及诉讼的专利的有效性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判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的第三起诉讼。
01
屡败屡战
从2021年开始,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的恩怨。
2021年7月至9月,宁德时代指控创新航空专利侵权,涉及正极片及电池、防爆装置、集流构件及电池、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五项专利,共索赔1项.85亿元。
当时,中创新航空公司表示,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向客户提供的产品经过专业知识产权团队的综合风险调查,确保产品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2022年5月,宁德时代将五项专利侵权索赔金额提高至5.18亿元。同年8月,宁德时代起诉中创新航专利侵权,索赔1.3亿元;与此同时,宁德时代还起诉中创新航不正当竞争。
2022年11月,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集流构件与电池”专利作出一审判决,中创新航被判立即停止销售侵犯宁德时代发明专利权的产品,并赔偿宁德时代296万元。
针对此案,中国创新航空还表示,将在上诉期内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同时,中国创新航空拒绝接受“集流组件和电池”专利维护部分的有效决定,并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涉及专利维护的有效权利要求仍在审理中。
在这场持续了一年半的专利纠纷中,中创新航多次与宁德时代作战。
据了解,中创新航在一审败诉后,还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宁德时代滥用专利权、恶意维权、肆意诽谤的不正当竞争。
今年1月,经济学家任泽平下场为中国创新航空公司发声。任泽平写道:“近年来,宁德时代四面开战,引起了广泛关注,压制了竞争对手,胁迫了汽车公司,挤压了上下游利润。”
与此同时,任泽平还在文章中说:“为中国创新航空公司的成功鼓掌。”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声音,中国创新航空公司的诉讼再次失败。
02
一路狂飙
中国创新航空公司前身为中国航空公司锂电池,成立于2007年。它是中国第一批从事新能源电池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之一。虽然它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低调,但近年来,它的动力电池装载量已经悄悄地攀升到中国的前三名。
中创新航装机量增长有多快?
2018年,其装机量为0.71 GWh,中国排名第九;
2019年装机量翻了一番.49GWh排名第6;
2020年,装机量再次翻倍,增加到3倍.55GWh,排名第四,国内市场份额为5.6%;
2021年,中创新航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9.05GWh在中国排名第三。
2022年,中创新航装车量直接达到19.2%,占比6.4%,在中国排名第三。
为什么突然火起来?
我们研究了中国创新航空公司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它专注于三元锂电池,尽管它在早期付出了代价;另一方面,在公司重组后,许多资本的支持促进了其市场增长。
2014年左右,中创新航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主要供应新能源客车。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爆发,2015年锂电池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147元.29%,当时控股股东中航工业旗下上市公司成飞集成,2015年-2016年业绩大幅增长。
然而,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开始偏向于能源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汽车,磷酸铁锂补贴减少,市场份额也超过了三元锂,同时乘用车市场开始爆发,三元锂领域布局不足的创新航空业绩开始下降,2017年和2018年也开始大幅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成飞集成不得不选择在2019年重组资产,转让中创新航的控制权,成为参股公司,从而获得收益,将其净利润转化为盈利,中创新航的控股股东也成为常州市金坛区的国有资产。
自2019年以来,中国创新航空公司的改革步伐开始加快。新董事长刘静宇将公司的配套车型从商用车转变为乘用车,电池类型开始专注于三元锂。
与此同时,中创新航也开始进行新的增资扩股。
2020年底,中创新航的股东从成飞集成等6家企业增加到35家。红杉资本、无锡国联、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保投资、广汽资本等众多资本巨头引进了新的战略投资者。
在各种资本的支持下,中国创新航空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从服务客户的角度来看,中国创新航空几乎支持广汽、小鹏、长安、零跑、吉利、合创、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五菱、奇瑞、瑞驰、东风小康等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
在客户需求激增的同时,公司收入也暴涨。
根据中创新航的招股说明书,2019年-2021年3年,中创新航的营业收入从17年开始.34亿元猛增至68.2020年和2021年17亿元的收入增长分别为62亿元.96%、141.28%,三年累计收入超过100亿元。
基于此,在香港上市当天,中国创新航空公司董事长刘静宇直接喊出了争夺世界前三名的目标,但这一愿景似乎没有在公司股价中发挥作用。
2022年10月6日,中创新航正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动力电池企业。
然而,上市后,中创新航开始遭遇资本市场的持续削减。仅4个交易日,与上市首日收盘市值相比,中创新航的市值蒸发了16亿港元。
03
出路在哪?
投资者不买账的核心因素主要是公司的研发和盈利能力不够强。
可见,中创新航虽然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但仍常年亏损。直到2021年,中创新航才获得政府补贴3.6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盈利困难主要与中创新航面对客户的话语权低有关。
原材料成本比例过高,使上游行业的控制和议价能力成为中国创新航空未来发展的上限。对于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游供应链布局,它也是电力电池制造商控制成本的关键。
但由于中创新航对前五大供应商的依赖性较强,2021年供应商 CR5(前五集中度)高达 46.7%,远高于同行,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因此陷入被动,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影响。
相比之下,2020 年宁德时代的供应商 CR5 仅 18.86%,充足的渠道使其具有较强的议价权和较高的利润水平。
上游很冷,但中国创新航空公司无法将压力传递到下游。价格冲动的结果是,高收入增长的成本继续削弱了盈利能力,间接挤压了一些研发费用的空间。
从2019年到2021年,中创新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6亿、2.02亿及2.85亿,在收入增长近三倍的情况下,R&D费用增长只有一倍左右。而且2021年R&D费用只占400%.18%,与2019年和2020年相比,也下降了3个百分点。
与同行相比,2021年国轩高科研发费占6%.45%,宁德时代为5.9%,亿纬锂能为7.75%。
R&D是汽车和电池企业抵御技术路线风险的关键,R&D投资不足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正如前面提到的,宁德时代起诉创新航空侵犯了“正极片和电池”、“防爆装置”、“集流构件和电池”、“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和动力电池”等五项专利。
宁德时代要求中国创新航空公司立即停止侵权,并索赔5.18亿元,几乎是中国创新航年利润的五倍。更大的风险是,一旦中国创新航空公司败诉,除了赔偿外,其专利产品将被禁止销售,几乎涵盖了其所有产品。
当然,目前尚不清楚中国创新航空公司的专利案件是否会为后续发展埋下雷声,但如果它想掌握发言权,实现突破,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其核心竞争力就不能缺失。
中创新航在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卷时代”中,仍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危机。
— END —
原创文章,作者:电动公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23115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