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想摆脱它 “低端人设”没那么容易

小米想摆脱它 “低端人设”没那么容易

(本文为紫金金融原稿,请注明转载来源)

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小米,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物美价廉”,而这正是小米要尽力洗掉的标签。

小米也是这么想的。近年来,随着中低端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水分的挤压,小米开始进入高端市场。最近,一家调查机构发布了数据,小米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4000-6000价格段的国内制造商中排名第一。

小米在高端细分市场中获得国内第一名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第一个是定语,即在2022年第51周和52周内,价格范围为4000~6000元,国内手机。

这么多定语的限制,含金量自然不高,更别说提升业绩了。近四个季度以来,除2021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速为正外,小米收入同比呈下降趋势。2022年第二季度,小米收入同比下降20.1%至701.7亿元,是近四个季度最低的。虽然比上一季度略有增加3.05亿元,但同比仍下降9.7%。

2022年8月,雷军将年度演讲的主题定义为“穿越人生低谷的感觉”,有人认为这是小米目前的情况。在紫金金融看来,这种观点太悲观了。小米创立火爆,彻底结束了山寨机的历史。其实是最难走的路,有波折是正常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确实需要市场、技术和自身的突破。2023年对小米来说似乎意味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收入继续下降 三大业务遇冷

1月3日,雷军在给集团全体员工的信中坦言,2023年是小米开启新发展周期的一年,也是一系列深刻变化进入深水区的时候。集团正处于新殿堂的门槛和新阶段的起跑线上。

这封信充满了深刻的危机感。在焦虑和紧迫的背后,手机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业绩不断下滑。

根据最近的小米Q3财务报告数据显示,本季度收入705亿元,同比下降9.7%;2022年第一季度,单季度净亏损再次记录14.74亿元,调整后净利润21亿元,同比下降59.1%。这是小米上市以来第一次连续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

细分为智能手机、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等三个主要业务板块,每个板块都有麻烦。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占近60%,下降最为明显:收入425亿元,同比下降11.1%。这也是“拖累”业绩的主要原因。

第二大业务——A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191亿元相比,同比下降8.6%。官方解释原因是受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需求减弱;与此同时,由于核心部件价格下跌,占收入大的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业务大幅下滑。

第三大业务——互联网服务收入71亿元,同比下降3.7%;其他业务收入18亿元,同比下降6.6%。主要是金融科技和广告业务收入下降造成的。

从漂浮的绿色数据中不难看出,小米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基本盘中,收入开始犹豫。

这无疑与智能手机遇到的行业寒冬密切相关。IDC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智能手机销量逐年萎缩,过去五年平均下降7.8%。与此同时,2021年5月G概念曾经恢复了一些市场下滑,同比略有增长1.1%,但2022年出现了“大跳水”——前两季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4.1%和14%,这是历史上最大的季度下降。

据Canalys统计,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7000万台,同比下降11%,引领全球主要市场。相应收入也从478亿元降至425亿元。

行业遭遇寒潮,小米难以独善其身。总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8.3%降至16.6%,其中智能手机毛利率从12.8降至8.9%。

与此同时,小米股价继续低迷,距离市值最高时的8000亿港元已经缩水近5000亿港元。如此巨大的下跌使小米从2022年3月开始实施回购计划。

小米在财务报告中解释说,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市场需求。但仔细探索,环境波动和外部因素的干扰可能无法掩盖小米业务本身的问题。

缺乏核心技术 高端化路难走

自2020年小米10发布以来,小米正式建立了高端战略路线。2021年8月,小米手机全球销量超过苹果,排名第二。雷军喊出了“三年赢世界第一”的口号,然后用小米12开启了全面标杆苹果的时代。

2023年,面对业绩下滑、裁员、造车等关键词,小米需要通过开拓高端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然而,随着消费行为越来越理性,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现阶段国内品牌的溢价能力很难大大提高,更不用说公众对小米的印象根深蒂固了。小米想摆脱它 “低端人设”没那么容易。

简而言之,小米想要走高端,除了缺乏品牌优势外,最大的关键可能是缺乏核心技术。目前,国内手机市场同质化严重,国内制造商没有太多重大技术突破,仅靠组装和堆放材料很难赢得高端身份。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米很难实现真正的高端。小米的性价比标签一直很明显。同时,真正的高端需要在产品上有真正意义的突破。但到目前为止,小米所谓的高端产品与市场上的竞争产品相似,尤其是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而且价格从来都不是高端市场竞争的关键,也不是说价格高你就是高端,还要看消费者买不买。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两大技术核心是芯片和操作系统。就芯片而言,目前包括小米OPPO、VIVO有自主研发的芯片、图像和蓝牙,但自主研发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力量,因为这些都不能完全动摇高通公司的地位。

即使像华为一样强大,在美国的无端制裁下,它也只能暂时缺席主流的智能手机市场。虽然留下的市场份额已经被主要的国内手机制造商分割了很多,但似乎没有一家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表现。根据近年来主要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国内手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排名基本上是轮流的,没有人绝对确定能够继续领先。

看看操作系统。当不能保证稳定的市场份额时,用户必须经历不同品牌手机迭代中使用习惯的适应阶段。小米的MIUI系统没有特别突出的功能。除了“米粉”,没有重大体验变化,很难有用户愿意重新适应新系统。

如果说基于小米AIOT战略的“全屋智能”和“多产品智能联动”是吸引众多米粉的杀手锏,那么华为在AIOT业务上的努力就更快了,更何况华为的鸿蒙系统也跟上了。

据报道,2022年,配备HarmonyOS的华为设备达到3.2亿台,鸿蒙智联拥有2200多个合作伙伴,产品发货量超过2.5亿台,鸿蒙生态开发商超过200万台,尤其是美的、格力、方泰、九阳、帅康、苏泊尔等大量家电品牌。

截至2022年9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64亿,中国大陆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41亿。显然,两个属于“万物互联”的系统在未来必然会更加激烈地争夺固定用户。

造车会是最后一张王牌吗?

2021年3月宣布造车时,小米可谓大张旗鼓,信心十足。雷军豪气十足地表示,预计10年内将向造车方向投资100亿美元,计划是小米汽车未来将跻身世界前五大品牌之列,年交付量将超过1000万美元。

更不用说这个目标有多宏大了,我们应该知道,在2021年,中国十大企业的年销售总额可以达到这个数字。此外,雷军还选择了一条非常困难的道路——自己生产整车。

在2022年8月的新闻发布会上,雷军表示,小米的自动驾驶需要自主研究。目前,已成立500人队伍,计划到今年年底扩大到600人。目标是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业内普遍认为,自动驾驶的最终障碍是企业积累的驾驶数据。先进入行业的企业占优势,后来者难以赶上。在这方面,小米汽车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意味着小米的第一辆车可能部分采用供应商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小米的投资平台已经开始在汽车产业链上“广泛撒网”,涉及芯片、电池、电阻、基础材料、LED灯具模块等企业。

根据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上投资8.29亿元,环比增长35%。结合第二季度和第一季度的6.11亿元和4.25亿元,小米前三季度的投资已达到18.65亿元。

2021年第三季度,R&D支出从32亿元增加25.7%到2022年第三季度的41亿元,环比增加8.1%,主要是由于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R&D支出增加。

然而,该行业对小米的汽车制造并不乐观。据报道,小米汽车开发项目的进展不如预期,最终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去年11月初,甚至有传言称小米的汽车制造已经停止。

在小米集团第三季度报告的电话会议上,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林世伟透露了小米汽车制造的最新消息:小米汽车研发团队数量已超过1800人。”2024年上半年正式大规模生产的目标非常顺利,芯片供应并没有影响小米的汽车业务。”

资本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轨道上,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烧钱要烧在刀刃上。

一些行业分析师表示,汽车行业长周期、重投资、高障碍是不争的事实,汽车从市场研究到生产至少需要4-5年,期间不会有回报,一旦市场检查,如果不能尽快生产交付,实现规模效应,风险将非常巨大。

小米曾经通过“高度整合供应链资源”创造了智能手机的行业奇迹。然而,在当今的汽车行业,由于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系统更加复杂,小米很难复制过去手机行业的成功路径。

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上,小米的主要竞争对手,如特斯拉、比亚迪和威小理,率先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壁垒,进入了车型更换期,传统汽车公司也迎头赶上,这表明未来市场销售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0到5%持续了10年;从5%增加到10%,只需要半年时间;渗透率从10%到20%不到一年,未来可能会更快。新能源汽车的窗口期正在缩短,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小。小米老虎没有太多时间吃东西。

此外,目前小米的手机业务难以输血,生态资本之路受阻,互联网资本正处于寒冷的冬季,是否可以继续烧钱造车尚不清楚。自2023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已持续13年,开始退出。这些都是新进入者窗口期缓慢过去的客观事件。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仍有待观察,进入越晚,越被动。

尾声

雷军曾在《小米创业思维》一书中回忆道:“前五年小米成长太快,导致我们的心态扩张,包括我,对情况有错误的判断,加上我们积累了很多问题,管理体系无法跟上,导致小米模式在许多地方变形。”

经过12年的商业海洋起伏,有高光和低谷。幸运的是,小米已经成功地度过了各种危机,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与雷军及其团队强大的战略制定和实施、准确的趋势洞察力和预防措施密不可分。

那么,随着新一轮寒冬的到来,小米能否在低谷中完成反转和反击呢?在外界的关注和质疑下,小米又采取了行动。

1月30日,雷军发布了一封小米内部信,宣布将成立两个专业的集团治理委员会,即管理委员会和人力资源委员会,雷军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

其中,管理委员会的阵容相当豪华,包括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手机部总裁曾学忠等集团高管和业务部门负责人。

目前,经济管理委员会和人力资源委员会几乎包括小米智能手机IoT以及消费品和互联网服务三大核心业务的所有骨干。各种迹象表明,雷军正在重组河流和山脉,为小米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几年,小米将站在关键时期的十字路口,就像逆水行舟一样。成则进入更高的阶段,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失败则万劫不复,成为商业教程的反例。

对公众来说,反击的商业故事会足够精彩,我们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紫金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06184401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