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城缺来源|博望财经今年以来,比亚迪、蔚来、吉利领克、长城魏牌、欧拉好猫等新能源品牌高调进军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大幅提升。据中汽协数据,1-9月,国内汽车出口量达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据悉,今年前8月
文|宁城缺
来源|博望财经
今年以来,比亚迪、威来、吉利凌克、长城魏牌、欧拉好猫等新能源品牌高调进入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大幅提升。
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1-9月,国内汽车出口量达到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38.9万辆,同比增长100%以上。据悉,今年前8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已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
从数据上看,中国新能源新势力出海繁荣,但风景背后的一切真的顺利吗?
01
为什么新能源要从亚非拉到欧洲出海?
在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期之前,为了减少碳排放,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许多国内新品牌依靠补贴。
新能源汽车从2020年开始进入爆发期,随之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密集出海。
虽然有很多消息表明2020年小鹏G3i进入挪威是最早出海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但严格来说,上汽名爵是最早出海的。
2019年,上汽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MG EHS、纯电动车型MG ZS EV、MG5.率先开启欧洲出海模式,获得第一波红利。由于先发优势,上汽名爵今年上半年在欧洲累计销量超过4.5万辆。
中国新能源品牌此时选择密集出海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国内产能利用率过低,需要溢出海外消化产能。
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332.6万辆,而新能源乘用车专用产能为569.5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8.4%,不包括新能源汽车企业规划的年产能。总之,虽然中国市场足够大,但中国新能源企业太能造车
其次,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太卷了,很多新品牌只能靠海外的信息差来开拓知名度。
许多在中国默默无闻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希望先在海外开始知名度,然后回到上汽名爵、长城欧拉等国内市场杀马枪。
第三,欧洲减碳需求紧迫,能源价格上涨和短缺带来的恐慌性投资加速,新能源汽车成为平衡两者的最佳答案。
今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份报告,明确提出了两个要求:1。从2035年开始,欧盟停止销售包括混合动力在内的新燃油汽车;2.包括2030年,欧盟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1年减少55%,2035年减少100%。
除了有利的政策外,20多个欧盟国家还推出了大量的真金白银补贴政策。此外,与对中国汽车征收高关税的美国不同,欧洲对中国进口产品相对开放。这无疑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很有吸引力。
因此,今年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将在欧洲市场设定目的地。
在最近的巴黎车展上,比亚迪元、吉利凌克、长城魏牌、欧拉好猫、赛力斯等众多中国车企集体亮相BBA等欧洲传统汽车豪强同台竞技,蔚来也趁机开车NIO Berlin欧洲新闻发布会。
有趣的是,尽管中国新能源品牌高调进入欧洲市场,但汽车厂却建在东南亚。
目前,长城、上汽、比亚迪、哪吒等汽车公司计划在泰国或其他东南亚国家建厂,其目标是整个东南亚近7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除了西方卖车、东方建厂的策略外,还有自己的优势。
02
高端制胜与量价齐飞,各品牌出海与众不同
从目前出海的现状和成就来看,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出海策略。
(1)比亚迪走量高
比亚迪在今年上半年占据全球新能源销售冠军的一半,海外市场也采取了数量战略。据报道,比亚迪在欧洲市场预售了三款车型,并与德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合作SIXT该公司将在未来六年内向比亚迪购买至少10万辆新能源汽车。
10万辆订单揭示了欧洲当地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交易的迫切需求,也显示了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基本销售得到了保证。继续比亚迪在中国的战略风格,获得SIXT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B端订单能力将继续增强这一巨头的认可。
今年9月,比亚迪泰国有限公司和WHA伟华集团大众有限公司签署合同,正式签署土地认购和工厂建设协议,标志着比亚迪在泰国投资的第一家海外乘用车工厂正式登陆。这也意味着比亚迪以东南亚为后花园,作为进入欧洲市场的最强大的辅助工具。
(二)长城狙击高端
与比亚迪不同,长城一直想借新能源之风走向高端市场,出海策略也不例外。
在10月17日的巴黎车展上,长城汽车携带魏牌摩卡车PHEV(Coffee 01)、拿铁PHEV(Coffee 02)欧拉好猫、好猫GT、闪电猫闪亮,这些都是长城汽车试图走高端路线的新能源子品牌。
其中,摩卡PHEV(Coffee 01)欧洲价格从39万元左右开始,比国内定价10万左右的长城品牌车高一点半以上。即使和欧洲豪车相比,价格也不低。
但是,即使欧洲消费能力高,是否愿意为长城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买单,也就另说了。根据长城自身的公开数据,10月份,长城海外销售汽车2.1万辆,同比增长49.58%,销量占21.01%。但是,这2万多的销量是否为长城推广的高端品牌做出了贡献还不得而知。
(三)蔚来只租不卖
蔚来进入欧洲市场备受讨论,其核心问题是只租不卖的订阅模式。
与传统汽车品牌相比,蔚小理无疑拥有更多的互联网色彩,这也体现在出海策略的差异上。
蔚来在欧洲市场所谓的只租不卖订阅模式,其实就是将杂志订阅的会员服务移植到汽车市场。
具体来说,威来用户可以每月订阅威来的汽车和服务,而不是直接购买。订阅期为一个月至60个月,价格策略包括灵活订阅和固定订阅期。该服务不仅包括车辆使用服务,还包括保险、日常维护和路边援助。
为了吸引用户,提高利润,威莱的灵活订阅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体验到不同配置和款式的车型,而固定订阅用户只能享受一款车型。
事实上,除了蔚来,吉利凌克之前在欧洲出海也采用了订阅模式。截至2022年9月,凌克在欧洲的订阅制会员已超过15万。
总的来说,除了上述三种典型策略外,中国新能源出海几乎相同。此外,这些新能源品牌还是高端,这些新能源品牌都没有出国的障碍。
03
从贸易保护到地缘政治,出海并不顺利
中国新能源品牌或全球新能源品牌的最大障碍最大的障碍,肯定是特斯拉绕不过去。
特斯拉目前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已经超出了主要品牌。在中国市场畅通的特斯拉,欧洲和美国市场也得到了绝对的支持。例如,德国政府补贴了约11.4亿欧元来帮助特斯拉建造柏林工厂,美国近年来补贴了近30亿美元。
在销量方面,特斯拉也是一骑绝尘。在欧洲11个国家中,特斯拉2021年销量为11.57万辆,仅次于欧洲本土品牌大众,排名第二。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能挤进欧洲前十。
除了与特斯拉的需要battle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也可能面临贸易保护机制。
在巴黎汽车展上,中国新能源品牌向欧洲国家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实力,也让欧洲本土品牌感受到了危机。
短期内,欧洲市场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采取更宽容的态度,以提高电动汽车的渗透性,满足减碳需求;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欧洲当地市场的反应和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扩张风险将增加。
此外,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出海速度的加快,必然会加剧竞争,各品牌将卷到海外,分割市场。
因此,为了应对贸易保护,避免过度竞争,每个品牌都应该考虑如何分散市场,并在许多地区进行布局。虽然欧洲市场很好,但美国、东盟等其他地区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同时,新能源出海不仅可以局限于技术和产品的输出,而且可以形成研发、汽车生产制造、零部件供应、金融、物流等全价值链。
据全球介绍,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在上升。CleanTechnica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近65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08%。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422万辆,同比增长66.38%。
随着全球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的增长,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还需要考虑更多的新出海模式。
原创文章,作者:博望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1/15211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