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能源汽车全球供应链变革(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将影响供应链格局)

先从一则“流言”说起。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根据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相关条款规定,自2024年起将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电池组件,自2025年起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矿物原材料。 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流言”止于智者。

从一个谣言开始。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根据美国总统拜登今年8月签署的《通货膨胀减少法》的相关规定,自2024年起,中国生产的电池组件将被完全禁用,中国生产的矿物原料将从2025年起被完全禁用。

  有一段时间,草木皆兵。

谣言止于智者。很快,业内人士指出,该法案并非禁止使用中国电池组件,而是使用中国电池组件生产的电动汽车在美国不享受补贴政策。真正的法案是,只有在北美总装的电动汽车才有资格享受现有的优惠政策,汽车电池中使用的原材料在美国当地或盟友国家有一定比例的开采或加工。

虽然是虚惊一场

事实上,拜登的一纸法案对供应链的影响比谣言降级了很多,但并非没有波澜。

《华尔街日报》最近报道称,特斯拉暂停了在德国生产电池的计划,并讨论了将柏林超级工厂的制造设备运往美国的可行性。我不知道拜登的运营会对特斯拉(中国)工厂产生什么影响?它对特斯在中国的电池供应商有什么影响?

如今,全球汽车工业正处于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之中,中国终于迎来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近年来,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比亚迪、威来、宁德时代、易威锂能、富能科技等,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

特别是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的力量非常重要。国际市场调查机构 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前10家厂商中有6家中国企业,总市场份额达到56%;前20家厂商中有15家中国企业。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企业不断融入和受益于全球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正如《拜登法案》所反映的,全球供应链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特别是近两年产业链上游锂、钴、镍等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波动,对整个新能源汽车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总的来说,上游资源供应短期不匹配,疫情反复,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增大,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导致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调整重建加快。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车和动力电池供应链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确保上游材料和动力电池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已成为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乃至世界主要国家实现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业内人士指出,为了保证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发展,首先要从材料供应链端构建动力电池的安全体系。可以说,材料供应链的安全是保证动力电池安全的基石。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许多国内材料制造商积极增加国内外矿源,许多电池企业也在上游矿产和材料领域布局。

在下游方面,为了建立多元化的供应体系,汽车企业在动力电池供应商的选择上越来越多样化。汽车制造商渴望降低供应链的成本,保持稳定,因此积极引入二、三、四供应。同时,为了获得动力电池供应链的声音,许多汽车制造商加快了支持二、三线动力电池制造商的步伐。

不仅如此,许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也开始参与动力电池生产领域。行业分析认为,主流汽车企业布局动力电池生产、联合建设、自建电池厂可能成为一种趋势。这与汽车公司电气化进程的加速直接相关,电池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其产品要求。

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本地化生产和附近供应日益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特斯拉在上海建厂,还是中国厂商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都是为了形成本地化供应能力,进一步降低成本,贴近终端客户,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产品解决方案,更快地响应用户需求,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

第七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举行(CBIS2022年)将在上海举行。本次峰会由宏工科技、中国化工物理电力行业协会、电池中国网、明冠锂膜、动力电池应用分会、一能(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试点智能联合主办。

届时,来自整车、电池、材料、设备、政府、机构等领域的800多人将齐聚峰会现场,讨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计划。

新能源汽车全球供应链变革是本次峰会的第二个主题论坛,是以光大激光命名的专题分论坛。请期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安全、供需格局变化、供应链价值挖掘、内部逻辑演变和发展趋势。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锂电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09/2021582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