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离不开中国汽车电池的成功。GlobalData在最新报告中指出,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EV)和混动汽车(hybrid)销量达到1142万台,相当于美国亚军的3.5倍,美国只有335万台。
报告称,2023年至2028年,全球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1%,2028年销量将达到5390万辆。
中国的增长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快。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约950万辆,同比增长3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惊人,达到80%。
如果中国汽车公司想要保持和扩大其优势,他们必须牢牢掌握电池话语权。
巩固锂电池 开发钠电池
2024年至2028年电池电动汽车(BEV)预计产量将超过混合动力汽车(HEV),由于规模优势,中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60%,2022年电动汽车销量周比增长82%,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增长。
在大增长浪潮中,谁掌握了先进的电池技术,谁就能得到更大的蛋糕。续航里程是用户购买电动汽车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比亚迪能续航600英里(约965公里),特斯拉只有400英里(约644公里),大多数购车者会选择比亚迪。如果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超过汽油车和柴油车的行驶里程,更多的买家会拥抱电动汽车。
无钴电池价格友好,中国产量遥遥领先。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也很贴近百姓,受到厂家的青睐。它具有成本低、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的特点。中国是磷酸铁锂电池的主要制造商。
磷酸铁锂汽车的价格几乎与ICE(内燃发动机)汽车相同。如果BEV想完全击败ICE汽车,它可能仍然依赖于钠电池。虽然钠电池的密度较低,但它可以与磷酸铁锂电池一起使用。
随着钠电池技术的进步,它将成为未来短耐久性和廉价电动汽车的可选方案。纵观世界,只有中国计划生产两家钠电池制造商,因此中国在钠电池竞争中抓住了机遇。
决胜未来 中国抢跑
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盟,BYD也是联盟的成员,所有制造商都准备集团开发固态电池。一旦固态电池商业化,电动汽车行业将迎来革命。许多人认为固态电池是电池演变的下一站,因为它们更轻,更多的储能,更快的充电速度,更安全,更长的寿命。
目前固态电池汽车离商业化还有一定距离,预计这类汽车要到2025年才能大规模商业化。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席陈清泰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前列,主要是因为它掌握了先进的电池技术。”未来,中国将以此为基础,全力发展固态电池技术。
Globaldata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轻型汽车BEV电池配件领域占据全球73%的市场份额,地位超然。未来,汽车电池市场竞争将加剧,中国份额将下降,但仍将成为领导者。
目前,大规模生产陶瓷和聚合物固态电池仍存在困难。一些企业很快将固态电池方案放在桌面上,但其突破可能没有世界预期的那么大。
半固态电池很有可能首先上场,因为它的能量密度高,性能强,安全性强,公差问题没那么严重,完全有可能率先量产。
中国已经开始布局,对手也在规划。
抢先量产 抢先商用
丰田将于2027年或2028年开始销售固态电池汽车,一次充电可持续1200公里,充电只需要10分钟。日产和丰田也在开发固态电池。公众已经投资于美国的固态电池初创公司,甚至微软也参与了融资。微软准备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来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固态电池材料。
在未来的固态电池技术竞争中,美国和日本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敌人。当然,我们不需要太紧张。日本多年来一直提倡固态电池,时间表一再推迟,很难判断各种虚假信息。
中国终于获得了汽车电池的优势。固态电池可以消除这一优势,中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微软的战略可能是有效的。中国还应在研发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尽快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
中信证券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目前有10GWh的固态电池产能,中短期(约2025年)将再计划128GWh,而且数据不完整,可能会有更多的项目启动。
第一阶段,固态电池将率先应用于航空、医疗产品、高端新能源汽车等高价产品。2025年以后,固态电池将植入能源存储、无人机、消费电子等产品。2027年以后,新能源汽车和存储产品将大规模引进固态电池。
据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固态电池全球渗透率将达到1.7%,出货量约为38GWh,2030年出货量为8.4%,出货量为509GWh。
半固态电池将率先商用,预计将于2024年出现。
中信证券认为,目前氧化物半固态电池的成本约为每WH0.76元,硫化物半固态电池的成本约为0.86元,明显高于液态锂离子电池。降低成本仍然是当务之急。
降低成本只能靠科技突破,没有别的路可走。
百姓评车
随着汽车大战在世界各地蔓延,中国是一家新兴的汽车巨头,老汽车公司当然不愿意退位。外国公司开始联合投资和研发。中国的最佳战略是坚持多条技术路线,积极与外国公司合作“你有我,我有你”在复杂的情况下继续前进。中国汽车公司不能自满,必须获得新的固态电池高地,才能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2/212214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