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赛的胜利是小米汽车真正的挑战
撰文/ 陈邓新
编辑/ 孟会缘
雷军,不忍。
自从小米正式宣布制造汽车以来,1000多天一直是互联网热门讨论的焦点。俗话说,有很多人受欢迎,不时有相关谣言。特别是在上个月的技术新闻发布会之后,关于小米汽车价格、材料、自主研发、供应链等谣言层出不穷。
对此,雷军在微博上表示:“有很多关于小米汽车的谣言和黑稿,我们会及时澄清。”
在这种情况下,#雷军请网友帮小米汽车辟谣#,上了热搜,而小米汽车也推出了回答网友100个问题,集中回应外界的关注。
小米汽车,为什么谣言不断?谣言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市场心态?雷军是如何考虑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要么辟谣,要么辟谣,要么辟谣。
大多数谣言主要来源于小米汽车的定价,其中最著名的是“小米汽车卖9.9万元”,因此,在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观众高呼“9万9”。
雷军在现场直接回应:“不要喊‘9万9’是的,不可能!有这种表现和配置的,要40多万元,所以‘14万9’不用再说了,还是要尊重科技!”
然而,谣言还没有结束。
2024年1月3日,网上出现了含有小米SU7预售价的图片,其中四轮驱动Max预售价59.9W的图片广为流传,再次让车迷爆炸。
毕竟外界猜测小米SU7的上限不会超过50万元。
2024年1月2日,雷军回复网友小米SU7定价时表示:“50万元以内,有对手吗?”
因此,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华驳斥了谣言“必选项”。
“刚看到几张照片,真的是假的!这不可能是我们米粉制作的图片。不仅字体不对,而且没有米标,官方网站的截图直接用P字更草率。”
“每个人的期待都收到了,每日一图的节奏大不必大,等到正式发布时大家一目了然。”
“直到正式的小米汽车产品发布会结束,所有带有小米汽车版本和价格的信息和海报都是假的。”
除了价格,自我研究是另一个谣言“重灾区”。
例如,自学“小米泰坦合金”,杨磊曾被上海交通大学认为是“抄袭”,后承认是“看错了成分,小米确实是自己开发的”。
再比如,小米一直强调V8s超级电机是自主研发的,一种声音认为它来自汇川技术,迫使汇川技术亲自澄清。即便如此,它仍然很挑剔,“正常的回复应该是我们公司没有参与V8s电机的研发,而不是帮助小米回答自己的研发问题”。
就这样,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兔子不能证明自己不是骆驼,骆驼不是兔子”荒诞剧继续上演。
卖得贵不是目的,卖得好才是目的。
小米汽车遭受饱和谣言攻击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不了解定价逻辑。
从一开始,小米就采取了高举高打的策略。
“小米的目标是与保时捷和特斯拉相媲美,打造汽车工业新时代的梦想之车,打造美观、易驾驶、舒适、安全的移动智能空间。”雷军在大众和高端之间寻找平衡,“小米SU7的定价确实有点贵,但肯定会让大家觉得贵得有道理,在体验上也会超出大家的预期。”
毕竟贵不是问题,贵而不值是问题。
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任何品牌,往往从高到低,从低到高,最明显的是特斯拉和比亚迪。Model是特斯拉第一辆量产车 S,之后不断下沉到Model 3.一路顺风顺水,比亚迪从F3开始。虽然这是一代神车,但也让它长期处于汽车鄙视链的底部。风评一直不高。直到进入混合动力时代,它才逐渐占据了高端消费者的头脑。它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不是外人道的。”
上述私募人士进一步表示,小米汽车的定价逻辑是兼顾高端、高品质、高性价比,“卖得贵不是目的,卖得好才是目的。”,站稳脚跟后,再下沉B级、A级市场,“SU7不卖9.9万元/14.9万元/19.9万元,小米车不卖”。
其次,对“自研”一个词有偏见。
网上有人认为小米车只是一辆“组装厂”,小米汽车的自主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研究上“不相信”,因此,争议不断。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这是对C919大飞机的讽刺‘组装货’同样,关键在于掌握了多少核心技术,而不是掌握了多少部件。例如,大型压铸设备来自第三方供应商,但大型压铸设备集群系统是由小米汽车开发的,集成也是一种创造力。”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衡量企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指标是R&D投资。在正常情况下,R&D投资与技术产出成正比。
根据小米集团的财务报告,2023年第三季度的研发费用为50亿元,同比增长22.0%,主要是由于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等创新业务相关的研发费用增加。
公开数据显示,小米汽车投资3400名工程师,研发投资超过100亿元,未来五年研发投资预计超过1000亿元。
第三,信息不平等。
出于商业考虑,小米汽车的一些关键信息尚未披露,但资本市场急于炒作这一概念,并挖掘了与小米汽车产业链相关的上市公司。
信息不平等,难免会出现错误。
“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微表示:“最近,我关注了一张关于小米汽车产业链的照片。经核实,内容至少有50%完全错误。”
同台竞技很重要,争夺燃油车地盘更重要。
与谣言相比,淘汰赛的胜利是小米汽车真正的挑战。
作为最后一个重量级玩家,小米汽车的登陆意味着制造汽车“大门”2024年行业基本关闭或上演“大逃杀”。
虽然新能源淘汰赛一直在进行。
据“汽车服务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威马、爱驰、知豆、自游家等4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倒闭。“网红”车企暴雷。
随着小米汽车的进入,势必成为搅动行业“鲶鱼”,淘汰或加速行业。
对此,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表示:“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市场将进行一场比赛‘32进8’在淘汰赛中,只有少数主流品牌能够生存,300万辆的年销售规模将只是汽车公司的入场券。
事实上,小米SU7直面特斯拉Model 3、智界S7、阿维塔12、极氪 007、小鹏P7、威莱ET5等强大的竞争对手,每一款产品的竞争力都不容小觑。
这意味着小米需要杀死一条血路。
幸运的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增量市场,而不是你死去的股票市场,更不用说沮丧的收缩市场了。只要燃料汽车的侵蚀没有结束,该行业就有机会在弯道上超车。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燃油汽车销量为1438万辆,而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32万辆,行业渗透率远未达到顶峰,小米汽车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知名通信专家“项立刚飞象网”表示:“我经历过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维护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这证明了我错了。虽然人们对老品牌有一点感情和依恋,但他们不相信曾经强大的帝国会突然崩溃。事实上,这件事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开BBA的油车很土,感觉不会太远。”
综上所述,小米起点高,外界预期高。虽然谣言不乏干扰,但并不影响整体布局。如何在淘汰赛中生存和生活得好,考验着雷军的智慧。
所以,小米汽车要再加一把劲。
原创文章,作者:锌刻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1117144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