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中的宠儿,为什么上市却被看不起?

在现阶段,只要谈到新能源,许多人立即想到锂,而几乎是那些通过充电驱动能量的电动设备,其中电动汽车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快速发展的出路。然而,事实上,新能源的领域非常广泛,除了锂和光伏中的风电和太阳能,包括近年来提到的氢能。由于其清洁和高效的特点,它很可能是未来取代燃料的理想选择之一。

然而,纵观世界,即使是最发达的日本和法国也无法普及氢能。最大的原因是成本高,安全要求高。虽然能源利用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未来需要不断突破,快速降低成本,才能在新能源中获得更重要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在国内“氢能第一股”亿华通成功IPO后,“氢燃料电池二股”——国鸿氢能也陆续登陆港股,成为股市氢能的又一重要势力。

资本中的宠儿,为什么上市却被看不起?

出乎意料的是,与亿华通上市后股价下跌20%几乎相同,国鸿氢能难以独善其身。上市首日跌幅26%,总市值仅82.58亿港元,三年亏损12亿港元“前车之鉴”,人们对其未来的发展持怀疑态度,难以乐观。

资本中的宠儿,为什么上市却被看不起?

资本中的宠儿,为什么上市却被看不起?

新能源的概念历史悠久,近年来并没有突然兴起,但真正在氢能方面取得的成就却寥寥无几。2015年成立的国鸿氢能绝对可以算是业内的黑马。成立仅两年的公司在同行中迅速崛起,连续六年保持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第一,销量稳居市场份额第一,深受资本追捧。

2年前的2021年,氢能作为一个新的出路,许多投资机构对该领域的未来持乐观评价。作为国内氢能燃料的先驱,国鸿氢能前后获得7轮融资,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估值在21个月内直接飙升45亿元,上市前预计70亿元。如果按照当时国内实力雄厚的资本估计,国鸿氢能应该是股市的旋风,一旦IPO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虽然股市不一定会遵循“在大热下,猝死是必然的”定律,但上市后回报只有2.44倍,部分资本投资6年,收入只有1.83倍,明显低于预期,难以形容成功。这与锂电池企业市值超过1000亿元、股价上涨形成鲜明对比,更让投资者失望的是,由于氢能产业链公司业绩不令人满意,原计划透支3—4年估值刺激5—经过六年的增值,氢能技术不成熟,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失算”。

资本中的宠儿,为什么上市却被看不起?

3年亏损12亿,氢能投资成梦

发展初期,国鸿氢能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办厂,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然而,经过两年的合作,国鸿氢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氢燃料电池堆生产基地,公司的研发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可用的氢燃料电池解决方案。

2022年,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占中国市场的24.4%,连续六年排名第一;氢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也排名第二,占市场份额的21.8%。然而,在看似可观的市场份额背后,国鸿氢能一直未能盈利,三年内累计亏损12亿元;虽然2023年1月至5月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147%,亏损0.88亿元,亏损幅度有所下降,但氢燃料电池系统平均价格在下降,三年内下降63.96%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一方面,平均售价成本迅速下降,氢燃料电池系统销量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1%,毛利率也在上升。然而,研发投资远低于行政支出。上市是什么?“圈钱”、割韭菜,还是寻求资金突破当前的技术困境,明眼人恐怕心知肚明。

资本中的宠儿,为什么上市却被看不起?

显然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前景也值得乐观,但目前恰逢氢能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技术不能降低成本,开辟广阔的利润空间,氢能无疑仍处于技术问题,远离大规模商业应用,氢投资可能只是一个梦想。在工业化初期,市场规模小,成本高,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可能是一个长期阶段,短期内很难盈利。朝阳产业的成就有所改善,但未来仍存在许多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说财道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032214350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