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汽车行业来说,2023年确实是深度洗牌的一年。价格战和新能源攻势使许多球员退出比赛:既有像广汽三菱这样的老合资企业,也有像威马这样的新力量。在经历了2023年的高强度内卷之后,许多汽车企业也感到痛苦,小鹏汽车和问界也更加理解了恢复生机的困难。
在理想汽车摆脱亏损的情况下,小鹏和问界今年上半年真的很难成为兄弟。一个内部反腐败,模型结构混乱,另一个被理想打败。上半年,销售和财务业绩都没有突破的希望。
然而,新势力的优势在于负担小。经过早期的失望,小鹏和问界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于在2023年实现了起死回生。
一直在“拨乱反正”的小鹏
自2023年初以来,小鹏汽车“大动作”许多:年初宣布前长城汽车副董事长、总经理王凤英担任公司总裁;7月与大众集团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8月28日,小鹏宣布与滴滴合作“联姻”,向资本市场释放新的信心;并公开内部反腐败,注重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今年也实现了渠道改革,在直销的基础上引入了经销商模式;G3在年底停止生产…
小鹏基本上遇到了新势力能遇到的所有问题。现阶段,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带来了不错的效果,终于在年底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数据显示,2023年6月至11月,小鹏汽车销量分别为8620辆、11008辆、13690辆、15310辆、20002辆和20041辆。参照11月的数据,小鹏汽车的产品G6、G9、P7、P5的销量分别为8750辆、5778辆、2990辆和2523辆。2022年11月,小鹏汽车销量仅为5811辆。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新车,小鹏在市场上逐渐复苏,势头比2022年好得多。
虽然小鹏势头发展良好,但一个现实问题是2022年小鹏汽车净利润为-91亿元,同比下降87%。2023年前三季度,小鹏汽车净利润已达-90亿元,同比下降33%。2023年亏损再次加剧几乎成定局。
何小鹏认为,小鹏汽车的盈亏平衡点何时会更长,预计会更长 2025 年盈亏平衡。甚至说,如果能有巨大的规模增长,小鹏也能把盈亏平衡的时间点推回去。
从产品、内部到渠道的多重改革可以看出,小鹏汽车正在努力寻求变革。在这个阶段,变革的效果是好的。然而,在产品销售的背后,一些曾经在小鹏汽车困难时期选择小鹏的老车主感到深刻“背刺”。包括P5、G9、G3等车型的车主在互联网上频频发声。
很多车主说,先搞G9老车主的心态,再搞P5激光雷达老车主,明天放弃G3老车主,后天是G6吗?、X9每个人都要轮流吗?这样下去小鹏品牌的信誉怎么办?
业内人士表示,小鹏汽车的创新势在必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波动是正常的。然而,如何稳定声誉,将销售转化为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问界再次证明了华为的实力
在华为的认可下,问界去年非常漂亮。去年1月至11月共交付了6.8万多辆。然而,今年上半年,问界销量跌至谷底,许多人甚至认为它根本无法继续下去。根据乘客联合会的数据,问界M7今年1月的销量仍超过1700辆,今年7月已下降至769辆。从4月到7月,销量连续四个月跌破1000辆。
问界新M7推出后,9月份达到3万台,截至10月6日首次销售5万多台。上市25天,5万台大定数据强劲扭转了问界M7系列的销量下滑,也使问界新M7成为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匹大黑马。
所以余承东会在朋友圈里感慨:“起死回生真的不容易!感谢智选车、车BU及相关部门士兵的努力!感谢您他们!祝贺他们!”
新问界M7作为华为BU技术的载体,直接降低了友商理想汽车的价格,也让理想CEO说出了对华为零投诉的语录,直接说服了华为。
而问界也是乘胜追击。
12月26日晚,华为发布海报显示,问界M9上市两小时后,起价高达46.98万元,预订量超过5.4万辆。也就是说,在7200秒内,超过1000个订单完成了小转换,每秒超过一个转换。
余承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M9将于明年2月26日批量交付,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总裁何立阳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赛力斯位于重庆的工厂正在努力提高产量,并开启了每天两班倒的生产模式。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2024年问界的年销售目标是60万辆。M5已经存在于问界之前、M7两款车型正在销售,旗舰SUV于26日发布 M9。明年,问界还计划发布并批量生产M8,届时至少将有4款车型在售。为了实现这一销售目标,问界已经向供应链制造商传达了产量预期。该措施旨在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大规模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渠道的变化也是必然的。
随着鸿蒙系统智能银行销售车型的逐步增加,对华为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避免地要开设空间更大的独立门店。据报道,华为正在加快建设一家独立的鸿蒙系统智能银行门店,以选择智能汽车。预计2024年新建的鸿蒙系统智能银行门店数量将达到800家左右,2025年将达到1000家。
因此,含华量高的问界真的起死回生,明年还要大干一场,这也是华为的功劳。
对于小鹏和问界来说,2023年确实是复兴的一年,但两者的变化仍在继续,这也是新动力汽车企业的常态。如何应对未来变革道路上的一系列挑战,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和尊重的品牌,也决定了品牌能走多远。
原创文章,作者:汽扯扒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301914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