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玛莎拉蒂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Carlos Tavares)在一次采访中,毫不客气地说,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欧洲是一场比赛“入侵”(原话:invasion),态度很鲜明。然后在9月中旬,当欧洲开始对抗时“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在进行所谓的调查时,Stellantis背后的法国政府也表现出了极其积极的支持态度。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的10月26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唐伟实亲自来到签约仪式现场,宣布Stelantis集团将正式与零跑合作,计划投资15亿欧元,获得零跑20%的股份,并在董事会获得两个席位。这意味着Stelantis集团成为继大众之后第二家与中国自主新势力合作的外资巨头汽车公司。
从现场的真实照片来看,唐唯实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与他之前的态度相比,这是一个180度的转折点。为什么Stellantis集团会“口嫌体正”?为什么选择零跑车?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将探索它。
口嫌体正的背后是对未来的不自信
除了注资15亿欧元外,在零跑和Stellantis的合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Stellantis和零跑将达到51:49的比例共同成立,名为“零跑国际”合资企业,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除大中华区以外的所有市场开展汽车出口和销售业务。
换句话说,现在的零跑汽车扮演着外国汽车公司的角色。零跑提供技术,Stellantis提供销售渠道。用白话说,“反向合资”。这样,零跑就可以利用Stellantis集团在全球商业网络的帮助下,将产品推向世界各地的市场,这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新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与小鹏公众的合作有本质区别:首先,公众只向小鹏投资7亿美元,占5%的股份。此外,小鹏技术平台使用的产品仅在中国销售,双方的技术和资本沟通相对有限。这种方式更像是公众的一次试水:成功更好,不成功也没关系;
相比之下,零跑和Stellantis的合作显然是基于全球市场的考虑,20%的股权足以说明Stellantis非常重视这种合作。双方可以说是上了一艘船,实现了深度绑定。正如零跑首席执行官朱江明所说,他们的合作更像是在Stellantis的14个品牌中增加了一个零跑。
其实从财务报告来看,Stellantis集团还是很滋润的,上半年Stellantis 净营收达到 984 十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仅次于世界第一的丰田。但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利润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是多品牌战略和资本控制,生产的车型更倾向于燃油车,而新能源是一个明显的弱点,其自主研发的STLA Medium纯电平台仍然只有400V,与自主品牌的800V技术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Stellantis造电车的实力跟不上,但是Flag已经建立了很多,比如欧洲只卖纯电车,30年碳排放减半等等。,而且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实现起来并不难,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公司不断涌入欧洲市场的背景下,Stellantis正面临着“偷家”的风险,这也是唐唯实反对中国新能源进入欧洲的主要原因。
因此,直接使用“钞能力”购买零跑技术无疑是当前Stellantis最理性的选择,这不仅使Stellantis能够立即利用现成的技术资源,加快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布局,而且为公司赢得宝贵的时间,专注于独立研发技术,适应市场的变化。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weight: 400; padding: 0px; width: 100%;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为什么要选择零跑车?
在讨论了Stellantis集团之后,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为什么Stellantis最终选择了只是二线新力量的零跑车。
首先,零跑的品牌定位非常适合Stelantis集团。作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拥有众多品牌和广泛的产品布局,主要集中在雪铁龙、标致、菲亚特等15-20万元的高性价比车型上。因此,即使引进新能源技术,还需要确保产品在这个价格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
就国内新势力品牌而言,理想和威来的定价基本在30万元以上。小鹏将产品价格卡在20万元以上,但成本明显高于主要性价比的零跑。因此,零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具有15-20万元的价格优势。当然,如果你问为什么不选择哪吒?哪吒有什么技术?
零跑的三电技术无疑是Stellantis集团最看重的。在这方面,零跑并没有做出成本太高的自动驾驶技术,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四叶草”通过集成驾驶舱、智能驾驶、动力和车身的大部分功能,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
该架构具有突出的灵活性,也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的配置需求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多种车型的架构服务,这也是Stellantis集团最合适的多品牌战略解决方案。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零跑的体积仍然相对较小。虽然第三季度毛利转正,但利润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甚至第三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到33.59亿元。而Stellantis只需要一个月15亿欧元的利润,就可以收购零跑20%的股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零跑技术和国内市场资源,这无疑是非常划算的。
对于零跑来说,这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它不仅得到了财政支持,而且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摆脱它“杂牌新势力”标签,难道不美吗?
开启出海新思路
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许多独立品牌的竞争力并不弱,但对世界来说,我们仍然是一名新兵。如何在全球市场分享份额已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从根本上说,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同于手机或电视等其他行业,不能仅仅依靠出口。汽车工业几乎是每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涉及庞大的产业链和复杂的技术体系。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更合适的路线,才能真正实现独立品牌的全球化。
零跑的反向合资企业可能是通过技术领先优势与海外汽车企业合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好选择“技术赋能”类角色。这种模式不仅突破了对中国新能源技术在海外市场发展的长期限制,也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对于许多转型缓慢的合资汽车公司来说,与中国品牌合作,直接由中国汽车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是实现的捷径,也就是说,我不知道下一个这样开明的人会是谁?(这里关注@日本)
写在最后
文章最后,在这次合作中,零跑确实付出了一些代价,比如失去了在海外市场独立发展的权利,因为在其合资零跑国际公司中,话语权实际上掌握在Stellantis集团手中,Stellantis集团占51%。
然而,这些问题对于目前的零跑来说仍然相当遥远。此时,零跑应该专注于国内市场,利用15亿欧元和120亿元的财政支持,加速自己从二线品牌向一线品牌的跃升。在这里,你不妨期待玛莎拉用零跑架构造汽车。这是否意味着工人阶级离他们的第一个玛莎拉蒂不远?
原创文章,作者:carme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272312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