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无奈之举,导致了大量合资汽车企业的诞生。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已经超过了大量跨国汽车巨头,从而实现了弯道超车。
看到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大成功,转型困难的跨国汽车巨头不得不寻求与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俗话说,河东三十年河西。
加强现代与北汽的合作,只是为了转型?
继小鹏、奥迪与上汽、丰田与比亚迪合作后,中国汽车公司的技术“反向”输出仍在继续。
9月12日,现代汽车在韩国首尔举行了Hi-Tech超级技术日,展示其全球产业运营和未来战略。现代汽车在会上表示,集团将加强与中国本土合资企业北汽集团的合作,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现代汽车在推广其电动汽车品牌IONIQ的同时,也在积极接触国内电池供应商和智能驾驶舱/车内软件公司,以应对成本和当地消费者偏好。
为什么要寻求与北汽的合作?一方面,由于现代汽车与北汽有合作关系,北京现代也是现代品牌唯一的合资企业;另一方面,北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小成就。与北汽的合作可以使现代新能源汽车更顺利地进入国内汽车市场,从而完成转型。
大多数外界对现代和北汽合作打造新能源汽车并不乐观。一些网民说,“其他人是强大的联盟,现代和北汽更像是一个集体供暖”。毕竟,北汽新能源在中国的影响力甚至不如头部新能源品牌。
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除了三电核心技术外,主要汽车公司还在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上进行了更多的竞争。显然,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并不是北汽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现代汽车本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力并不差。它拥有多种新能源产品,在世界上具有可观的性能。然而,在中国,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都不关注新能源的转型,从而失去了转型的最佳机会,导致燃料汽车无法销售,新能源汽车无法上市的困境。
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输出仍将继续
尽管北汽与现代的合作是谁的技术输出,但其他跨国品牌与中国汽车公司的合作基本上是为了技术。例如,丰田想要的是比亚迪的“三电技术”。今年推出的第一款纯电动汽车BZ3是比亚迪对三电技术的帮助。
另一个例子是大众。虽然大众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有一定的实力,但其ID.系列家族是合资新能源汽车中最畅销的存在。但是大众ID.家庭也有明显的缺点,即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的建设,与国内同价位的新能源汽车有明显的差距。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也是为了弥补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的不足。
丰田和大众等全球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国内汽车仍存在差距,其他汽车品牌也存在差距。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传统汽车巨头寻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合作,这也是中国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力的见证。
然而,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后,在中国转型是无法完成的。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合资车型基本上不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落后。
至于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最现实的价格,合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因为价格太高,国内新能源汽车体验相同的价格远远不能实现,这也是燃料汽车市场的合资汽车,仍然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高价,但在新能源领域失去了技术优势。
其次,许多合资新能源汽车正在寻求与中国汽车企业的合作。既然核心配置或技术来自中国汽车企业,为什么不作为爱国消费者直接选择国产新能源汽车呢?只是为了标志吗?
写在最后:
简言之,现代汽车与北汽的合作似乎不是一个强大的联盟,而是一个团体来取暖。简单地加强与北汽的合作并不能改变中国现代汽车的衰落。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都失去了最好的转型机会。在新能源时代,韩国系统的最终结果是注定的。
原创文章,作者:车轱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201712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