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光170亿,最吹牛的造车新势力惨遭破产清算

烧光170亿,最吹牛的造车新势力惨遭破产清算

01

烧光170亿,最吹牛的造车新势力惨遭破产清算。

这家自称“国产特斯拉”你可能根本没听说过奇点车。因为造车9年,直到破产,一辆车都没有出来。

创始人沈海寅到底靠什么赢得了这170亿的巨额投资?这些钱又花在哪里了?

除了站在新能源风口,不得不说沈海寅的吹牛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说新势力吹的牛有石头,他可能会独占八斗。

沈海寅首先给公司起了一辆奇点车的名字。寓意“宇宙大爆炸的起点”,吓坏了所有的同龄人。然后喊口号:用小米的方式做“中国特斯拉”,和苹果一样“教育”用户。

据说沈海寅受到特斯拉的启发,专门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受小米的启发,只靠软件和服务赚钱;受苹果的启发,我们应该用智能汽车颠覆传统汽车。

好家伙,突然标杆了三个行业标杆,贾跃亭看了,都愿意拜下风。很快,这种富有想象力的商业模式感动了投资者,融资了11轮(联想,360、资金规模超过170亿的英特尔等)。

拿到钱后,沈海寅转过头,开始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吹牛”了。

02

“汽车界小米”,凉了!

沈海寅作为曾经雷军的下属,自带浓厚的造车能力“互联网基因。”2017年4月,奇点汽车发布了第一款纯电动车型——iS6。

声称这款卖20多万的SUV配备了50万的豪车。尤其是智能系统,价值100万。

也就是说,你只需要花20万就能获得150万豪车体验。可以说是“雷氏对比法”的升级版。

用沈海寅的话说,我们不指望卖车赚钱,只靠卖车赚钱“智能系统”和服务一起赚钱。这是互联网和互联网“小米”。

理论上,iS6的发布比威来首款ES8上市早8个月;比小鹏的第一款G3早9个月;比理想的第一款ONE早2年半,占据了先发优势。

结果呢?原定于2017年量产的iS6,拖到2019年,还没有消失。

另一边的蔚来,经历了破产危机,当年卖了2万台;小鹏,卖了1.6万台;当年新势力老三威马汽车,也卖了1.5万台。

即使错过了先发优势的理想ONE,也没有跳票,2019年如约量产。手里拿着一辆好牌的奇点车,到底为什么沦落到这里?

03

烧光170亿,还是PPT,沈海寅把钱都花在哪里?

当别人已经找到了代工厂,量产回血时,沈海寅还在为他的造车梦想,在世界各地建厂。

放言要在全球形成“三国六地”研发及工厂布局(北京、上海、安徽铜陵、硅谷、日本宇都宫、苏州)。

从2016年到2020年,铜陵、苏州、株洲三大生产基地相继启动。不到5年,就浪费了170亿元。

相比之下,起点相同“蔚小理”走得更扎实。蔚来选择江淮代工;理想选择与力帆合作,小鹏搭上海马。

结果是,当“蔚小理”IPO已经成功,月销量超过1万辆,但奇点汽车破产清算,沈海寅成为执行人。有人说沈海寅失败了,因为他走得太远了。

而同行们则表示反对,李翔曾炮轰:“你卖一辆车相当于卖三四百部小米手机。最后,你只赚了一个小米手机软件。你脑子里有水吗?”

李书福更是直接开骂,“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整天忽悠老百姓。”回顾2016年,沈海寅曾发表过这样的动态,“即使我们今天的一些新车制造商在未来已经成为万骨枯,也必须有一些成功的企业。”

出乎意料的是,奇点汽车并不出名“将军”,而是“万骨枯”炮灰。数据显示,短短五年,就有400多家汽车公司消失了。

面对日益残酷的竞争,你认为谁会笑到最后,成为那个著名的人?“将军”?

原创文章,作者:创牌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282011744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