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在2023年的恍惚中,汽车圈的主线是中国品牌卖得越来越好,合资品牌不仅在赚钱的时代过去了,而且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随着广汽三菱正式发布内部信息,表示业务困难,开始暂时停产和裁员。2023年6月,随着长安铃木、东风雷诺和广汽三菱的离开,谁将再次走红。

在销售数字方面,购买合资汽车有点发展到智商税,购买国内汽车是正确的。国内汽车的增长是建立在抢夺合资企业的基础上的。提出2023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问合资汽车是否真的不好。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从乘联数据来看,一汽丰田销量37.31万辆,同比长6%,广汽丰田45.28万辆,同比小幅下降。本田在中国的销量为52.97万辆,同比下降20%以上,日产销量为35.85万辆,同比下降近25%。日系车生活不好,其他系列基本一样。中国大众汽车数量为145.19万辆,同比下降1.2%,中国通用汽车数量为45.09万辆,同比下降11%,韩国北京现代汽车销量为12.3万辆,而悦达起亚则未公布。

看看国产车的成绩单,合资车明显露出来了。比亚迪半年125.56万辆,同比增长94.25%,吉利控股69.4万辆,同比增长13%以上,奇瑞74.14万辆,同比增长56%。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当然,跨国汽车公司并不愚蠢,所以他们要么不像雷诺那样玩,要么拿回新的招聘。汽车行业足够长,所以从不缺少机会。例如,五年前,没有人能想到市场之王是比亚迪。

大多数跨国汽车公司自然不会等待失败,所以他们开始拿出新东西,比如固态电池,希望风向逆转。

丰田和中国科学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固态电池不远吗?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固态电池突然变红,成为新的热点话题,与蔚来半固态电池7月份的落地无关。起点是丰田。6月15日,丰田新技术曝光,下一代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推出,2027年在雷克萨斯新车充电10分钟,续航近1500公里。这一事件只引起了汽车行业的一些反响,因为宝马的固态电池比丰田早两年,德国汽车公司可以在明年(2025年)看到小规模生产的效果。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时间过去了20天,丰田又加了一把火,不再被媒体曝光,而是丰田正式宣布。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重量、体积和成本将减半。然而,鉴于丰田没有宣布它取得了什么突破,它甚至没有说材料、结构、设计和技术的类别。此外,它曾多次跳过固态电池,最终只是在舆论的火焰中添加了一把柴火。

真正引爆这个话题的是,丰田在同一时期正式宣布了中国的技术突破。与丰田相比,它不仅谈到了自己的材料路线,还谈到了成本性能、充电等关键数据。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马成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直属大学马成教授领导“新型固态电解质的开发成本降低到11.6美元/公斤”。氯氧化锆锂电解质材料(LZCO),价格远低于之前商业化的门槛50美元/公斤,室温离子电导率为 2.42 mS cm-1 ,是目前所有固态电解质中最高的。在 300 MPa 在压力下,其密度为94.2% ,优于其他易压缩的固态电解质。在实验中,LZCO 与富镍层状正极组合而成 ASSLB,在室温下,稳定循环可以超过 2000 次。

所有这些在互联网上的发酵真的让普通人觉得他们越来越接近充电10分钟和1000多公里的电动汽车。当然,这只是对普通人的影响,因为春江水暖鸭先知,自2023年初以来,固态电池一直在许多汽车公司的推广名单上。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5月,赣丰锂业宣布第一代技术固态电池开始大规模生产,并正在开发第二代电池的大规模生产。然而,从参数来看,第一代260Wh/kg的性能只能说是普遍的,第二代400Wh/kg可以超过目前的锂离子电池。

5月份公众收购的国轩高科技表示,固态电池很难做到,至少在2027年之后。

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的固态电池制造商惠能科技将在法国北部总投资72亿欧元建设新工厂,为欧洲主要汽车公司未来提供新技术电池。此外,威来最早在汽车行业大喊固态技术电池,5月宣布7月将推出150kWh新技术电池。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而且,规模相对最大但动静不大的上汽集团。自2020年以来,上汽集团参与了清陶能源的E 2022年参加F轮 轮,今年5月底,投资不超过27亿元,将于2023年推出使用半固态技术电池的车型(仅此而已并不难),并于2025年实现大规模生产。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因此,目前的情况是,丰田(1000多项)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固态电池技术相关专利,并正式宣布其新技术车型将于2027年投放市场。然后几乎发现,中国企业已经将相关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提前到2023年,更夸张的是,2025年真正的固态电池大规模装载将比丰田提前2年。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这个行业最害怕技术和军备竞赛,尤其是那些在短时间内不战斗的人。每个人都想赢得并抓住海滩,让消费者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后面的人会慢慢追赶。芯片行业就是这样,从X86到Arm再到Risc-V,英特尔带着市场走,AMD、英伟达、高通,而不是后面的追赶者。这就是先发优势的恐怖。再比如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上赚了80%以上的利润,三星分12%,其他分4%。

汽车就是这样。燃油汽车时代的自然吸气利润被外资拿走,涡轮增压大头被德国汽车拿走。直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阶段,中国汽车才逐渐拥有发言权,但要拿走大头还早。毕竟,只有一个比亚迪。特斯拉的利润是比亚迪的8倍,而魏小理还在继续亏损。他们的表面相对繁荣,但老板们知道谁受苦。

因此,与其讨论中国汽车与外国汽车之间的话题,不如讨论这个话题。实际的本质是,谁能率先赢得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大规模应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它就有了市场的控制权。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因此,固态电池显然就是这样一件事。充电10分钟,续航1000公里。如果你不能自燃或着火,你就不必谈论锂电池是否已经结束。现在这些说他们是燃油车铁粉和反新能源的人立即鼓掌,并在几秒钟内改变立场。

然而,所有汽车公司的老板都明白,无论是追逐丰田的节奏,还是宝马、上汽,他们自己都没有发言权,就像近年来自动驾驶的挫折和失败一样。2015年,马斯克宣布FSD,2018年推动自动驾驶,2020年推动少量用户,2023年将删除Beta(测试版)的后缀。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近年来,特斯拉的股价不需要描述太多。马斯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汽车公司,比如市值突破万亿,完全虐待大众和丰田。硅谷真的·钢铁侠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人的精神图腾。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当然,我不想吹马斯克。然而,全世界的汽车公司老板都发现马斯克在2018年是对的,资本市场也认为自动驾驶是对的。因此,魏小理当时登陆美国股市,成功融资,通过资本市场确保消费和安全。然而,自2018年以来,谁玩过自动驾驶?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你会发现,距离上次新车公司喊自动驾驶全栈自研已经好几年了,一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小米,只是说算法全栈自研。老牌车企在转型时并不在乎“全栈自研”,压根不提。这是因为商业社会的逻辑是,供应商的技术理念可以与我(汽车公司)相匹配,成本效益高,效果好,汽车公司会选择谁进行深度整合。绝大多数汽车公司无法自己处理甚至控制自动驾驶,就像绝大多数汽车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一样,他们的话语权大多在电池厂。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几十家汽车公司中,不超过10家拥有电池控制权。比亚迪有弗迪,长城有蜂巢,宝马有宁德,梅赛德斯-奔驰有富能,大众有国轩高科技,广汽和威来开始建自己的工厂。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突然改变常规,从0开始制造电池是不现实的,因为市场变化太大,汽车公司的老板不能保证他们投资的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投资也可能是一个无底洞。此外,也不能保证他们的技术总是领先,毕竟,太卷了。”

汽车行业评论员的观点是当前的市场现实。如果以前没有储备或预埋,大多数汽车公司根本无法跟随动力电池相关业务的趋势,更不用说谈论新的固态电池技术了。私营企业的老板思考和服务企业如何更好地发展和生活。其他老板为收入、利润、销售或其他服务。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杆秤。考虑到商业社会的逻辑,你不能跟随它,但如果它是任务形式的逻辑,它实际上必须跟随它很多次。

不遵循丰田的节奏,不要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失去现有的优势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固态电池自然很漂亮,但是对于中国汽车公司来说,随波逐流很有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首先,你无法判断拥有世界上最多相关专利的丰田是否真的能在2027年大规模低成本批量生产,没有技术细节,没有时间节奏,只有近一个月的股价连续上涨。其次,中国新能源汽车现在优势明显,外资刚刚开始追赶竞争。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在锂电池时代拥有发言权,固态电池与锂电池的深度差异不能无缝连接,甚至成本低。

追丰田搞固态电池?最后一个失败案例是自动驾驶

从7月初到现在,互联网上到处都有关于为什么固态电池难以大规模生产的文章。我们将不再展开透明的方面。例如,材料科学无法取得突破,导致成本过高,根本无法商业化。丰田的老竞争对手日产在2028年将其固态电池成本降低到商业化。

在日本相关电池机构的估计数据中,硫化物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为6-35万日元/kWh,比现有锂电池高4-25倍。据韩国SNE估计,即使在27年左右,成本也至少是锂电池的两倍。简单的翻译就是60度Model Y电池组官网报价12.69万元,车价26.39万元。换上同容量的固态电池,车价将接近40万元。多花12万的效果是续航时间增加400公里左右,最快充电速度从现在的6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左右。但关键是,超过90%的特斯拉现有车主依靠家用慢充桩补充能量。

难量产,也与技术难度过大有关。目前,智能手机基本上使用与固态技术相关的电池,三星小米正在开发全固态电池。但是手机上好办,到了车上就难办了。汽车规则要求很高,确保数千次循环后安全,确保低温充电,性能不衰减,同时一旦技术缺陷进入市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汽车销售事故,大众丰田世界第一和第二汽车公司被罚款破产分钟,甚至摧毁国家汽车工业。

只有一个大众柴油尾气门造假,至今已处罚6年以上,仍在缴纳罚款,单次数百亿美元的处罚金额也比比皆是。

固态电池难量产门槛没有更清晰地解决,整个国家/市场的社会能源使用逻辑也必须调整。

能量密度为500Wh/kg,充电10分钟,续航1000公里。技术逻辑是“每分钟给电池组充电15-20kWh,充电功率900kW-1200kW”。目前,全球公认的充电速度最快的Lucid为300kW,特斯拉超充桩功率为250kW。

然而,更多的充电桩需要短期、当地电网高电容承载、液体冷却等技术困难。直接的结论是,为了大规模推广固态电池,目前的超充电站和快速充电站可以直接被推倒和重建。同时,各国、省、市的电网也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造。

因此,固态电池自然是神秘而美丽的,就像伊甸园的苹果一样,但它的背面也是蛇和潘多拉魔盒。与此同时,由于篇幅有限,我们还没有开始的话题是,半固态电池更容易大规模生产,接近大规模普及,这是固态电池大规模生产的最大挑战。

作者丨黄强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202110397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