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终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持续努力的影响,近三年来,行业对碳酸锂的需求呈现跳跃式增长,上游锂价格也经历了三年的牛市。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价格从2020年低点的4万元/吨持续上涨,2022年一度上涨至56.75万元/吨的历史最高点。
进入2023年后,碳酸锂价格下跌,4月份跌破20万元/吨,不到半年跌幅超过60%。5月中旬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稳定在30万元/吨左右,但与2022年相比,高点几乎接近“腰斩”。
碳酸锂价格暴跌,上游锂矿股首当其冲。几年前赚了很多钱的厂商,现在业绩可谓惨不忍睹。回顾过去,锂矿股的业绩“滑坡”产业链的警报是什么?锂电池行业的上下游是否达到了利润再分配的节点?
01
净利润暴跌95%,西藏矿业发出警报
近日,西藏矿业披露业绩预测拉开了上半年锂电池上游公司业绩冷淡的序幕。
根据公告,今年上半年西藏矿业净利润仅为2000万-3000万元,同比下降93.69%-95.79%,去年同期公司净利润为4.75亿元。西藏矿业利润也进一步下降,环比第一季度。根据公司第一季度报告,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739万元,西藏矿业第二季度利润环比下降27%~84%。
对于业绩“滑坡”,西藏矿业表示,由于上半年锂盐市场的起伏,下游加工厂不敢接货。此外,电池厂主要按需采购,上半年采购节奏放缓,下游需求不稳定。最近,一些锂盐厂的出货量增加,市场报价下降,这也导致了市场交易价格的大幅下降。
简单来说,锂盐量价下跌导致业绩下滑,这也是几乎所有锂盐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在价格方面,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从2022年底的51万元/吨跌至今年4月底的18万元/吨,今年5月再次反弹至30万元/吨左右。锂盐价格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到锂盐制造商的毛利率。2022年,西藏矿业毛利率达到90%以上,2023年第一季度跌至75%,第二季度可能继续下降。
在销售方面,在1-4月碳酸锂下跌的过程中,贸易商面临着买入的问题“浮亏”,因此,下游企业纷纷化身“等等党”,锂盐厂手中积压了大量锂盐,销量下滑成为业内普遍现象。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自2023年初以来,碳酸锂库存从7202吨增加到4月份的54917吨,增加了662.5%。直到5月份碳酸锂价格稳定,销量才逐渐好转。
在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的过程中,上游制造商的利润将面临明显的压力。西藏矿业的业绩“跳水”,这也是上游制造商业绩压力的缩影。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不断披露,类似的案例可能会更多。
02
中国证监会批准碳酸锂报价“有所依”
事实上,碳酸锂价格的高运行是不可持续的。
第一,锂矿越来越多“玩家”随着主要产国锂矿供应的增加,供应方面的过剩越来越多。据华安证券此前预测,2023年全球碳酸锂供应量为101.67万吨LCE,需求方为89.08万吨LCE。产能过剩的担忧已经出现。
其次,目前锂盐产品的市场报价相对混乱,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价格体系。缺乏价格指导和预期管理也是锂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
第三,当锂价仍在上涨时,能源金属行业已经达到顶峰。股价往往反映出预期。2022年锂矿业股票业绩的快速增长反映在2021年的股价中,2022年以来的股价下跌反映了市场对2023年业绩的悲观情绪。
以西藏矿业为例,其股价于2022年7月进入下行通道,近一年已经进入“腰斩”;与2021年9月86.52元/股的历史高点相比,跌幅已达65%。能源金属板块指数也有类似的趋势。近年来,板块指数下跌40%以上,天齐锂业、赣峰锂业、华友钴业等近一年股价大幅下跌。
短期来看,碳酸锂价格趋于稳定。根据上海有色网SMM数据,7月13日电池级碳酸锂平均价格为30.45万元/吨,环比略有下降,但近两个月基本保持稳定。
然而,随着过去一年碳酸锂起伏的教训,上游锂盐制造商迫切需要新的手段来避免价格波动的风险,期货、期权等套期保值工具已成为首选。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在帮助产业链改进相关工具,规范碳酸锂的定价。
7月11日,广州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广期所”)发布碳酸锂期货、碳酸锂期权合同及相关规定。不久前,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同意注册广州碳酸锂期货和期权。这意味着广州第二品种碳酸锂期货和期权进入上市倒计时。
即将上市的碳酸锂期货具有重要意义,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物交割的碳酸锂期货品种,业界也在等待。
宜春银锂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永志认为,碳酸锂期货是现货市场的延伸。碳酸锂期货的上市有利于避免企业在价格急剧波动时过度偏离生产计划和利润预测,帮助上游企业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
此外,碳酸锂期货的上市将成为现货结算定价的锚,填补行业缺乏风险管理工具的空白。通过现货联动机制,可以不断稳定市场价格体系和碳酸锂现货报价“大起大落”或者成为历史。这有助于锂盐行业的优质发展“双碳”实现目标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国内锂资源定价权将继续加强。
碳酸锂期货的推出也是上游锂矿企业的一个机遇。
目前,上市公司包括赣丰锂业、永兴材料、江特电机、盛信锂能等,已发布《关于申请广州期货交易所碳酸锂指定交割仓库的公告》,并表示将充分利用碳酸锂指定交割仓库的特点,将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交割仓库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州规划领域,新能源期货品种还包括多晶硅、锂、稀土、铂、钯,这些新品种具有强烈的新能源色彩,相关产品大多是新能源产业链上游核心原材料,从那时起,新能源产业上游原材料报价预计将回归理性。
03
锂电池行业的利润再分配时间已经到了?
碳酸锂价格的剧烈波动曾经影响了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呈现出两个极端:利润集中在上游,压力集中在下游。
在过去的一年里,汽车制造商向电池厂转移“开炮”,称动力电池价格上涨导致公司不同车型自行车成本上升,对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干扰。电池厂“甩锅”锂矿企业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多,电池厂只为锂矿企业工作。
可以看出,碳酸锂价格变化频繁,容易对产业链中游生产企业和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碳酸锂现货价格回归稳定,期货产品帮助定价回归理性,锂行业的利润再分配时间是否已经到来?
首先,从锂矿的价格来看。
锂矿企业作为上游原材料公司,产品高度相似,无需差异化竞争,研发几乎不需要持续投资。因此,市场对相关公司的乐观程度普遍低于下游。同时,碳酸锂等原材料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近年来,它们享受着良好的繁荣,并准备过上艰难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市场认为碳酸锂不容易继续高价。
据不完全统计,海通证券是唯一一家认为下半年已发布中期战略报告的五家机构“预计能源金属价格将强劲运行”,其他机构在下半年看跌锂价,合理范围为30万元/吨,但仍存在短期波动风险。对于未来的定价,波动范围和合理性将更多地取决于健康的工业环境。
光大期货有色金属研究总监展大鹏表示,短期内现货价格稳定在29-30万/吨左右。今年下半年,过剩预期将给价格带来压力。未来3-5年,矿业认为价格中心可能会回到甚至低于20万元/吨的水平,波动幅度会显著降低。
其次,从产业链上下游的利润来看。
今年以前,上游锂矿虽然赚了钱“盆满钵满”,然而,中下游企业对市场更为乐观。锂电池行业利润向上游倾斜,但估值向下游倾斜。自2023年上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下降导致电池企业成本压力放缓,国内电池企业普遍利润恢复,库存和需求放缓仍保持较低的利润水平;随着中游材料端生产能力的进一步释放,许多环节逐渐进入重组阶段,企业利润进入底部区间。
申万宏源认为,锂产业链正面临利润再分配,新技术将加快。在行业利润触底的周期中,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领导者有望脱颖而出。新技术,CTP/4680/钠电/复合集流体产业化加快,预计2023年未来将逐步大规模应用,带动细分领域需求和价值的提升。建议相关配置:
从稳定的利润和优秀的模式出发,同时考虑预期的弹性,关注电池、隔膜、结构件、海外环节和4680的良好竞争模式、钠电等新技术量产过程,建议关注宁德时代、恩捷股份、科达利、鹏辉能源、珠海冠宇、当升科技、厦钨新能、湖南裕能、普泰来、杉杉股份。
原创文章,作者:证券之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71810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