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汽车关联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拜腾汽车被称为汽车制造新力量“

雷达财经鸿图生产 文|孟帅 编|深海

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赛道从不软化落后的球员。即使是作为中国最早的新力量汽车公司玩家之一,奇点汽车也无法逃脱被行业淘汰的命运。

天眼查显示,奇点汽车关联公司安徽奇点智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最近增加了破产重组信息。在多家公司被列为被执行人、不诚实被执行人和多次收到消费限制令后,奇点汽车上还有另一个“伤疤”。

如今,奇点汽车已经有了自己的辉煌时刻。例如,“魏小理”,目前是汽车制造新力量的第一梯队,曾经与奇点汽车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多年互联网经验的首席执行官沈海银也表示,奇点汽车将使用小米模式来创造比特斯拉更好的汽车。在随后的发展中,奇点汽车已经获得了超过170亿元的融资。

然而,奇点汽车似乎拥有一手好牌,却始终未能实现汽车产品的量产。奇点汽车投资280亿元在安徽铜陵、江苏苏州、湖南株洲建厂基地后,仍未将汽车产品交付给消费者。奇点汽车被投资者忽视,因多次跳票逐渐被消费者遗忘,最终迎来了自己的“黑暗时刻”、拖欠工资、拖欠货款、申请破产重组等一系列问题,使奇点汽车难以翻身。

奇点汽车关联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

拜腾汽车被称为汽车制造新力量“四小龙”之一,在申请破产重组后,另一个几乎与“魏小理”同时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汽车制造新力量处于破产的边缘。

天眼查显示,7月4日,安徽奇点智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新增破产审查案件,案件编号为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2023)3号,申请人为钟文明等10人。

雷达财经注意到,这并不是奇点公司首次申请破产重组。天眼检查显示,去年7月,奇点汽车的另一家关联公司——智能汽车优化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增加了破产审查案件。案件编号为431号(2022)北京01号,申请人为迪威汽车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经办法院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除了申请破产重组外,奇点汽车还有许多“顽固疾病”。天眼调查显示,截至新闻发布,安徽奇点智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已涉及数百起司法纠纷,其在相关案件中的身份主要是被告,涉及销售合同纠纷、合同纠纷、民事、保全申请案件、合同纠纷等。

今年2月9日至4月3日,安徽奇点智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被列为不诚实被执行人11次。今年5月和6月,公司被执行人5次,总执行金额371.2896万元。此外,安徽奇点智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还携带34条消费限制令。

奇点汽车的许多其他关联公司也“伤痕累累”。天眼查显示,去年8月,智车优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增加了限制消费的新订单。申请人为上海市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奇点汽车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沈海寅也被列为相关限制消费的对象。此外,根据“历史被执行人”一栏,该公司已被列为被执行人10次,累计被执行总额超过1000万。

今年1月,智车优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北京美忆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有39%的股份、智车优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61%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目标金额477万元。此外,据《历史被执行人》报道,在此之前,智车优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7月被列为被执行人,两次被执行总额达到67.2865万元。

雷达财经注意到,虽然奇点汽车被破产重组等一系列负面消息包围,但奇点汽车的官方网站仍可正常访问。然而,奇点汽车官方账号的最后一次更新停留在2021年3月23日。此前,奇点汽车保持了较高频率的更新节奏,但今天之后,奇点汽车官方账号没有发布新的推送。

与此同时,作为奇点汽车首席执行官的沈海寅在互联网上变得更加沉默。根据沈海寅的微博主页,沈海寅之前发布了616条微博,但都是在2020年7月之前发布的。据此计算,沈海寅的微博已经停止了大约三年。

此外,据媒体报道,奇点汽车曾经位于东三环嘉明中心的展厅,现在已经成为星巴克的一家商店。如果不是因为破产重组的消息而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奇点汽车可能已经逐渐被外界遗忘在一个被忽视的角落。

早起,却赶不上量产车

事实上,现在面临破产危险的奇点汽车,其实可以算是国内较早进入新能源赛道的汽车制造新势力选手之一。

根据官方网站,奇点汽车成立于2014年12月,当时“魏小理”中的小鹏汽车和威来汽车刚刚成立。即使是不久前,也要等到明年7月,才能实现月交付量超过3万辆的理想汽车。

在谈到汽车制造相关话题时,奇点汽车联合创始人沈海银曾坦言:“智能和新能源是汽车发展的必然方向。谁更有前瞻性,谁就能在弯道上超车,成为行业的改革者。”

在成为奇点汽车联合创始人之前,拥有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和工业管理双学士学位的沈海寅有过许多光鲜亮丽的简历。沈海寅除了在日本创立了三家互联网公司外,还先后担任金山软件集团副总裁、奇虎360公司副总裁。沈海寅以丰富的互联网经验加盟奇点汽车作为投资者,并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成为首席执行官。

奇点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早期品牌,成立后不久就引起了资本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奇点汽车已经获得了11轮融资。奇点汽车的第一轮融资可以追溯到2015年1月。当时,奇点汽车的天使轮融资得到了东方网络1000万元的全力支持。同年10月,奇点汽车获得了价值数亿元的A轮融资。英特尔资本、光信资本和本见投资作为新投资者进入市场。

2016年,奇点汽车完成了两轮融资。其中,当年11月披露的战略融资,奇点汽车获得了铜陵市政府、银行、基金、风险投资、前股东等多家投资者共计6亿美元的“下注”;而且12月份披露的B轮融资,奇点汽车则受到嘉兴大马、深耕资本、一号资本、韬蕴资本、奇虎360的青睐。

奇点汽车于2017年和2018年完成了三轮融资。其中,奇点汽车2018年4月完成的C轮融资规模高达30亿元。2019年,奇点汽车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了三轮融资,包括智卿投资、联想之星、上海伊藤忠商业有限公司、金通智汇投资等多位“金主”纷纷押宝。截至2019年,奇点汽车累计融资总额已超过170亿元。

在资本的帮助下,奇点汽车多次公开向外界公布汽车制造进展。2016年3月,智车优行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公司未来战略规划和产品研发生产计划。当时,沈海寅甚至把他的第一辆互联网车开到了新闻发布会的舞台中央。据悉,当时奇点汽车已与国内主机厂签订量产合作意向协议,力争201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沈海银还承认,奇点汽车“总投资3-4亿元”,从目前的外观到一年多后的小批量生产。智能汽车优势希望分阶段融资,而不是一次性大规模融资,以提高资本效率。

转眼间,2017年4月,奇点汽车发布了首款量产纯电动车型iS6预览版。据悉,该车是一款纯电动中大型SUV,续航里程400公里,定位为90后,售价在20万到30万之间。

奇点汽车透露,奇点iS6计划于2017年底进行小批量生产,并于2018年初实现大规模生产。此后,该车的大规模生产日期被推迟到2019年第四季度。

2018 年 1 月 25 周一,世界上第一个奇点汽车体验厅正式开业。根据该计划,奇点汽车计划在未来三年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开设200家体验店,并优先开设新的体验店。

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奇点汽车发布了全新的微型智能电动汽车iC3概念车,奇点汽车也发布了“大车”+小车、4轮+2轮、乘用+商用车型布局策略。

奇点汽车先后获得融资,并频繁公开曝光,迎来了自己的亮点时刻。2020年8月,奇点汽车以200亿元的估值在《苏州高新区·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排名第108位。

在外界等待奇点汽车真正交付给消费者的同时,奇点汽车未能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奇点iS6多次跳票未能实现大规模生产。沈海银唯一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名为鲨鱼湾技术的公司发布的两轮电动汽车产品“蓝鲨鱼”。

奇点汽车的“最暗时刻”

在被外界嘲笑为“PPT汽车制造”汽车公司后,一系列负面消息,如拖欠工资、拖欠供应商货款、上述申请破产重组、被列为被执行人或不诚实被执行人,开始频繁出现在奇点汽车身边。

2018年底,奇点汽车发布了拖欠员工工资的消息。然而,由于后续融资的到位跟进,奇点汽车度过了这一轮困难。然而,从那以后,奇点汽车资金链紧张的声音不时出现在市场上。

去年7月,奇点汽车再次卷入拖欠工资的谣言。据媒体报道,奇点汽车拖欠员工最长工资一年半,部分员工拖欠工资约15万元。当时有150多名员工向奇点汽车申请仲裁,因为他们拿不到自己的工资。

面对公司希望渺茫的未来,许多员工选择离开。据奇点汽车前员工介绍,奇点汽车巅峰时期员工多达1500人,但很多员工最终选择离开,因为公司拖欠工资,公司员工规模减少到两位数。

面对巨大的薪酬压力,一些离职员工收到了来自奇点汽车的短信,该公司表示,他们将在新一轮融资后偿还未支付的拖欠工资。然而,长期未能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奇点汽车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融资了。天眼检查显示,在2020年5月获得国厚资产和珠海奥林匹克投资的新一轮股权融资后,奇点汽车在融资方面没有进展。

此外,据媒体报道,奇点汽车的老股东360于2021年对奇点汽车进行了调查,并讨论了新一轮的投资,但最终未能成为一家银行。“抛弃”奇点汽车的360将筹码押在哪吒汽车上。

奇点汽车的资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之前的“豪横”支出有关。雷达财经发现,2016年11月,奇点汽车曾宣布在安徽铜陵建厂投资80亿元。据悉,奇点汽车工厂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

2018年3月,沈海寅出席苏州相城(北京)科技投资推介会,并在会上宣布,未来五年,奇点汽车将投资150亿元建设奇点汽车全球R&D中心和奇点汽车苏州生产基地。

同年10月,奇点汽车宣布将在湖南株洲投资50亿元建设优质智能电动商用车基地。就这样,奇点汽车在工厂建设上的投资约为280亿元,但三个基地中没有一个已经建成。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曾指出,资金短缺是奇点汽车无法促进大规模生产的重要原因。同时,奇点汽车的核心团队和产品路线存在问题,使其品牌发展曲折。

张翔认为,对于汽车公司来说,第一次大规模生产往往意味着获得客户的成本越低。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过了PPT汽车制造的时代,进入了适者生存的阶段。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模式进一步清晰,投资者也变得更加清醒。随着行业内汽车公司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尾部汽车公司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

这一次,沈海寅再次申请破产重组。“我们想为年轻人创造一辆真正属于他们、真正脚踏实地的智能电动汽车”的承诺变得毫无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雷达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07139991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