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及理想陷增产不增利怪圈

汽车制造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仅要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2022年,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制造新力量在新车交付和收入方面取得了更大突破,但与此同时,所有投资只会增加或减少,损失将进一步扩大。

蔚来及理想陷“增产不增利”怪圈

2023年2月底3月初,造车新势力理想与蔚来相继发布了各自2022年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虽然业绩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遭受了更大的损失,但尽管“多收三五斗”,但却陷入了“增产不增利”恶性循环。虽然这只是蔚来和理想两家企业的局面,但也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缩影。

销量增加,收入增加,应该是值得庆祝的。2022年,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年销量超过10万辆,分别为12.25万辆和13.32万辆,同比增长34.0%和47.2%。销售额的增长自然带来了收入的增长。蔚来和理想年收入分别为492.69亿元和452.86亿元,同比增长36.3%和67.7%。

可以说,这两家汽车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实现了质的飞跃,无论是销售还是收入。威莱和理想之所以能够保持收入和交付量的持续扩大,一方面离不开两者在各自的产品细分领域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环境的持续改善。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上升状态,风口下的企业是直接受益者。

蔚来及理想陷增产不增利怪圈

然而,如此巨大的收入仍未能摆脱损失的泥潭。其中,威来2022年经营亏损高达156.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7.89%。如果简单按交付量计算,威来每辆车损失超过10万元;理想的经营亏损为36.55亿元。虽然比威来少,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9.39%。

虽然都是亏损,但如果要比较高下,那么理想的经营状况总体上要好于蔚来。2022年理想汽车毛利87.90亿元,同比增长52.6%;毛利率为19.4%,略低于去年同期的21.3%。蔚来汽车毛利为51.44亿元,同比下降24.6%;毛利率为13.7%,比2021年的20.1%直线下降了6.4个百分点。

如果将汽车销售收入平均分配给每辆车,2022年威来自行车价格为37.15万元,起价为32.8万元的ET5成为销售责任后,平均价格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理想的自行车价格为33.1万元。L9交付后,自行车价格上涨,比2021年增加约4万元。

2022年,蔚来和理想的收入规模达到500亿元的边缘。理想率先提出,2023年将成为一个家庭“1000亿收入规模”汽车公司。虽然威来对2023年的收入没有明确的预期,但根据之前流传的赌博协议,威来需要在2024年达到1200亿元的收入。根据两家公司目前的收入增长率,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年收入近500亿是如何实现入不敷出的?

年收入接近500亿不够花,还要倒贴几十甚至几百亿。蔚来和理想是怎么做到的?“真·入不敷出”的呢?

财务报告显示,资金主要花在销售成本、研发成本、销售、一般和行政(管理)成本三个方面。其中,销售成本较大。威来2022年的销售成本为441.25亿元,占总收入的89.56%;理想为364.96亿元,占总收入的80.59%。

其中,理想汽车在财务报告中解释说,2022年销售成本较去年大幅增长71.76%,主要是由于车辆交付量的增加和2022年第三季度理想L系列的平均销售成本的增加。

威来汽车的销售成本仍然很高。在对2022年第四季度销售成本的解释中,威来表示,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车辆交付量的增长;二是现有ES8、由于该车型将切换到威来第二代技术平台,ES6及EC6车型相关的库存拨备、生产设施加速折旧及购买承诺损失,预计其产量和交付量将减少;第三,每辆车的电池成本将增加。

从R&D费用来看,蔚来和理想2022年的R&D费用分别为108.36亿元和67.80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35.98%和106.33%,占总收入的21.99%和14.97%。

相比之下,传统汽车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收入的3%-5%。以2021年为例,在国内主流汽车企业中,广汽集团和长城汽车分别为6.88%和6.65%;吉利汽车5.43%;分别为4.92%和4.59%的比亚迪和长安汽车;只有2.64%的上汽集团在所有企业中垫底。大多数跨国汽车公司也是如此。比如大众集团6.23%,通用6.00%,丰田4.00%,福特3.71%。

甚至在技术创新方面“不吝投入”2022年,特斯拉在R&D领域支出30.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2亿元),仅占其815亿美元总收入的3.77%。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蔚来和理想花在研发上的钱可以称之为“不计成本”的投入。近三年来,威来的研发费用从24.88亿元到45.92亿元再到108.36亿元,理想从11.00亿元到32.86亿元再到67.80亿元,几乎每年翻一番。如果说销售成本是硬成本,很难节约,那么研发成本就是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软成本。“烧钱”模式透支不可预知的未来。

蔚来在财务报告中表示,2022年研发费用增加,主要是“由于研发功能人员成本的增加,以及新产品和技术设计和开发成本的增加,研发成本的增加”。理想也是如此,主要是“由于员工数量的增加,员工工资的增加,以及新车型和技术研发活动的增加,相关费用的增加”。

此外,管理费用居高不下,也是连年亏损的原因之一。蔚来在2022年的“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理想为105.37亿元“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仅次于研发支出的56.65亿元。其中,理想解释了这部分费用“员工工资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员工的增加,以及随着公司销售和服务网络的扩大,租金支出的增加”;威莱不仅增加了人员成本,还增加了在中国和欧洲的营销和推广活动,以及销售和服务网络扩张的相关成本。

特斯拉离美国造车新势力有多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造车新势力的美国汽车公司——2022年,特斯拉年净利润高达126亿美元(约8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仅次于大众、宝马、丰田、Stellantis和梅赛德斯-奔驰。

对特斯拉来说,2022年是创纪录的一年,收入同比增长51%,达到815亿美元(约5617亿美元),其中715亿美元(约4928亿美元)来自汽车业务。特别是在2022年最后一季度,特斯拉实现了历史上单季度最高收入、最高营业利润和最高净利润。

《福布斯》指出,在盈利能力方面,电动汽车龙头企业特斯拉已经远远落后于以前的赚钱大师丰田。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丰田的自行车利润为1820美元(约12543元),是丰田的5倍多。

从销量对比来看,2022年特斯拉全球汽车销量为131万辆,同比增长40%。2022年丰田全球汽车销量达到1050万辆。销量是特斯拉8倍以上的丰田汽车,2022年净利润为180亿美元,仅为特斯拉1.4倍。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只有4款车型的基础上取得了上述成绩,而丰田有50多款在售车型。

不得不说,一直在与特斯拉竞争的国内造车新势力,离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蔚来有远大“理想”,理想也有期待“未来”。从发展路线来看,蔚来高举高打,押注长期投资;理想、谨慎、务实,注重经营效率。两家企业同路同归,都在向千亿收入的规模迈进。

对于2023年的战略投资方向,理想汽车创始人李翔在年初的新年信中明确指出,2023年,理想汽车需要重点解决四个问题:提高渠道丰富性、建立自己的充电网络、提高纯电动汽车产品实力、解决AD辅助驾驶的挑战。

蔚来及理想陷增产不增利怪圈

相比之下,蔚来2023年的棋局铺得更大:打服务牌,建1000座换电站,酝酿子品牌,制作手机,布局全球化……短期效果是一个问题,成本控制是一个难题。

面对更长远的未来,蔚来画了一幅画“罗盘”,核心圈是战略、商业模式和核心能力。中间圈从四个方面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包括汽车、超越汽车的生活方式、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数字体验。最外层是应用层,涵盖智能、能源、手机、用户社区等方面。

理想用了一套“十字”模型,做企业的自我观察和诊断,没有太多的花,只有品牌、产品、毛利率、研发、交付五个维度,以及相关能力,总体或围绕产品体系。

蔚来及理想陷增产不增利怪圈

正如李想所说:“智能电动汽车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行业,但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长周期特征。这是一场马拉松,但每4公里的节点被淘汰一轮。”

蔚来和理想以不同的方式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仅要与长板竞争,而且不能留下明显的短板。蔚来需要提高效率和执行力,直到有回报的那一天;纯电力的理想转型也有很多基本技能和匹配力。

新能源轨道已进入产品竞争力核心、供应链控制、精细运营、高效率、高效率的下半年。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纵横全媒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0186833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