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护城河能堆起来吗?小米没有借鉴华为和赛力斯联合设

前段时间雷军试车的照片疯传。照片中,雷军在冰雪中驾驶伪装测试车在路上行驶,似乎在进行极寒测试和相关校准。当时小米宣布造车已经两年了。如果小米的车明年能出来,对于没有基础的小米来说,真的可以说是非常快的。

同样,2021年3月宣布制造汽车的集度预计将于今年推出第一款汽车。之所以跑在小米前面,是因为集度汽车是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控股的智能汽车公司。与小米从0到1不同,集度在软件开发和智能架构方面具有自然优势。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转型汽车公司的例子很多,但大多数想法都是寻求合作,像小米这样的人仍然很少,这也使得小米的道路更加困难。关于小米汽车的争议不断,如是否获得汽车制造资格、汽车外观和价格猜测……让小米汽车走上黑红之路。

经过2020年的生存确认期,新势力开始迅速爆发,小米进入游戏的时间并不早。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逐渐成熟,似乎预计小米汽车会迅速出现。毕竟雷军的目标不仅仅是造车,还有“争取15-20年进入世界前五名”小米汽车的野心被按下加速键。

但在新势力崛起的时代,小米真的能分一杯羹吗?也许大概率也不温不火。

小米汽车不能复制小米手机

事实上,很多人提到小米汽车,第一个想法是小米汽车会很便宜,就像小米手机一样,价格跳水,但成本效益很高。

事实上,关于小米汽车的价格,市场上一直有很多猜测,从20万到30万不等,但仍有很多网民期待小米汽车跳出传统的价格范围,走成本效益的老路。此前,雷军在微博上发起投票,询问网民希望小米第一辆电动汽车的价格。投票结果为15万元~20万元,其次为20万元~30万元,30万元以上。

然而,这在早期阶段可能并不容易实现,因为汽车制造属于重资产行业,互联网公司没有基础,需要更多的资本投资。因此,只有快速回血,资本才能继续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这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解释。即使雷军的持股比例高达39.09%,投资回报率也不容忽视。毕竟,与手机的定价不同,汽车的降价是以万为单位的。即使雷军想游说其他合作伙伴,也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

即使成功,针对二三线城市市场,也有很多企业走性价比路线,比如传统势力比亚迪、新势力零跑、哪吒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威小李的路线已经很清楚了,比如威来的用户体验路线,小鹏的智能路线,特斯拉的CEO偶像路线,一定是小米必须避免的第一条路线,除非小米有足够的把握做得更好,否则这是一场艰难的斗争,可能超过损失。

此外,小米也不打算跳出小米的坑,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小米汽车有利有弊。喜欢小米的用户期望很高,而对小米不感冒的用户期望很低。虽然小米的品牌优势是小米迈出第一步的基础,但产品本身的特点是小米站稳脚跟的关键。

小米汽车破圈的关键是从同一个方面找到差异。除了米粉作为用户基础外,还需要差异化的品牌标签和产品理念。

恰逢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即使小米带着创新进入市场,似乎也翻不起太大的波浪。随着不同细分市场和品牌的迅速填补,新能源汽车开始泛滥,类似产品难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小米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拉长了前线。在新能源的十年里,雷军的下一个目标是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跻身能源汽车的前列。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市场格局的确定仍以技术为支撑,这必然是另一场追逐战。小米能否崛起取决于未来的发展;目前,小米的竞争对手太多,传统汽车公司和新力量都在关注。站稳脚跟并不容易。毕竟,只有获得入场券,我们才有机会离开这个圈子。

新能源汽车的护城河能堆起来吗?

小米没有借鉴华为和赛力斯联合设计研发的模式,而是用钱砸出了一条新的生产链。

雷军表示,他有两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汽车业务上。2022年,汽车等新业务投资30多亿元,汽车研发团队投资2300多人。小米汽车制造之初,计划在北京亦庄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和R&D总部,然后不断加大对研究的投入。显然,它想重建属于小米的产业链,方便后续的制造和生产。

雷军曾经说过,小米汽车在成立之初,应该拒绝外部高估值的诱惑,完全由小米集团独资培育,以纯粹的态度做好产品。但这并不妨碍小米汽车“呼朋唤友”,共同完成小米汽车产业链的制造。

在小米首次投资100亿元后,“小米智能制造基金”最近完成了第二次融资,基金规模近100亿元。据报道,融资将主要围绕汽车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包括零部件、制造设备、芯片等领域。参与融资的人都很熟悉,如亦庄国有投资、赵毅创新、帝奥微、纳星风险投资、广州华多等,与雷军或小米有着深厚的关系。

新能源汽车的护城河能堆起来吗?小米没有借鉴华为和赛力斯联合设

小米汽车制造的信心也来自于此。这个行业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以前的合作伙伴也在寻找新的机会,小米汽车制造就像一个信号,让每个人都回到了移动互联网早期的创业时代。和小米一样,许多企业都在进入新能源行业也在颤抖,但风口已经存在,一旦错过,注定要被抛弃,小米选择造车,他们也找到了“主心骨”。

这也是小米能一呼百应的重要原因,从小米手机到小米汽车,很多投资者对它的期望都很高。

当然,如果没有基础的小米想建立一个新的产业链,投资汽车、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电池等相关行业肯定是最方便的方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小米生产投资已投资150多家企业,总投资超过150亿元,其中上市21家,完成材料申报13家。在半导体领域,小米生产投资已投资90多个项目,其中约有50家明确的业务合作企业。

现在小米汽车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甚至预计明年量产,但也有网友质疑,堆料真的能堆出护城河吗?

根据曝光的信息,小米的第一款产品配备了高通下一代智能驾驶舱芯片和NVIDIAOrin 配备激光雷达和15.6英寸中控大屏幕的X芯片。然而,这两种芯片已经应用于许多新能源车型,这并不能使小米汽车与其他能源汽车拉开差距。此外,小米低配置版配备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基于400V平台,高配置版配备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基于800V平台,也是一个正常的选择。

硬件竞争对于零基础小米汽车来说并不占主导地位,辅助驾驶技术的研究也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似乎只有先进入市场,小米汽车才能有发展的机会。当然,小米汽车并不排除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不仅节省了获取数据的时间,而且也节省了时间。然而,放弃自动驾驶的全堆栈自我研究似乎违背了小米汽车制造的初衷。

在专利申请方面,小米汽车明显赶不上魏小理。根据爱企业的数据,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拥有465项专利。威来汽车拥有近4000项专利,小鹏汽车拥有1600多项,理想汽车拥有近1200项。

可见,吃“百家饭”长大的小米要想突出重围,成为最后的赢家,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手机之后,小米汽车会成为小米的未来吗?

雷军的孤注一掷真的是以小米的未来为赌注吗?

起初,小米的手机业务一直在为汽车制造业务输血。根据财务报告,小米在2022年前三季度的汽车制造业务投资分别为4.25亿元、6.11亿元和8.29亿元。随着进入者的逐渐增加,小米汽车的资本构成和投资比例都有所倾斜,与小米的关系更像是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小米将宝藏押在汽车上是顺应当前趋势的选择,也是为了给小米一个未来。

回到小米本身,从分析2022年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小米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59.1%,其中智能手机业务线收入同比下降11.1%。分析机构Counterpoint的报告称,小米相对 OPPO、VIVO线下渠道的不足影响了其销量。与此同时,国内手机整体销量的下降也是小米手机业务受到影响的原因,所谓的高端路线不再适合当前形势。

可以说,手机业务的下滑和对小米汽车的投资使小米的情况如履薄冰。小米汽车的出现可能成为小米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目前,手机市场的萧条也促使小米加快了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毕竟,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互联网公司新轨道上最有前途的。雷军犹豫了一下,最终决定造车,这隐约等同于小米的命运和前景。

之所以如此执着于造车,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不饱和,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据悉,在燃油车类型中,传统乘用车占77.6%;从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来看,全国只有一二线城市达到了30%左右。

风口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能抓住它。一方面,小米汽车是否走高端还不得而知,目标受众的定位也不得而知;另一方面,比亚迪、零跑等品牌在三四线城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也是后来进入者的一种担忧。根据2022年年度数据排名,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以179947辆车的成绩骑行,同比增长208.2%。

小米汽车的优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从小米的选择来看,小米汽车希望取代小米手机“顶梁柱”,至少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我们应该知道,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远低于手机,但竞争对手并不多。面对传统汽车公司和新力量的双重压力,小米汽车将难以想象。

一般来说,小米显然不容易按照宣科复制小米手机的路线。但是,如果不走性价比路线,想要与魏小理竞争,就要看创新。对于孵化了三年的小米车来说,并不占主导地位

也很难。2024年造车第一年,小米要想成为黑马,从众多造车新势力中脱颖而出,技术突破才是关键。

专业派,曾用名锦鲤金融,为您提供专业极端中立的商业观察,微信官方账号:zhuanyepai。本文为原创文章,拒绝以任何形式转载作者的相关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专业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04216649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