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指出,在中外芯片之争之后,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是电池之争。
目前,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当然,其他汽车公司也在电池行业拼命砸钱,互相追赶。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动力电池行业出现降温迹象
目前,电力电池行业似乎出现了降温迹象,“国补”完全下降,新的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在过去的两年里,行业内畸形的供需关系逐渐恢复平衡,产业链上主要商品的价格也在回调。
近日,不少电池厂曝光订单不足、生产线停工、招聘缩减等现象。
虽然原材料价格自今年以来开始下跌,但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在新能源的总体趋势下,电池上游的关键资源具有战略意义,已成为供应保护的关键。
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排名中占据绝对优势
在2022年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韩国电池制造商占三席,销量和出货量分别占22.9%和26.5%。
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为690吉瓦(GWh),电池组市场规模达到1255亿美元。其中,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分别占全球销售和出货量的71%和93%。
在销售方面,中国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为27.5%,排名第一。韩国LG新能源以12.3%排名第二,三星SDI(6%)和SK On(4.6%)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
在出货量方面,宁德时代也以39.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LG新能源以14.9%排名第二,SK On(6.4%)和三星SDI(5.2%)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六,排名逆转。
数据显示,除三家韩国企业和日本松下外,中国企业在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占有六席。十大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差距进一步扩大。
以出货量为准,前三大企业总市场份额超过66%,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相反,排名第四至第六的市场份额只有5~7%。
我国动力电池行业重点企业
①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中国福建。宁德的核心技术是整个产业链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如材料、电池、电池系统、电池回收和再利用。
CATL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的解决方案。
根据宁德时代公布的2022年财务报告,2022年营业收入约3285.94亿元,同比增长152.07%;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307.29亿元,同比增长92.89%
②比亚迪
BYD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2月,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建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实现了六大洲的战略布局。
BYD的业务布局涵盖电子、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在从能源获取、存储到应用,全面构建零排放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BYD2022年财务报告,2022年年营业收入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其中,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
③中创新航
中国创新航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主要从事电力电池和储能系统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
以动力、储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全场景应用市场,建立了全方位的能源运营体系,提供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根据中创新航发布的2022年财务报告,2022年集团收入203.75亿元,同比增长198.9%;净利润约6.94亿元,同比增长521.8%。
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百花齐放”
去年,中国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其中,方形电池,分别推出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新旺达、瑞浦兰钧等“麒麟电池”“CTB 刀片电池”“OS 高锰铁锂电池”“龙鳞甲电池”“SFC480 超快充电池”和“问顶电池”。
在圆形电池方面,亿纬锂可以发布“π”电池系统;在软包电池方面,富能科技和捷威动力分别开发了“SPS 方案”和“海绵系统”。
第三代宁德时代 CTP(Cell to pack)电池(麒麟电池)的体积利用率达到 能量密度达到72% 255Wh/kg,可实现整车 续航1000公里,支持10分钟快充;
新型OS高锰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为180Wh/kg,支持700公里的整车续航;新旺达 SFC480超快充动力电池最大续航时间可达700km,充电时间可达5分钟,续航时间可达200km、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自建电池厂能否降低成本?
去年,我国新建电池行业相关工厂85家,其中公开投资规模81家,总投资近6000亿元。
根据产业链,28家电池企业、16家阳极材料及原材料企业、17家阴极材料企业的总投资分别约为2780亿元、1127亿元和968亿元。
根据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估计,新能源汽车公司生产电池以降低成本的前提是销售50万辆以上,即在一个地区生产至少50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电池可能具有成本优势。
销量超过50万辆,会降低自身成本,而低于50万辆的汽车公司,不但不能降低成本,反而会增加成本。
目前,投资自制电池的汽车企业很多,但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才能真正实现年销量超过5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其他汽车制造新力量的威来、小鹏和理想汽车的销量仍远远落后于50万辆。后起之秀威马和哪吒的销量也远远落后于50万辆。
因此,一些汽车公司进入电池纯粹是被迫无助的,竞争对手已经进入了动力电池,无论他们是否愿意落后,许多汽车公司纯粹是被迫的“赶鸭子上架”。
结尾: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尽管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当地产业链的培育,但中国电力电池产品的优势仍然相对明显。
与国际厂商相比,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具有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而动力电池产业链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相关研发和生产人才储备相对充足,预计2023年将取得进一步突破。
原创文章,作者:Ai芯天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03196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