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之栋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丨别 致
前进的障碍从何而来?特斯拉,比亚迪,或雷军本人。
周迅,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离职了。
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些小米内部员工透露,周毅与小米等互联网企业整合不好,营销理念和汽车制造理念存在偏差。
小米的官方回应是,周退休是个人和家庭原因。雾中看花,离职风暴的真相很可能不是很清楚,但也有一些线索供参考。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米汽车的营销节奏和内容在周毅任职7个月后确实有些缓慢和柔软;即使不久前如此高强度的信息曝光,也不会给市场和消费者留下好印象。
是谁的锅?谁要背锅?
根据就业简历,周毅曾担任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熟悉汽车销售、公关和品牌建设;在五菱任职期间,周毅多次领导宏光MINIEV成功的跨境营销,风景无限,光环。
正是这样一份光鲜亮丽的简历,让大家对周加盟小米汽车有所期待。但现在的结果显示,双方并没有那么“搭”。
据晚报道,小米汽车的第一辆车是中型滑背车,内部代号Modena (摩德纳)目前正在讨论的内部方案是:一个版本26万~价格区间30万元,另一个版本超过35万元。
假设这个消息是真的,这意味着小米想要超过25万元的中高端定位。与此同时,有传言称雷军想走高端路线,以避免小米手机遇到的“成本效益陷阱”。
从逻辑上讲,周迅最近的一系列“自曝”手段确实不符合小米汽车的“高端”调性,甚至不同于小米营销的一贯做法。
捕风捉影的事情层出不穷,雷军不认可营销负责人的能力,情有可原。
但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营销总监突然离开了,下一个计划将不可避免地被打乱。至于雷军想要建造什么样的小米车,或者如何“打扮”,这一刻也变得更加复杂。
01
学习战术,纠正战略
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似乎进入了一些误解。
特斯拉、威来、理想等汽车制造新力量非常活跃,高举高打,创始人亲自喊叫,充分发挥自己的轻量化优势。然而,如果其他汽车公司只是一步一步地学习,但没有自己的核心战略,“老虎不是反狗”的可能性很大。
首先是营销能力。大家都认为造车新势力的营销能力很强。以蔚来和理想为例,借助NIO Day,凝聚更多用户的向心力和荣誉感;另一个是抓住用户的心,控制消费者的需求,拥有优秀的产品场景。
但归根结底,这仍然与两家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概念有关。
李斌是易车的创始人,李翔是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翔是多年来沉浸在汽车互联网中的“老枪”。请注意,这是一个汽车互联网,而不是一个技术互联网。
凭借多年对C端汽车消费者和中国汽车市场的了解,理想和威来在众多汽车制造新力量中脱颖而出。虽然成功的因素很多,但这段经历绝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是标签形象。在这方面,理想和蔚来依然是“好手”,但这里想说的是比亚迪和特斯拉。
必须承认,特斯拉确实在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比亚迪和特斯拉,就像传统汽车时代的大众汽车和丰田一样,共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车轮,并缓慢前进。
对于小米来说,尴尬的是价格超过20万,与特斯拉正面交锋;价格低于20万,与比亚迪竞争。显然,两者都不那么容易激怒。
比亚迪占据了“正义”,特斯拉充当了“科技先锋”,但小米没有强大的身份与两者抗争。“性价比之王”的标签很好,但雷军似乎不这么认为。
事实上,雷军和小米都有很强的IP形象,这是小米汽车的长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米汽车的想象力。为了避免与比亚迪和特斯拉的积极冲突,雷军似乎更愿意采用自上而下的产品。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魏小理之所以能“突出重围”,除了上述营销能力和标签形象外,运气和时机的把握也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红利和环境的变化对新能源汽车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小米等后来者来说,只有学习“战术”,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充分发挥主观主动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02
押注溢价,为时尚早
总之,目前的市场环境不允许小米汽车卖得太贵。
显然,今天的新能源汽车没有品牌崇拜,丰田、大众之王,没有特殊的光环,但被按在地板上来回摩擦。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第一眼看到的是价格;只有在预算内,才能进一步了解汽车的产品实力。
事实上,不难发现,特斯拉、比亚迪、威莱、理想等都在积累、重塑和建立品牌实力的过程中,但相对而言,有些人更快,有些人更慢。但真的很难说哪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有所谓的品牌溢价。
自今年年初特斯拉掀起价格战以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各种变化,更不用说品牌溢价了,甚至产品溢价也逐渐转变为产品降价。
在3月1日的特斯拉投资者日,特斯拉声称,在许多新概念、新技术和新设计理念的结合下,下一代特斯拉产品的成本和能耗将在现有基础上降低50个%。马斯克说:“没有汽车公司能挑战它。”。
事实上,透露出来的信号已经特别明显了——特斯拉要把价格战打到底,这将是革命性的历史进步。
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许多汽车公司决定放弃利润,紧急争夺市场份额。从小米汽车的角度来看,他们会如何选择?
必须承认,小米汽车的形象在消费者眼中并不丰富,尤其是在汽车产品的感官上。在各种新能源汽车产品堆中,如果小米汽车没有引人注目的产品点,价格不公平,它将不可避免地落入自己挖掘的“高端陷阱”。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造车的核心是什么?
此前,雷军曾将自动驾驶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一个突破,并发誓要在2024年进入该行业的第一个阵营。在小米手机和小米智能家居的支持下,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舱,如万物互联网等功能,肯定不会弱于人。
然后呢?这些作为核心就够了吗?公平地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真的很难谈论技术溢价。
归根结底,这是一场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事实上,竞争仍然是“性价比”一词。至少在2023年,汽车市场的主题是价格低于谁,产品好于谁。
当然,市场是长期的,每个汽车公司都需要迈出一步,看三步。例如,蔚来电站的铺设、理想的“娃娃”战术、比亚迪的混合动力过渡等都为未来的竞争奠定了基础。
但另一方面,长期主义不能成为“无法与他人相比”的借口,也不应该形而上口,但没有具体的行动。
不积小步,千里之外,做高端车也是如此。退一步说,虽然一步一步往上走特别困难,但确实更适合今天的市场环境。
“买高端,谁买小米”是当今手机圈的日常生活;相应地,随着小米汽车的到来,它也将面临这种尴尬的局面。
只是,那又怎样?
如果小米想破局,成为“世界前五”,就需要牢牢把握部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优势,逆势而上。
众所周知,2024年小米汽车量产真的太晚了,错过了机会;现在,只有走好每一步,找到小米汽车制造的核心,才算为时不晚。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03175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