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沈天香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宁德时代将扩张之手伸向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
2023年2月14日,福特宣布将与宁德时代在美国密歇根州共同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厂,总投资35亿美元(约238亿元)。
随后,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德时代已经接受了福特在密歇根州电池厂的合作邀请,并获得了电池专利技术的许可。”
福特汽车表示,它将通过一家全资子公司拥有这家新工厂,而不是与宁德时代合资。然而,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这对继续巩固宁德时代的全球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报道,2月7日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17.9GWh同比增长71.8%。其中,宁德时代再次夺得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冠军,装机量为191.6GWh同比大幅增长92.5%,市占率为37%(超过LG新能源、比亚迪、松下之和)。
十大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松下、SK On、三星SDI、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技、新旺达、富能科技。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企业占有六席,市场份额达到新高,达到60%.4%,同比增长率领先榜单。
数据显示,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为91.4%,集中度再次提高,这也加剧了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竞争。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行业空前繁荣。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产业格局越来越稳定,但在疫情、俄乌战争、原材料涨价、新技术迭代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量。
一方面,马太效应减弱。除宁德时代外,其他企业的份额也在逐渐增加。其中,LG新能源发展势头迅速,特别是在国际市场扩张方面;BYD产品爆炸性增长,地位迅速上升;松下,SK On、三星SDI、中创新航等二线电池厂商也羽翼丰满,增资扩产,产业联姻,与一线企业抢占市场。
另一方面,技术暗战升级。目前,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发展相对成熟,难以取得重大突破。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甚至燃料电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集体爆发。为了改变现有的竞争模式,第二梯队可能只有一条技术创新的道路。
纵观2022年,上市和扩张已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关键词。在资本的帮助下,动力电池企业迎风奔跑,产业链的规模优势越来越稳定。面对2023年更激烈的竞争,他们将面临哪些挑战和突破?
01.
虎口夺食二线梯队
从整个动力电池行业来看,总市值突破万亿的宁德时代仍然是最大的赢家。
在全球市场上,宁德时代连续六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在中国市场,宁德时代的装机容量继续占据中国的一半。2022年,其动力电池装载量为142.02GWh,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8.2%。
虽然宁德时代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宁德时代的装机量份额在今年1月下降到44.41%。比亚迪依靠自己的销售优势,随后市场份额上升到34.12%,与宁德时代的距离缩短到10个百分点。中创新航装机市场份额上升至4.93%。
在变化下,有很多机会。总体而言,中国十大电力电池行业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相对稳定。然而,随着资本的涌入和产业的扩张,行业博弈再次加剧,形成了围攻宁德时代的局面。
宁德时代之所以占主导地位,是因为选择它作为电池供应商的汽车公司最多。
据帮宁工作室统计,无论是吉利、长安、上汽、广汽等传统汽车企业,还是蔚来、小鹏、理想等汽车制造新势力,还是特斯拉、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华晨宝马、上汽通用等外资合资汽车企业均为宁德时代装车企业。
其中,特斯拉连续两年成为宁德时代最大的客户,2022年Model 国内装机量的市场份额达到85%,与去年相比,增长了5左右%,Model Y国内装机量的市场份额也达到了800%。今年年初,特斯拉开始全球降维降价,刺激销量增长,也将带动动力电池配套需求增加。
由于其多款爆款车型的高销量,比亚迪的快速增长。
2022年,比亚迪全年销售186.同比增长1528万辆.46%赢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在销量的带动下,比亚迪2022年安装了69台机电.同比增长近10GWh.7倍。2021年国内市场份额也从16倍开始.83%提升至23.45%。比亚迪在全球市场超越松下,与LG新能源一起获得亚军。
2023年,比亚迪的销售目标为400万辆,如果能够顺利实现,那么比亚迪可能会与宁德时代平分秋色。
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技、新旺达、蜂巢能源等第二梯队都在加速追赶,虎口夺食宁德时代。
例如,受益于广汽、长安、小鹏、蔚来等车型的热销,2022年中创新航装机量稳居全国前三位,国内装机量为19.24GWh同比增长超过70%。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巩固,创新航空在2023年的全球装机份额预计将进一步增加。由中国创新航空公司独家提供的小鹏海外车型系列P7欧洲版即将出海;独家Smart精灵将在海外销售;配备中国创新航空电池的沃尔沃新车型预计今年将实现出口交付。此外,中国创新航空公司还成功获得了欧洲、美国等海外地区汽车公司的订单。
随着东风、吉利等汽车企业销量的增长,新旺达成为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同比增速最高的企业,达到534%。今年1月,新旺达装机量超过蜂巢能源、LG新能源等企业,在国内动力电池排名中排名第六。
除了开拓客户,还有增资扩产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截至12月5日),电力电池企业仅在锂电池制造领域,新公布的投资扩产项目多达94个,其中公布的投资总额超过8747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超过115亿元。
2023年新年伊始,许多动力电池企业迫不及待地要开工新项目,加入扩产浪潮。
1月4日,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奠基仪式在徐州举行;1月18日,益威锂能源与简阳市人民政府就2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签订投资合作协议;1月19日,赣丰锂业计划在东莞投资建设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和储能总部项目,总投资50亿元。
随着许多动力电池公司的崛起,宁德时代的主导地位正面临挑战,特别是在磷酸铁锂领域,比亚迪有更大的优势。
然而,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宁德时代近年来仍将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二线电力电池企业的竞争将再次加剧,许多三线电力电池企业缺乏高质量的客户和规模优势,相对困难。
02.
半固态电池首露锋芒
目前,通过技术创新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动力电池制造商的共识。
一方面,汽车公司和消费者对动力电池的要求都在增加。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不足、充电时间长等痛点,相关企业,特别是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大胆创新,继续推动电池技术的进步。
另一方面,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大厂商的研发创新并不局限于电池系统结构和电池的改造升级。近年来,刀片电池、麒麟电池、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更具颠覆性的固态电池等一些更具性价比、创造力、前瞻性的技术不断出现,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2月7日,宁德时代在投资互动平台上再次向外界披露了两大杀手级新电池麒麟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最新进展。
宁德时代秘书表示,麒麟电池预计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大规模生产。第一款车型是极氪009,极氪09预计将于2023年第二季度交付。问界M9也将配备麒麟电池。“公司致力于推动2023年钠离子电池产业化。”
就像一场技术暗战。同样,2月7日,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池在其官方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宣布,纯电动SUV赛力斯SERES配备赣锋锂电池三元固液混合锂离子电池 计划于2023年上市。
“SERESS在赛力斯旗下 5.纯电动版将配备90kWh半固态电池和80kWh磷酸铁锂电池,并于今年3月交付。”赛力斯董事长张正平曾在布鲁塞尔车展上表示,赛力斯已与20多家合作伙伴签订合同,新车型SERES 5首发订单超过2万辆。
巧合的是,2月6日,蔚来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丽红在蔚来媒体交流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将推出150度半固态电池。此外,长安深蓝和蓝图还宣布,其车型将于去年12月配备半固态电池。
再往前看,2022年12月15日,蓝图汽车在发布追光时宣布,追光采用自主研发的云母电池系统,82kWh电池组采用量产装载的半固态电池。1月13日,蓝图追光首批量产车型下线,公司透露,第一个月追光订单已超过1万辆。
2023年,围绕动力电池的技术战越来越激烈,半固态电池开始出现。业内人士认为,从电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半固态电池将在2030年之前占据主导地位。
当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沉迷于钠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时,赣丰锂业、卫兰新能源、清陶能源、国轩高科技等企业提前开启了半固态电池时代,许多公司预计其产品将于2023年批量交付。
中国创新航空、富能科技等企业也布局了固态电池轨道,固态电池大规模生产已提上企业发展议程,宝马、丰田也宣布推出固态锂电池。2月7日,日产宣布将于2025年生产第一批低成本固态电池,并计划于2028年生产一款由固态电池提供动力的新型电动汽车。
“2023年可能是半固态电池的第一年。”光大证券指出,半固态电池已成为二三线电力电池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筹码,同时抢占下一代锂电池技术的制高点。
▲国轩高科半固态电池
目前,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电池基本上都是液体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驱动下,液体电池不断迭代,产品越来越成熟。然而,耐久性焦虑和安全性焦虑一直困扰着汽车公司、电池制造商和消费者,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的最大障碍。
随着半固态电池的出现,人们似乎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理论上,半固态电池只是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中间状态,固态电池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些专业人士预测,全固态电池可能需要10年才能完全商业化,甚至更远。在此背景下,半固态电池可以与现有液态电池的工艺设备和材料兼容,成本相对较低,成为当前电池制造商追求的方向。
然而,半固态电池并不完美,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略逊于全固态电池。
未来,随着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推进,电池产业将迎来真正的洗牌时刻。在此期间,谁率先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谁就有资格稳坐第一梯队。无论是退出还是晋升。剩下的是国王,这是未来电力电池的市场竞争逻辑。
好消息是,每个汽车强国背后都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供应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培育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或汽车企业。
原创文章,作者:帮宁工作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16224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