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Introduction威马在挣扎。作者丨李思佳责编丨曹佳东编辑丨朱锦斌在赴港IPO失利、CEO沈晖12亿天价年薪和全员降薪风波后,威马汽车再陷舆论旋涡。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威马计划通过借壳Apollo出行在港股上市,以解决当下遇到的资金问题。对此,威马回应,“对于市场传闻不予置评,请关注公司官
导语
Introduction
威马在挣扎。
作者李思佳
曹佳东
编辑朱锦斌
在赴港IPO失利、CEO在沈晖12亿天价年薪和全员降薪风暴之后,威马汽车再次陷入舆论漩涡。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威马计划借壳Apollo在香港股市上市,以解决当前的资本问题。对此,威马回应说:对于市场谣言,请关注公司的官方信息。
12月5日,港股上市公司Apollo旅游还披露了《潜在收购内幕消息》的公告。根据公告,Apollo目前,该旅行计划收购一家从事智能电动汽车的公司。目标公司的业务涵盖了一系列配备先进技术的智能电动汽车。潜在收购仍在谈判中,潜在收购尚未达成最终协议。
当然,两个曝光的消息反映了不同的含义。
前者通过借壳表示威马计划Apollo后者暗示威马被列入旅游市场Apollo潜在旅行收购的意图。但无论如何,这表明威马试图创造去香港的方法IPO即使有可能失去公司的独立运营权,也会毫不犹豫。
上市七伤拳
天眼查显示,Apollo出行即Apollo原名力世纪有限公司智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中国香港。
2022年8月26日,作为上市公司中文名称发生变化Apollo智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同年9月29日起,上市公司简称变更Apollo出行。
此前,力世纪在2020年3月收购了欧洲高性能顶级超跑开发商Apollo Automobil 2021年完成对德国汽车工程服务外包提供商的86.06%股份Ideenion Automobil AG收购。这使得Apollo目前主营业务包括出行业务、车载平台授权和工程服务外包。
12月6日,Apollo旅游收购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股价变动,其港股开盘仍一度大幅上涨17%以上。虽然未披露潜在收购特定公司的名称,但市场谣言中提到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是威马。
因为根据Apollo2021年,威马曾在2021年第四季度通过换股等操作控制力世纪28.51%的股权,成为Apollo最大的旅行股东。与此同时,威马创始人、董事长沈辉也在Apollo担任董事会联席主席和非执行董事。
而这一次,威马试图借壳Apollo旅游上市,似乎是饮鸩止渴。
因为在威马看来,这是一笔借壳上市的生意。届时,威马将资产注入Apollo旅行,在获得后者一定程度的控制后,利用其上市公司的地位,使其资产上市。与威马一起参加会议IPO借壳的审核标准相对较低,上市速度更快。
但在Apollo从出行公告的角度来看,是从买方的角度进行的。Apollo公司可以收购和利用目标公司在中国的成熟业务,包括制造、设施、分销网络和技术人员。
既然有失去独立经营权的风险,为什么威马选择采取这一步?在这里,我们需要看看威马想借壳加香港上市谣言的两个背景。
一是威马今年早将IPO招股说明书提交给香港证券交易所,但没有回应。
根据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如果招股说明书在6个月内失败。根据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官方网站,威马的上市申请已于12月1日正式过期,现在已经失败,这意味着威马独自前往香港IPO该计划已破产。相比之下,后来居上的零跑在香港成功上市。
第二,前段时间威马内部传闻全员降薪。
后来,威马CEO沈辉还在一封内部电子邮件中表示,为了应对财务压力,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减薪一半,简化公司整体运营成本,并通过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
具体措施如下:从今年10月开始,M4级以上管理人员主动降薪,基本工资50%;其他员工支付70%的基本工资;公司从下月8日调整为下月25日;今年不再发放额外奖金(第13薪)、留任奖金(第14薪)和年终奖,购车补贴暂停。
在双方的负面攻击下,威马仍然没有放弃上市筹集资金来应对自己寒冷的冬季发展,这导致了他想借壳上市的谣言,并发挥了加速上市的七伤拳。
威马不得不着急
威马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缺钱。
根据招股说明书数据,威马过去三年净亏损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三年总亏损136亿元。根据公开信息,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威马账面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仅为36.78亿元,财务压力是二线新力量中最大的。
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高管主动降薪50%、全员降薪30%的闹剧。只有上市筹集资金,威马目前缺钱的现状才能迅速有效地解决。
但对威马来说,上市之路又显得如此艰难险阻。
2020年9月30日,威马首次启动科技创新板上市咨询备案,咨询机构为中信建投。第二年1月,威马将完成上市咨询。
后来有报道称,威马被质疑科技含量不足,R&D投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不高。此外,持续巨额亏损和上市材料审核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其科技创新板。
针对这份报告,威马回应说:在科技创新板政策收紧的情况下IPO排队,上市时间不确定,科技创新板上市请以上交所公示为准。但从那以后,威马的科技创新板之路就没有了下面。
直到今年4月初,威马才主动放弃科技创新板IPO2022年6月1日,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
但现在,六个月很快过去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最终没有回应威马的期望。各种迹象表明,威马迫切希望上市寻求新的发展,因此很可能通过后门上市。
若将时间线移到2016年,绝对无法想象当时天胡开局的威马能达到现状。
当时,由于进入较早,沈辉在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公司、软件等汽车制造企业所需的所有经验和资源,使威玛的起点远高于魏小理,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的持续投资保持自己的收支平衡,让威玛免受新力量汽车资本链断裂的共同问题。
威马拥有百度,成为资本、腾讯、红杉中国等机构投资,自成立以来,吸引了许多投资领袖,获得了许多大型融资,引起了关注。截至去年10月5日,威马已完成了总金额350亿元的11轮融资。
2019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1.69万辆,当时汽车制造新势力排名第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年后的今天,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增长,提前两个月超过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水平。然而,通过查看前11个月的新力量销售列表,威马已经从前10名中消失,并没有参与每月第一天主流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的集中发布。
除销量消失外,威马的渠道铺设也在减少。
威马透露,去年全国211个城市共有621家合作伙伴店。这些商店中有397家是品牌体验馆,只提供展示但销售车辆。现在,威马的商店已经缩水到150家。考虑到目前无法稳定生产车辆,这个数字可能会继续减少。
在各种压力下,威马不得不决定借壳上市。但这也可能是威马生存的最后一次颤抖。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091423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