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为什么要进入红海的新赛道?
如果时间回到2006年,谁能想象深圳车公庙一个20平方米的小仓库会诞生400多亿的财富?「最强80后」?
17年后,无人机帝国在方寸之间建成,大疆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人机品牌,多年来占据全球无人机出货量70台%以上,肩负着中国智能制造的崛起旗帜。
但显然,大疆的野心不仅仅是无人机。谣言和案例证明,大疆也在向更多领域延伸,跨境布局,走向整个产业链。
近日,大疆发布了全新的户外电池产品——DJI Power,高调进入储能领域。
01 大疆为什么要进入红海的新赛道?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阶段,储能作为关键环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有一段时间,新老玩家蜂拥而至,储能血雨腥风。
一般来说,进入储能领域、规避经济下行风险、抢占新轨道的无奈行为或商业决策。
但对于像大疆这样的科技巨头来说,仅仅停留在这里是武断的。
看似进军储能「跨界」事实上,大疆基于无人机等基础业务,也是其智能终端生态布局的又一步。
「生态」是大疆迭代反击的法宝
从零开始创造「消费无人机」大疆知道帝国企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大疆以无人机用户为中心,积极拓展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使得大疆不断丰富生态内容,加强与用户在各个环节的粘性,从而刺激更多的商业需求。
这一「以点带面」生态建设模式使大疆在短短十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增长,成为估值超过1000亿元的巨型独角兽。
DJI Power也遵循这一理念——结合用户的真实场景需求,寻找新的增长点,打造更丰富的生态系统。
最新推出的DJI POWER 1000与DJI POWER 500具有充电快、安全耐用、储能高效的优点,延续了大疆一贯的高性价比特点,分别售价3499元和2099元。
此外,它还支持它包括Mavic33、Air3、Inspire 3 TB51、M30 TB30等无人机的快速供电只需要3个无人机电池和DJI Powe可以实现一整天的畅飞。
由此可见,大疆储能布局更注重为无人机客户提供配套解决方案,改善无人机生态。
技术和品牌迅速抢滩
无人机对电池技术的要求极其苛刻。实际上,大疆在此之前已经悄悄地在电池上布局了很多年。
从Mavic系列无人机的角度来看,在几代迭代中,电池寿命从34分钟提高到50分钟以上,电池能量密度大大提高。
目前,由于大疆始终以电池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在电池电池、电源管理等环节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并配备了强大的研发投资。
可以说,大疆在电池方面的经验为其快速切入储能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户外电源的细分轨道上,DJI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是一些专业的储能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在技术上占主导地位,但在光环效应下,DJI可能会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上与他们竞争。
因此,大疆选择储能,既符合外部政策和产业机遇,又基于自身独特的技术和品牌优势。
这是其「杀入红海」信心所在。
02 跨境DNA无人机巨头
大疆的「跨界逻辑」
纵观大疆的发展历程,跨境延伸一直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还记得2012年大疆推出的「大疆精灵Phantom」?该产品不仅是全球航拍一体机,还开创了无人机消费市场,将专业领域带入大众娱乐视野。
然后大疆高歌猛进,一路飙升。
大疆在完成消费无人机市场布局后,意识到单一业务难以支撑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寻求业务和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也有助于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创始人王涛也在2016年表示:“无人机市场即将饱和,大疆的收入将达到200亿元。”(虽然大疆已经不止这些了)。
于是大疆开始尝试新的业务拓展。
2016年,大疆首次推出手持式云台Osmo。通过三轴云台稳定技术,更多的摄影师可以轻松获得超稳定的图像作品,现在已经迭代到第六代。
2019年,大疆推出了第一款教育机器人产品—机甲大师Robomaster S1汇集了大疆多年来在视觉识别、传感运动、智能交互等领域的技术沉淀和积累,体现了强大的完成度和前景。
与许多只能简单组装的初级教育机器人相比,大疆的科技精髓融入了机甲大师的基因。大疆希望通过在教育领域植入创新乐趣,促进儿童对机器人兴趣的培养。
大疆于2021年推出「大疆车载」,宣布正式进入智能驾驶领域,掌握了自动驾驶所需的视觉定位和避障关键技术。在此之前,大疆创新一直在智能驾驶布局,不仅拥有700多人的庞大团队,还孵化了激光雷达子公司Livox。
今年9月,配备大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第一款大规模生产车型——五菱宝骏云灵犀版正式上市,不仅实现了车道维护、自适应巡航等功能,而且价格接近10万元大关。这种配置充满了影响。
并非「临时起意」,大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细致深入,可谓「据地制宜」。
此外,大疆还增加了工业和农业无人机的布局,并频繁出现在电动自行车、VR头显等前沿技术领域。
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新业务中,不难发现大疆「致知于技术」的共性。
换句话说,大疆的许多人似乎看起来都很多「跨界」其实所有的尝试都是在公司现有技术和行业的积累上进一步挖掘和拓展,通过创新开拓新的细分市场。
业务逻辑是:从用户需求出发 → 利用技术和解决方案来克服痛点 → 满足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从而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这种看似简单的逻辑,是将大疆从最初的航模爱好者带到无人机和影像设备双料霸主的关键。
因此,外界对大疆进入储能的担忧其实是多余的。
身为跨界「常胜将军」,大疆显然比任何人都清楚如何找到一个新的战场来拓展疆域。
背后的巨大优势
今天的大疆拥有丰富的用户资源,并拥有它「黏合剂」连接用户的强大品牌实力。
例如,在错综复杂的无人机市场,大疆在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占据了约90%的份额。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初级用户,甚至高级玩家,第一台甚至唯一的无人机,都来自大疆。
可想而知,对于这些用户来说,大疆已经成为潮流的代名词,成为行走者「活招牌」。
这不仅可以依靠品牌吸引力从庞大的目标群体中吸收早期客户,更快地开放主流市场,更有利于大规模的互动积累,帮助深入了解产品迭代的方向。
在Robomaster上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这款面向科技竞赛和教育的机器人产品的品牌效应为其带来了第一批种子用户,其产品性能进一步打开了市场认可度。经过成熟的商业运营,Robomaster已经成为STEAM教育轨道的头号IP,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03 大疆的崛起反映了中国智能制造的升级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崛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在芯片和其他高科技行业,中国遭受了制裁。
大疆作为新科技企业的成长轨迹,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黎明。
以前很多人都会「中国制造」总结为山寨和低端OEM。然而,通过自主创新,大疆已经成长为无人机行业的领导者,在教育机器人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证实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正在瞄准核心环节,中国的智能制造业正在从追赶型向领先型转变。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大疆」科技创新小巨人也逐渐冒头。
可以预见,中国智能制造将在提高质量和效率方面与世界共存。
当时,更多像大疆这样的民族企业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引领科技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机器人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1422139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