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陈选滨
过去1-9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43.2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27.8万辆,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的增量比为1:2.6距离工信部之前提出的“2025年实现车桩比2025年:1.2030年实现车桩比1:1”目标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成熟和普及,充电服务市场的风口将继续扩大,具有很好的商业前景。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9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764.2万台,同比增长70.3%。作为当前时代“新基建”,近年来,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充电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显著加快。
在这样的趋势下,只要搭上这辆车“快车”企业总能在风口迎来自己的狂欢。能链智电就是其中之一。根据能链智电公布的2023年Q3财务报告,其单季度收入超过1.7亿元(2340万美元),同比增长536%。
显然,能源链智能电力已经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然而,很难说这样几乎翻了一番的表现是市场风口的支撑,还是能源链智能电力的斗争。通过增长,仔细看看其背后的业务数据和业务状况,该行业的新秀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并隐藏在其商业模式中的风险。
01 警惕“风口上的猪”
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可以飞起来。诚然,在许多蓬勃发展的行业,特别是在政策支持的关键领域,许多企业可以起飞,从而掩盖了许多自身的问题,甚至让外部世界将行业本身的增长趋势转化为企业。
目前,充电服务业正处于上升期,能源链智能电站已进入市场风口。虽然有增长,但业务数据反馈的商业风险并不低。
一方面,与上一季度相比,能源链智能电气的资产负债率仍在扩大,高达90.58%,远远超过70%的通用警戒线。在过去的第三季度,能源链智能电气亏损6.80亿元,而上一季度的营业亏损4.47亿元。面对持续扩大的亏损,后续行动仍然需要“烧”多少钱还是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能链智电最看重的收入增长更像是拿钱“砸”出来。具体来说,与Q2相比,能链智能电的Q3毛利增加了4682.8万元,而同期营销费用环比增加了1.61亿元。换句话说,如果能链智能电赚1元的利润,就要投入近4元的营销费用。
不难发现,能源链智能电力的财务风险仍然相对较高。目前,能源链智能电力账面仍有3.96亿元现金,短期债务超过5亿元。当资产负债率超过90%时,短期债务金额大于账户资金,这意味着短期融资可能面临更严重的业务问题。
此外,根据11月8日的最新数据,能源链智能电力机构的持股比例出人意料地低,仅为0.30%。换句话说,几乎没有大型机构作为压舱石保护板。相比之下,同期威来汽车机构持股31.45%,比利比利也持股19.14%。
毕竟,在风口上飞翔的猪不是猪的能力。一旦风口发生变化,猪的情况就会非常尴尬。不久前,电话、星充电、云快速充电三大运营商从快速电力应用程序下架,宣布建立高质量稳定的充电互联网,不仅启动了充电桩直接平台与第三方聚合平台之间的战争,也意味着充电服务市场的平台优势面临根本削弱。
显然,充电服务市场的竞争逻辑已经从底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业链上游充电桩直接连接平台拒绝了常用的第三方聚合流量平台,新的秩序和模式正面临重组。出风口正在发生变化,能源链智能电力在充电服务市场上的地位可能不像预期的那么稳定。
02 能链智电的“反向”操作
从时代的趋势来看,由于底层技术的进步,许多行业的服务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如汽车到智能汽车,家电到智能家居——在这种转变过程中,销售产品不再是其商业模式的主要赚钱方式,销售服务是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场景的订阅服务等。
这是一条越走越“轻”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强调丰富订阅服务,为用户提供长期价值。然而,作为当前市场上的新热门玩家,能链智能电器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人一种越走越多的感觉“重”的感觉。
根据2023年Q3财务报告,在能链智能电力收入结构中,EPC、以储能为主的线下能源解决方案收入为1.39亿元,占81%。可持续充电服务业务收入仅为3150.6万元。相比之下,线下能源解决方案已成为能源链智能电力的主要收入来源。
那么,在这种转变中,能链智能电力是否如愿成为新能源资产运营商呢?目前,很难说能链智能电力的线下能源解决方案是一个重资产项目,似乎没有SaaS订阅服务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换句话说,除非能链智能电力不断开拓新市场,否则很难在下个季度继续维持本季度的EPC收入。但是有多少新市场可以挖掘能链智能电力呢?
也许能链智能电想成为新能源行业“卖水人”,但目前更像是“打井人”,也就是说,帮助其他服务提供商构建充电服务场景。然而,这意味着能链智能电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卖水”,“井”打出来也不是自己的,做的还是一次性项目制服务。
从长远来看,时间可能会验证,如果不调整,能链智电的步伐会越来越重。
03 写在最后
大多数情况下,尴尬的行业情况往往来自于自身定位的问题,能链智电的情况大致如此。
一方面,在充电服务领域,能链智电似乎在思考“赢家通吃”,作为第三方聚合流量平台,价格战激怒了生态合作伙伴,面临着群雄脱竿而出、自立门户的局面,加速了平台竞争力的流失。
另一方面,能链智能电力深入新能源资产运营市场,但承包商的业务,其背后的目的似乎是盯着当前的“新基建”风口大赚一笔。
然而,一旦新能源风口过去,当充电服务业进入股票竞争阶段,没有现阶段的持续增量,这种做法就很难继续下去。
那么,能链智能所做的就是不断寻找增量。如今,能链智能电气进入储能市场是一种表现。
然而,储能市场的情况并不一定很好。目前,整个储能市场正面临着下行周期。产能过程、库存积压、价格下跌等问题困扰着业内玩家。与此同时,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大公司和资本都融入其中,到处都挤满了雄心勃勃的制造商。
诚然,能链智电也是其中之一,但面对如此内卷的红海市场,这个时候进入市场最终能收回多少果实?不要撕开另一个损失的洞。
当然,越“红”市场越能讲述精彩的商业故事。如果能源链智能电力只是在新能源产业链上讲述多元化的商业故事,那么进入储能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就这样,能链智电需要注意自己“重”在未来的市场上,疾病能否缓解,以免走不下去。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创文章,作者:智能相对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82313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