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油电价格相同的时代,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边际突然被打破,双方都进入了综合竞争阶段。
事实上,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突飞猛进已经使燃油汽车黯然失色。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燃油车总销量为1816.19万辆,2022年燃油车总销量为1525.29万辆,一年内减少291万辆,而2022年国内新能源狭义乘用车总销量为567.4万辆,同比增长90.0%,渗透率为28%。
到2023年前五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却陷入了增速放缓的阶段。
2022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567.4万辆,同比增长90.0%。2023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为242.1万辆,同比增长41.1%。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销售基础过大;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停止,造成了一波消费热潮,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今年的消费;3月和4月的全国降价补贴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导致了严重的观望情绪。
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增长缓慢的阶段,新能源汽车品牌才有了轰轰烈烈的油电同价,以抢占市场。
从表面上看,油电价格相同,使新能源汽车直接刺伤燃料汽车。最初,燃料汽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现在由于油电价格相同,情况更加困难。实际情况是不同的。除了比亚迪,绝大多数国内新能源品牌还没有盈利,他们从事油电价格相同属于800人,损失1000人。
油电价格相同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刀光剑影中,相当一部分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品牌将成为受害者。一些燃油汽车和新能源品牌将取得成功。
新一轮鲶鱼效应
为什么一些燃油车品牌也会因为油电同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我们看到燃油车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之前,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有力无处使,想赶也不知道怎么赶。主要原因是当时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较高,没有触及自己的价格区间领地,没有足够的自我创新动力。作为市场上的守卫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品体验都是针对燃油汽车的弱点,燃油汽车几乎无法反击。
在这种情况下,燃油车无处可追,无处可退,因此遭受了市场反应缓慢、销售低迷、市场声音完全抑制的无情嘲笑。
换句话说,在新能源车型进入主流市场范围之前,燃油车虽然遭受了转型的痛苦,但仍能维持基本的销量。
当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把价格降到了10万以下。油电同价大战后,燃油车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必须加快转型速度。
有人认为燃料汽车以前很难转型,现在面临着油电价格相同的大杀手,只能更糟。但你还记得特斯拉刚进入中国,市场舆论也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将面临灾难,因为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产品、技术、研发、品牌等方面完全落后,根据常识是完全没有战争力量。
事实证明,我们没有高估特斯拉的实力。到目前为止,Model已经好几年没有被替换了 三、Model Y仍然很好,销售业绩仍然很好;但我们低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在特斯拉鲶鱼效应的作用下,激发了无限的战斗力,在产品体验、研发设计领先,销售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导致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全面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新能源汽车品牌存活下来,大部分都被淘汰了。据统计,2017年中国有400家新能源汽车公司。2022年,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只有50多家汽车公司仍有大规模销售,许多汽车公司每年只有数百辆或数千辆汽车。
如今,比亚迪以同样的价格牺牲了大杀手,中国汽车市场将再次经历鲶鱼效应,燃料汽车品牌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死亡测试,通过这个水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能通过过去的品牌,只能接受淘汰的命运。
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面对汽车市场的重大变化,新能源品牌也面临着生死攸关。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除外)谈油电同价,更多的是赔钱赚钱。
以理想、蔚来、小鹏、零跑四家上市车企为例。2022年,这四家车企亏损约20.3亿元、144.37亿元、91.4亿元、51.09亿元,同比增长532.1%、259.4%、87.9%和79.5%。按净亏损除以总销量的方法粗略计算,理想、蔚来、小鹏、零跑的自行车净亏损分别约为1.5万元、11.8万元、7.6万元和4.6万元。
新能源汽车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展时间太短,从1~10的快速扩张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在生产组织、供应链管理、固定规模、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基础浅,深度培育不足,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没有有效摊销,生产压力巨大。
之前,沃尔沃高管钦培吉说:“新势力会,我们三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也说“我可以等着进来抢市场。”“在合适的时间进来清理你也是一种策略”。表面上看,这些话有些“冒犯”但实际上客观地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品牌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我们在前面说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售规模从2017年的400多个到2022年的50多个,足以表明,虽然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迅速,但一些品牌消失了,新品牌的不确定性太高。相比之下,具有成熟产业链和规模效应的传统品牌更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发展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严重缺点不能说放心,在油电价格的深入变化时期,消费者仍倾向于强大的保证龙头企业,这没有燃料和新能源,这是双方的考验,产品研发,技术服务跟上,售后服务业更有保障,谁能做到这一点,通过油电价格的生死。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主要是PHEV和纯电力,燃料汽车公司,特别是合资品牌背后的大型工厂,储备了多条技术路线。燃料电池和氢能等未来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市场竞争仍存在一定的变量。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说,“巨大的汽车所有权要求中国汽车市场必须共存多种能源方式,特别是油电的有机结合,任何单一能源都难以满足需求。”
在市场容量大的中国市场,新能源不能覆盖天空,燃料汽车不会完全下降,核心点是谁能满足消费者汽车需求和技术迭代进步,自身发展平衡,谁不会被市场淘汰,保持在牌桌上的位置。
百姓评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现在面临着汽车行业百年发展变化的时代。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颠覆性的故事,但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之间的新旧交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长期变化,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长跑比赛。没有人能说清楚谁能成为赢家,谁会被淘汰。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谁不适应市场变化,谁就会退出。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26219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