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ID

作者张之栋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丨别致

在231亿元的大手笔背后,大众安徽想打得更好“好”的未来。

与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相比,大众安徽的期望和要做的事情明显不同。特别是在75%控股和100%管理和运营权的光环祝福下,这样的大众安徽足以称之为“中国狼堡”。

一般来说,大众安徽的出现仍然是时代的产物;但整个过程的发生也与大众新能源战略进展缓慢密切相关。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大众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并不是特别出色。大众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产品定义方面的表现力有些不尽如人意。

总不能“横行”多年来,国内市场的公众突然不满意,对吧?

ID

根据近年来的数据,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的整体零售销售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作为大众新能源战略的前瞻性先锋,ID.系列车型也表现出后劲不足的一面——

2022年,ID.系列车型年总交付量为14.31万辆,虽然比2021年同比增长了一倍,但与特斯拉43.9万辆、比亚迪91.1万辆(纯电)相比,相差甚远。

即使与蔚来12.25万、小鹏12.07万、理想13.32万的交付量相比,大众ID也只有一点胜算。

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对公众来说,“非大胜,即失败”。

ID

多年来,大众深耕中国汽车市场,南北大众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如此“占优”在这种情况下,大众ID.系列车型才堪堪堪“打得过”有些人说不出所谓的造车新势力。

有些人可能认为销售并不是解释某个品牌的唯一积极解决方案,但不可反驳的是,销售往往是最有力的力量证明手段。

就像此时的大众新能源一样,它迫切需要足够明亮的销售业绩来支撑和改变过去的下滑。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去迪斯化”来势汹汹,被寄予许多希望的大众安徽,能力挽狂澜吗?又该如何力挽狂澜?

01

安徽大众责任重大

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和平,甚至有被淘汰的风险。特别是2023年初以后,特斯拉和比亚迪率先掀起了价格战的序幕,战争越来越激烈,然后蔓延到传统燃油汽车市场。

突如其来的风格变化让很多整车厂措手不及。受挫于新能源战略,深陷其中的大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事实上,随着迪斯去年的突然离职,市场对大众新能源的发展发表了评论。在中国汽车市场,特斯拉、比亚迪、威小理、各种新力量、新实力品牌不遗余力“向卷而生”,也是为公众的新能源发展设下重关卡。

ID.系列车型能否承担中国市场大众新能源的战略发展?换句话说,面对中国汽车市场份额的萎缩,大众汽车将如何应对?

显然,大众安徽会成为另一个炉灶的重要棋子。对此,大众安徽首席执行官葛万迪也公开表示:“无论是全球车型还是中国推出的车型,我都可以肯定的是,大众安徽将拥有非常大、更大的发言权。”

ID

综上所述,大众安徽将承担未来大众发展的三个职责:

一是真正立足中国市场,与南北大众合资企业协调发展;二是大力推进中国本土化研发,充分利用国内完善性价比高的供应链,充分发挥国内软件功能定义的优势;三是反销全球,甚至技术反馈全球。

也许也是为了更稳定地站在中国市场,不久前“投资安徽行”在系列活动中,大众安徽再次投入231亿元。

对此,大众安徽首席财务官哈约根表示,大众安徽将继续投资安徽合肥,计划总投资231亿元,生产基地(一期)和R&D中心固定资产总投资141亿元,车型上市前R&D总投资约90.5亿元。

ID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大众安徽“大手大脚”,会收到丰厚的回报吗?

答案是未知的,但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确实是一个完美的转型试验场,如果能在这里“熬出头”,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中国市场,还可以对国际市场进行功能反馈、技术反馈、车型反馈……

然而,除了所谓的长期效益外,眼前的焦头烂额问题也亟待解决。

02

合资品牌,无路可走?

不久前,据报道,上汽大众位于安亭的三家汽车厂正在调整生产线。第一家工厂于去年7月完成生产,已永久关闭,部分生产线已迁至江苏仪征。

安亭汽车厂是上汽大众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也是上汽大众历史最悠久的工厂。建于1984年,关闭前产能16万辆,主要负责大众Polo的生产、像斯柯达晶锐这样的小车。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来谈谈“汽车厂将永久关闭”无论是战略调整还是被《纽约时报》抛弃,简而言之,《纽约时报》前进的历史车轮已经被推翻了。由此披露的信息是:合资汽车公司的好日子越来越远。

ID

因此,合资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真的没有出路吗?

毫无疑问,新能源趋势势势不可阻挡,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许多变量。尤其是比亚迪的突然崛起,不仅让合资品牌措手不及,甚至几个自主品牌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痛苦“殃及池鱼”。

一方面是比亚迪的混合动力攻势,另一方面是以特斯拉为首的智能纯电动趋势。夹在中间的合资品牌并不容易。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是合资品牌引以为豪的汽车制造背景和品牌高度,在中国特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也变得不值一提。

为什么?总之,其实是消费者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ID

在中国,一辆新能源汽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被赋予了个性化、智能和许多其他功能“第三空间”。

合资汽车品牌受国际总部和不同国家不同市场需求的限制,难以适应这种革命性的市场转型,只能被动“挨打”,声量也逐渐萎靡。

大众可能是传统汽车公司中最积极寻求变革的,也是中国市场第一个开放局面的。尽管ID.系列车型的市场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是“有”总比“没有”强。

你看不见,广汽三菱、广汽菲克、雷诺等,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虽然不能武断地说谁对谁错,但这些教训表明,合资品牌有这样一条路要走——退出中国。

相比之下,大众安徽的存在就显得特别多了。

与特斯拉的“全资”不同的是,大众安徽拥有75%的控股权和100%的管理和运营权。大众安徽以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为基础,也可以说占据了独特的时间和地点。

不幸的是,尽管大众安徽的第一款预量产车型于去年12月下线,但它被称为“满足中国本土化的需要”第一款车型还没有进一步的信息披露。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众的Cupra品牌将推出Tavascan纯电动车型,作为大众安徽的第一款车型,在合肥投产,然后出口到欧洲市场。消息还称,Tavascan除了出口海外外外,还将在中国市场销售。 

ID

事实上,无论外国媒体的消息是真是假,大众安徽的发展道路仍有一定的确定性,毕竟,“钞能力”也是一种自信。

所有合资品牌似乎都在等待大众安徽的后续结果,然后决定未来新能源汽车时代的道路,如何布局和前进。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仅抛给了大众安徽,也抛给了所有的合资汽车品牌:大众安徽能帮助大众突出重围吗?合资品牌有时间犹豫吗?“中国狼堡”模式值得推广吗?

不幸的是,没有人知道正确的答案,合资企业的剩余时间真的很少。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11179227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