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番茄(搬砖版)
余承东与华为又发生了争执。
“一些人、部门或合作伙伴在胡搞华为的名声。华为没有制造汽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汽车。”3月底,在华为财务报告交流会议上,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将矛头指向华为执行董事和终端BG CEO、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CEO——余承东。
4月1日,问界汽车在全国近1100家门店全部上线不到一个月。“HUAWEI问界”相关物料。
关于“余承东是否负气离开华为?”越来越多的讨论。4月6日,甚至有网络传言称余承东将在小米汽车工作。然而,小米官员第一次否认了谣言。
01 内部赛马
“前三年不造车的决议即将到期,我们再发一个有效期为5年的决议,华为的战略没有改变,我们不造车。”徐直军在会上谈过。
众所周知,余承东是“造车派”支持者。这一矛盾的激发源于余承东的激进。
根据华为的财务报告,2022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收入为20.77亿元,仅占华为总收入的0.32%。余承东显然希望取得更多的成就。
作为典型的智能选择模式,问界销量下滑后,也开始加大对华为大腿的抱紧力度,不仅是“AITO问界”替换成“HUAWEI问界”,还贴在店里“HUAWEI AITO”推广标志,销售人员的话也有意无意地将问界联系成华为品牌。
这些系列动作被华为视为一个努力建立的品牌,被随意使用。
毫无疑问,余承东受到了点名的批评。余承东认为,华为的终端渠道资源可以与合作品牌绑定,以解决代理销售商店的问题“无货可卖”空转状态,二是可以提升品牌销量。
起初,余承东也反抗了一发,在华为内部论坛上表达了不满。“这个时代已经改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困难!几年后,每个人都会明白的!留出时间来测试它!”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大会上,他的担忧并非不合理,描述了华为目前的尴尬局面:
“面对一家受到制裁的公司,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公司很难将华为作为主要的智能供应商,所以我们只能找到国内汽车公司的合作伙伴;像李翔这样的新力量汽车公司有自己的追求,不会选择我们;如果传统汽车公司害怕失去灵魂,他们就不会选择我们。”
与其做供应商,不如自己造车。“作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老余来自消费者 BG 一开始,他就想造车。”徐直军曾说过,“老余(余承东)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
(余承东,图源:网络)
虽然华为一直强调不制造汽车,但它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
早在今年2月,原本隐藏在业务之下的华为BU内部动荡就被摆上了台面。
一辆华为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停职的消息传开,这不是简单的人事调整,而是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不同路线游戏的结果。
主导HI模式的王军突然离场,主导智选模式的余承东拿到了“集权”。
HI模式下车型销量不佳,被视为王军退出的直接导火线。
阿维塔于2022年12月开始交付 11 交付量达到2000辆。在各汽车企业交付超过1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无疑惨淡。在智能选择模式下,2022年全年交付76180辆。
在人工智能模式下,华为没有开发费和试生产费,只能依靠车型上市后的销售业绩来盈利。在智能选择模式下,华为至少赚了两笔钱,一个是帮助汽车公司制造和销售汽车,并与经销商分享利润,另一个是汽车BU提供零部件,可以获得分阶段的开发成本和零部件成本。
在同一个部门,两种路线模式下的军团作战隐藏着硝烟。在外界看来,这是华为狼性的体现。通过内部“赛马”华为测试了不同模式之间的可行性,也可以通过比较选择更适合当前发展的商业模式。
无论黑猫白猫,华为都会受到制裁。“能挣钱”好猫。结果很明显,但华为现在为什么强调不造车呢?
02 不造车的“悖论”
“华为越来越不像汽车供应商”,这已成为外界对华为汽车业务的普遍共识。
在汽车行业,供应商一直是汽车公司诞生的摇篮。本田最初是丰田发动机的供应商,日产最初从汽车零部件开始,BYD进入汽车行业的垫脚石是电池。任何供应商,只要有条件,就有可能结束。
2021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红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是不可接受的。陈红说,“这就像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所以它成为了灵魂,上汽成为了身体”。陈虹还说上汽“掌握自己手中的灵魂。”
汽车的身体和灵魂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当今寒冷的自动驾驶冬天,很难说自动驾驶是否是核心部分。但你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一段:谁有最终决定权,谁做最熟练、最有利可图的部分,谁就是灵魂。
显然,每个人都想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更何况华为也是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
去年8月,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在行业峰会上点名华为:“华为是一家价格相对较高的大品牌供应商。如果我们想与华为合作,我们会发现我们基本上没有议价能力。”据媒体报道,华为想要的话语权太大也是终止合作的重要原因,华为在合作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尝试参与和做出决定。
(赛力斯,图源:网络)
通过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不难看出,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触角已经扩展到整个产品、研发和销售过程。除了生产和制造层面,包括早期项目审批、产品定义、中期项目推广、时间规划、后期产品发布和销售。
这也让赛力斯不得不离开自己。3月30日,赛力斯旗下公司正式发布全新新能源品牌蓝电,发布新车蓝电E5。
蓝电E5与问界几款车的定位和价格差距较大,不构成直接竞争。赛力斯拓宽产品线的布局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赛力斯在智能领域仍然选择了华为的Hicar 3.0系统。但蓝电E5配备了比亚迪的弗迪电混系统,并没有采用华为的动力方案。
不要把鸡蛋放在篮子里,意图很明显。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华为并不排除更多品牌进入华为门店销售,但更担心的是,汽车公司不愿意将销售交给华为。
余承东一定想造车,即使不亲自下场,也要尽可能多地参与。
手机业务受到制裁后,汽车成为华为消费者业务中最大的业务。华为投资越多,参与越深,他的项目就越重要。参与度最高的智能选择模式也由他管理的消费者业务(现已更名为终端业务)负责。此外,他还可能意识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得越多,就越没有人敢与华为深入合作。
然而,一旦华为制造汽车,它就相当于站在汽车制造商的对立面。即使华为有很强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力,制造商也会担心华为在软件独立开发成熟后会取代它。
一退一进,都是权衡。
03 华为的“寒冬论”
伯虎财经认为,华为这次明确表示不制造汽车的原因更多的是为了应对下一步“寒冬”。
去年8月,任正非在朋友圈发表内部讲话。他说,华为的生存是2023年甚至2025年的主要计划。边缘业务收缩关闭,向大家传递寒意。
关键信息是,生存基点应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而不仅仅是以销售收入为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里,华为在智能汽车研发上投入了100多亿元,7000多人参与其中。但2022年的收入仅为20.77亿元,汽车业务无疑是华为亏损较大的业务。
造车就像一场烧钱的比赛,已经烧掉了威来、小鹏、理想等数百亿新势力,依然看不到赚钱的希望。
目前,华为的净利润和现金流正在下降,以及美国的持续制裁,华为必须退出汽车制造的泥潭。只有为汽车公司提供解决方案和智能系统,才能减少损失。
去年,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分享中再次提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条完整的前线。为了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应该走模块化的道路,注重几个关键部件的竞争力,其余部分可以与他人联系。”
从华为汽车业务的发展来看,汽车BU成立三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余承东也公开承认,“华为在汽车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每年花费超过10亿美元。目前,它也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它直接投资7000人,间接投资10000多人。”
结合各种因素,寻求利润是汽车BU的首要任务。余承东在去年12月的华为内部会议上表示,汽车BU将在2025年盈利。
这意味着汽车BU将不再只关注技术和模式探索,而是更加关注商业化、实现和利润。要实现这一目标,“不造车”华为需要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将汽车BU产品应用于更多的车型,并在华为商店销售更多的汽车。
华为这招“以儆效尤”,现在看起来更像是给汽车厂商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你觉得大家都会买单吗?
参考来源:
1.钛媒体:“华为造车”余承东暗生巨变“集权”冲盈利|钛媒体焦点
2.虎嗅APP:余承东,太委屈了
3.略大参考:华为不造车,胡说八道
*文章封面的第一张图片和图片,版权属于版权所有人。如果版权所有者认为其作品不应免费浏览或使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平台将立即更正。
原创文章,作者:伯虎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0096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