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
这场由加拿大掀起的讼事,目标十分明白:狙击大陆锂电产业。
彼时,以加拿大魁北克为首的外资掌控着锂电池的焦点技术,并赛马圈地在全球注册专利。

讼事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一旦专利被判给魁北克,中国锂电产业将面临一条死路:要么上交1000万美元使用费;要么每使用一吨材料,上缴2500美元授权费。
足以将刚起步的民族产业,抹杀在襁褓之中。
所幸,魁北克的上诉被驳回,国内厂商逃过一劫。
而由多方介入下,对中国产业的围剿和倾覆也浮出了水面,这场充溢着阴谋狡猾和拉帮结派的博弈,勾画出了锂电池产业跌宕沉浮的20年,更隐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突起真相。
1、日本的“祖传秘方”
锂电池产业,几近复制了半导体的脉络:由美国人发现,日本人发扬光大。
1980年月,在牛津大学任教的美国人古德纳夫,就捣鼓出了“钴酸锂”技术。
但这座900岁的院校还是“太年轻”,生怕技术没有价值,扭头就送给了日本索尼。

同一时期,加拿大Moli作为首个量产锂电池的企业,则因电池爆炸、给消费者毁容等事故挣扎在破产边沿。
一众被日企打的不能自理的北美巨头,却干了件蠢事——眼睁睁看着Moli带着锂电火种,投入了仇敌的怀抱(日本NEC),为日本缩短了十多年的试探期。
到了1997年,古德纳夫完成“磷酸亚铁锂”的商业化时,又被饰演无间道的日本打包窃取,还静静注册了专利,只是出于心虚没有公布。
直到一年后,他才发现实验室被特务渗透,一边注册专利,一边授权给了魁北克、南方化学等“讼事杀手”。
凭仗祖传的“坑蒙拐骗大法”,日本集齐了焦点技术,也具有了将后发者按倒在起点的根本。
日本旭化成、东燃垄断着锂电隔膜技术;日立、炭黑的负极技术全球领先;电解液同样被日本占据了半壁山河。
1992年,韩国就感受到了“老贼灭我之心不死”的寒意,LG化学率先切入锂电产业。

在“富二代+化学学霸”的BUFF加成下,LG疯狂突破,第一批电池量产时德国专家都忍不住狂吹彩虹屁:
至少领先同行10年以上,暂时无人能够超越。
隔邻的中国,王传福下海成立了比亚迪,曾毓群跟从引路人建立ATL;

卖衣服的杉杉,在抛出一个灵魂拷问后,投身锂电负极项目;
北矿电子集体解放思想,更名“当升科技”,开启了钴酸锂的市场化。
锂电产业几近成了东亚三国的牌桌,国内厂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教日本做人。
2、封锁
1999年ATL成立时,焦点技术是来自贝尔实验室的电池专利,主要用在MP3上。
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凡是采办专利的企业都碰到了电池鼓包的问题,直到2001年,曾毓群才从电解液上找到突破口。

随后,ATL化身“价格屠夫”挺进MP3市场,又跻身苹果供给链,打的一众日企找不着北。
另一边含着“小方针”落地的杉杉,也实现了中间相碳微球的量产,并操纵本钱上风打的日本大阪煤气关停生产线。
最野的还属“让我搞一个亿生产线,门都没有”的王传福,他独创的“人工+夹具=机械手”模式,一度将价格干到外资的40%。

这套模式传开后,业内顿时掀起了价格战,各路选手报价血腥、手法狠辣,直接将世界第三的东芝锂电打得平沽生产线。
几近在一夜之间,日企出现了分歧水平的溃败,他们立即成立“复仇者同盟”——给中国企业断供。
那时的国内厂商虽然能打,但仅停留在中低端范畴,高端市场依旧被日韩统治。
日本的想法很简单:没有技术与设备,中国企业就只能留在低端市场互卷。
与此同时,魁北克也在中国申请了一个类似“氧化还原材料合成”的专利,几近覆盖了磷酸铁锂的所有技术。
08年专利通过期,国内厂商瞬间如临大敌,单是巨额授权费就能将中国锂电抹杀在襁褓之中。
一位业内助士直言:只是发现了一个瓶子,就想吃下所有容器专利。
终极,行业集体上诉,该专利在2010年被宣告无效,两年后再遭驳回。

而在另一边,经过数年攻关,杉杉突破负极技术、当升科技突破正极技术、新宙邦突破电解液。
日本再次尝到了“想法饱满,现实骨感”的为难。
然而,日韩并没有给国内厂商喘息的机遇,又掐着脖子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3、蓝海,还是“死海”?
2009年,“十城千辆”项目落地,新能源车的补助滔滔而来。
过去,锂电池主要用在消费电子范畴,而新能源车发展提速,又斥地出一片新的蓝海。

动力电池作为电车的焦点,占整车本钱的40%,补助落地后,锂概念立即成为二级市场爆炒的对象。
短短几天,市场上就蹦出1500多家相关企业,其中不乏沉迷资本运作的“壳公司”。
最典型的“成飞集成”,仅仅是公布进军锂电,市场就赏了12个涨停板,以至于深交所向券商下了死号令:必须采纳“人盯人”策略,监控成飞集成股票账户。

成飞集成股价走势
客观来说,一个产业要实现从0到1,补助无疑是最有效的 。但由于人们迷恋炒概念、赚快钱,致使行业整体突破有限,间接给了日韩可趁之机。
2010年,国内动力电池龙头制品率只有60%,而日韩均值都在90%以上,意味着我们的天花板,连他人的残次品都比不外。
成果就是,上汽因找不到及格供给商,只能和美国A123合作;北汽也和韩国SKI成立了合资公司。
LG化学进入中国后,更是一口气吃下了国内60%的定单,其中就包括长安、一汽等巨头。
而被寄与厚望的国内厂商,此时的状况也不乐观。
ATL开创人陈棠华意外去世,上市步伐被大股东叫停,痛失人生导师的曾毓群,含泪创建了宁德时代。

“赌性顽强”的曾毓群
比亚迪则因组织臃肿,陷入业务紊乱的场面,“BYD”三个字母一度被讥讽为:Bullshit Your Dream(该屎的比亚迪)。
对于日韩而言,定单只是前戏,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对手“从地球上消失”。
4、锂电池两大分支
车规级动力电池,主要有两条路径:磷酸铁锂、三元锂。
前者工艺成熟,平平稳定,本钱较低,能量密度却是短板;后者恰恰相反,能量密度高,原材料本钱高,却轻易自燃。

新能源车自燃
国内厂商起步时,大多选择了较为成熟的磷酸铁锂电池,这也是为何在魁北克专利中竭尽全力的原因。
到了新能源车时期,国内也是从公用事业向私家车发展的线路,但由于公交车的线路、里程相对固定,对续航要求较低,磷酸铁锂的配用也水到渠成。
然而,随着私家车需求放量,续航短板也为日韩的新一轮攻势缔造了条件。
2014年,磷酸铁锂做的最好的企业,能量密度还不到120wh/kg,续航也只有160km,难以被消费者接管。
反观使用三元锂的特斯拉,能量密度高达243wh/kg,续航跨越400km,足足比前者横跨一倍。

更要命的是,三元锂技术把握在美国3M公司手中,其仅将专利授权给了松下、LG化学、三星等日韩厂商,而国内的技术堆集几近为零。
2015年,三星、LG化学工场先后完工,可配套跨越10万辆电动车。
为了进一步挤压国内厂商,日韩更是秉持“宁愿亏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大无畏精神,将价格干到了1元/wh,国内普遍停留在3元/wh。

三星西安工场
在本钱的驱使下,国内能叫得上名的车企,要么已经与日韩签了定单,要么正预备签。
以至于天津力神总裁公开质疑:
日韩在国内搞垄断,先赔个10亿把价格打下来,将国内企业杀死在摇篮里。
倘若无法解决动力电池,新能源的弯道超车也会成为一个“伪命题”,国内厂商急需一个强大的助力。
5、若隐若现的“手”
2015年4月,国内厂商几近到了生死边沿,此时一份被称为“利剑名单”的文件从北京传出。
文件对行业门坎提出了限制,明白规定补助与名单挂钩:只有使用名单内企业的产物,才能拿到补助。

利剑名单
前四批“利剑名单”中,几近看不到日韩厂商的身影,三星的西安工场、LG的南京工场相继歇菜。
另一边,由于迟迟无法实现供货,上汽、吉利、广汽纷纷选择了押注三元锂的“宁德时代”。
2016年末,电池考核指标中首次出现了对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的要求,电池补助从阳光普照变成对三元锂的精准扶贫。
政策与市场的倾斜,为国内厂商缔造了一个产能与技术爬坡的绝佳窗口。
2017年,宁德时代出货量成为全球第一,一个以其为焦点的锂电产业链,也在逐步成型。

宁德时代供给链
做正极的德方纳米、贵州振华;做负极的杉杉、璞泰来;北大先行、科达利,甚至老店主ATL都加入了供给链。
在“看得见的手”的妈妈式斥责护下,行业获得了可贵的追赶期,而当锂电池从生存转向做强时,利剑名单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
2018年末,利剑名单的口径逐渐松动。
韩国SKI立即投资50亿在常州建厂;三星低调启动电池二期项目;特斯拉也在上海建厂,外资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国内补助政策再次调剂,将续航门坎设在了150km以上。此前揣着磷酸铁锂“摸鱼”的企业,被迫向三元锂转型。
连系实际情况,外资无论是从建厂到量产,还是重启到产能饱和,都要到2020年后。
补助调剂的卡位,再次为国内厂商提供了一个时间差。

比亚迪“刀片电池”
2020年后,当韩系厂商与特斯拉投产时,比亚迪已经祭出了“刀片电池”,将磷酸铁锂密度生生拔高一倍,续航里程突破600km;宁德时代更是操纵“CTP技术”,将私家车续航里程砸到了1000km大关。
20年沉浮,中国锂电叩开了新能源车的星辰大海,又在强敌环伺中做大做强,早已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却依旧未能走到故事的终局。
6、车轮上的国运
2021年5月,在登机口连摔三跤的拜登出现在了福特工场。

他带着标志性的Aviator墨镜,试驾了一辆百千米加速4.4秒的F-150,脚下一蹬,轱辘生风,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老汉飙车。
这次福特之行,除了过把瘾之外,振华教员主要为了兜销1740亿美元的电动车扶持方案。
为了让国会乖乖掏钱,他娴熟的祭起了华盛顿的流量密码:China。
记者碰头会上,他痛心疾首的夸大:
曾经的汽车产业,美国事第一,中国事第八;现在美国反而是第八,中国事第一。可是,他们赢不了。
就在众人困惑时,他不慌不忙的补充:由于我们不会让他们赢!
台下,掌声雷动。
大洋两岸一触即发这些年,我们早已明利剑所谓的产业之争,不会是“一个China vs.一个America”,而是“All western”。

访美第一站,向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美军致敬
拜登同道撂狠话17个小时后,LG掌门人金钟现跟从总统现身华盛顿,毫无疑问,这是美国队的一员。
这场电动车焦点部件的新战争,未来会在南美的锂矿和东亚的镍矿上进行、会在顶级实验室的技术配方上进行、会在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进行、也会在掌权者的利剑名单和黑名单上进行…
在一个全球押注新能源车的时代,车轮上的对决,又未尝不是车轮上的国运?
#财经新势力新春季#
原创文章,作者:牛小牛爱做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1/12213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