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怎么样]雷布斯豪言小米自动驾驶2024年进入第一梯队
作者 | 归去来编辑 | 唐飞今年8月,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以“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为主题举办了自己的第三场年度演讲。可对于当下的小米来说,又要如何穿越自己的低谷呢?小米集团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公司营收和调整后的利润分别为702亿元和20.8亿元,较同期分别下滑20%和67%。
作者 | 归去来
编辑 | 唐飞
今年8月,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以穿越人生低谷的感觉为主题,举行了第三次年度演讲。
但是对于现在的小米来说,如何穿越自己的低谷呢?
根据小米集团的最新财务报告,今年第二季度公司收入和调整后的利润分别为702亿元和20.8亿元,比同期下降了20%和67%。
小米集团的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核心产品表现不佳。在全球经济疲软、消费市场紧缩、消费者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从去年第二季度的5920万部下降到今年第二季度的3910万部,同比下降26.2%。同期,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也从591亿元减少到423亿元,同比下降28.5%。
在主营业务遇到瓶颈的同时,造车被外界视为小米的救助计划。最近,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认为,当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成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
图源:Twitter
据外媒统计,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约为8105万辆。如果以此为基础,按照雷军所述小米汽车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的计算,相应的小米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2.33%以上。
那么,结合小米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布局、行业当前的竞争和未来面临的市场环境,小米年出货超过1000万辆是否可行?
努力造车的小米
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集团将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事实上,小米集团在汽车制造领域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并不是一家。据天眼调查,目前有两家与小米汽车相关的公司,一家是去年9月1日成立的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由小米香港公司Xiao mi EV Limited全资控股。另一家是去年11月18日成立的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由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图源:天眼查
此外,自去年3月宣布启动汽车制造业务以来,小米已经通过投资和股份布局了许多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
据国金证券统计,早在2021年9月底,小米就在智能汽车领域投资了62家企业,其中智能驾驶布局17家,智能电动布局13家,智能驾驶舱布局6家,其中22家是2021年的新投资。
在锂电池方面,小米先后投资了蜂巢能源、中创新航、赣锋锂电池、卫兰新能源、珠海冠宇、法恩莱特等龙头企业。在激光雷达领域,小米投资企业包括和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北醒光子等。
在半导体领域,小米于今年9月入股荣派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5%。与此同时,专注于汽车车身设备制造领域的天津福珍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铁流也相继发布文件,称未来将与小米汽车进行深入合作。
图源:企业检查
为配合后续车辆制造和生产,小米于去年11月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小米汽车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定居。小米汽车将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车辆工厂,其中一、二期产能15万辆。其中,一期工厂预计明年6月竣工。
事实上,小米汽车不仅在外部增加了投资,而且在内部也经历了新一轮的人事变动。
今年8月,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琦加入小米汽车,担任营销负责人,直接向雷军汇报。据36氪报道,小米汽车团队对两位核心高管进行了人事调整。其中,小米汽车副总裁李晓爽的产品部由副总裁于立国负责,李晓爽已经驻扎在上海,主要负责供应链。这几乎是小米宣布造车一年多以来为数不多的副总裁职务变动之一。
虽然小米集团没有回应此事,但业内普遍猜测,与李小爽相比,在汽车行业工作多年的于立国,可以给出更稳定的想法,帮助小米顺利进入大规模生产。
此外,根据智能芽数据,小米自成立以来,在汽车领域申请了125项专利,其中约70项与自动驾驶有关,涉及车辆目标测试、路径规划、车辆形式控制和实现L2+级技术。
图源:智慧芽
可持续投资,增加技术研发,弥补人才不足,这也表明小米决心大规模生产汽车。但仅此而已吗?
什么样的小米车吸引了车主?
事实上,小米汽车定的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辆的崇高目标相比,小米汽车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车主愿意买小米车?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其制造成本主要包括三电(即电池、驱动电机和车辆电气控制)、汽车电子、车身、底盘悬架、车内装饰等,其中三电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相关统计显示,在纯电动汽车的成本构成中,电池、驱动电机和车辆电气控制的比例分别为42%、10%和11%,即三电成本占63%。
对于汽车公司来说,三电成本控制能力,包括动力电池,无疑是其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的背景下,这种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公司长期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比亚迪是唯一掌握三电的人,IBGT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核心技术的汽车公司。正是比亚迪的优势使比亚迪的价格在同类车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冠军。
同样,特斯拉的优势在于行业领先的电池管理系统 (BMS),所以特斯拉一直站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中央。相比之下,去年刚刚成立的小米汽车如何赢得市场?
众所周知,小米手机是靠性价比路线取胜的,但这套打法并不能完全复制到电动车上。
根据小米汽车供应链的消息,小米汽车未来使用的电池是宁德麒麟和比亚迪刀片电池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重要原料之一,磷酸铁锂的价格从2020年10月的37050元/吨上涨到2022年10月的15900元/吨。如果这种原材料的价格继续上涨,宁德时代将不可避免地将成本压力转移到下游的小米汽车。
图源:野天鹅网
事实上,除了电池成本的上升外,其他汽车生产所需的铜、铝等原材料也大幅上升,这将不可避免地提高小米汽车制造成本,挑战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
图源:商业社
如果不能降低成本,就很难贴上性价比的标签。没有性价比,短期内很难提高销量。如果销量不上升,供应链端就缺乏议价权,导致成本难以下降。这似乎是一个死循环。
更关键的问题是,电动汽车的更换频率远低于手机,平均服务寿命可达8-10年,安卓手机可能需要1-2年才能更换。
而且,如果小米坚持性价比路线,可能会降低销售利润,必然会引起小米经销商的不满,不利于小米后续业务的推广。
根据最新消息,小米汽车未来的价格可能在18-25万元之间。
但这,这一价格段显然是国内电动汽车领域士兵必须竞争的地方。根据乘客联合会的数据,8-25万元的价格范围车型占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70%以上。可以预测,小米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数据来源:车主指南网
在价格相似的情况下,车主自然会转向选择车型配置和品牌实力。作为一家跨境制造商,小米的车型抛光和交付能力不如特斯拉和魏小理,品牌积累积累也不如比亚迪、吉利、广汽等品牌。唯一能尝试的是整车的智能水平。
在今年8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小米汽车展示了目前阶段的自动驾驶水平。据雷军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第一阶段规划了140辆测试车,目标是在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图源:小米发布会
但即使小米如愿进入第一阵营,也不代表小米就能躺赢。
许多业内人士指出,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例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分会秘书长张洪认为,自动驾驶真正需要以下要素:
首先,自动驾驶软件和相关硬件的成熟,包括汽车和自动驾驶软件、道路信号、交通状况、急救联系和自动驾驶汽车、驾驶员和、驾驶员与自动驾驶软件的磨合等。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第三,市场需求越大,着陆时间越短。但从目前国内阶段来看,这些条件还不成熟。
自动驾驶的认知普及率除外部条件不成熟外,还有待提高。安徽省某品牌汽车4S店员张涛告诉价值星球,顾客来店里买电动车时,最常问的问题是电车的续航能力如何?车身框架硬吗?内部空间够大吗?驾驶体验舒适吗?然而,很少有客户问车辆是否支持无人驾驶。毕竟,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给了他们AI,这确实是一件需要仔细思考的事情。
对小米来说,技术、价格和卖点的选择可能是量产前最重要的问题。
小米很难卖1000万辆车
事实上,为了实现小米汽车年销0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小米还需要考虑未来汽车销售的关键渠道在哪里?
从国内市场的角度来看,如果考虑到当前一、二线城市和强大省会城市的饱和度,下沉市场将成为该行业的增长点。但目前,如果有轨电车想在下沉市场大规模推广,它仍面临许多阻力。
图源:整理公共信息
一方面,根据以往农村新能源汽车的经验,农村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较高,购车预算主要集中在5万元以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五菱宏光的价格在2.88-4.86万元之间MINI EV全年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三的原因。
2021年宏光MINI EV年销量超过39万辆,不仅是同级别汽车的冠军,也是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的冠军。小米18-25万的价格显然对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有一定的门槛。
另一方面,与电动汽车密切相关的充电桩仍处于下沉市场的初级阶段,普及率很低。以安徽省第一个参观价值星球的城市为例,县级市主城区几乎没有新能源充电桩。
在国际市场上,根据海关总署2020年发布的数据,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主要增量市场是欧洲和北美,分别率分别为211%和294%,出口总量较2017年增长30.67%。换句话说,传统的欧美国家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最大的潜在市场。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但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本身在这些市场上具有先发优势,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难以移动其基础。此外,国内新能源汽车主要出口到这些市场,高端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仍相对较弱。
图:中国车联
因此,小米汽车在国内沉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小米汽车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恐怕很难实现年销量超过1000万辆的目标。
*本文以公共资料为基础,仅用于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价值星球Plane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0/2908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