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势所趋,分久必合,分久必合。这是中国历史演变的客观现象,被后人津津乐道。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这似乎是一句至理名言。在各行各业,我们也习惯了从自由竞争到发展壮大再到垄断,再到打破旧秩序,建立新规则,完成周期性循环。
然而,这一规律似乎在充电桩市场上失去了作用。
不久前,通用汽车、宝马、本田、现代起亚、梅赛德斯-奔驰和斯特兰蒂斯宣布在北美投资10亿美元,成立合资充电桩公司,支持CCS(北美联合标准)和特斯拉制定的NACS标准。
今年早些时候,特斯拉还表示,部分充电网络将向竞争对手品牌开放。在欧美国家,充电桩市场正在出现“联合”的趋势。
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蔚来汽车此前宣布将限制新疆的一些充电桩,并将其他品牌的充电时间调整为11:00-18:在高峰期,只允许自己的车辆充电。
这一消息一出,就引起了业界的热烈讨论。
充电桩市场呈现在欧洲、美国和中国市场“分”与“合”两条路线齐头并进,颇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意思。
双方的考虑点不同
这已经不是欧美汽车巨头第一次联合成立合资充电公司了。2017年,宝马、福特、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奥迪和保时捷(现代企业后加入)主要面向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
IEA统计显示,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6年的21.2万辆增加到2022年的260.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2.44%。截至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数量为762万辆。然而,欧洲公共桩数量的增长并不明显,仅从2016年的11.61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47.47万人,高达16人:1.车桩比难以满足用户的日常充电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
2022年,美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0.7万辆,其所有权也从2016年的57万辆增加到2022年的296万辆。IEA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公共充电桩数量为12.8万个,增长率远低于新能源汽车,车桩比例高达23:1.充电桩缺口较大。
根据国家能源局官网信息,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0万台,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180万台,其余为私人充电桩。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31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拥有1045万辆,减去了340万用户已经拥有私人充电桩和970万新能源汽车,这意味着180万充电桩对应970万新能源汽车,车桩比5.3:1。
也就是说,中国的共享充电设施比欧美国家更方便。然而,这些充电桩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北京、山东、安徽、河南、福建排名前十的省市占全国12.3%,充电桩占71.4%。其他省市的充电桩建设明显滞后。新疆只有7062根公用桩,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只有0.4根桩。
因此,威来对其他品牌限制自己的充电桩是特殊的。新疆、西藏等西部边疆既没有补贴,也没有充电折扣,由于季节原因,使用频率较低。更不用说利润了,即使是基本的运营也比东部地区承担更多的成本。
特别是对于销售规模不是特别大的新能源品牌威来来来说,它还没有摆脱损失的命运。盈利的比亚迪公共充电桩数量不多,快速充电主要依靠第三方设施。从这一点来看,“为他人做婚纱”为了更好地为自己的用户服务,威来限制其他品牌在旅游旺季使用自己的充电设施是可以理解的,但从企业形象的角度来看,它确实受到威来以外消费者的批评。
但无论如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旺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建造的充电桩“排它”行为,因为自己的用户服务排名第一。
最终都是为了销售
无论是欧美汽车巨头的结合,还是威来暂时限制自己的充电桩,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销售增长。
从前面可以看出,由于充电桩数量与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巨大差异,欧洲和美国目前的充电桩需求差距较大。
根据分析师的预测,美国将在2023年销售100万辆新电动汽车,不仅如此,分析师还认为,新产品将继续涌入市场。据预测,美国将于2023年推出33款电动汽车,2024年将推出50多款全新或改装的电动汽车。
当我们看到未来几年各汽车公司发布的电动汽车规划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数量野心并不小。例如,通用汽车宣布将于2025年在北美实现电动汽车业务利润。2025年,北美电动汽车年产能计划超过100万辆,年收入将达到500亿美元;福特计划投资约500亿美元,到2026年底将其电动汽车年产量提高到200万辆;现代汽车的目标是到2030年每年销售200万辆电动汽车,同年电动汽车利润率超过10%;此外,大众集团宣布到2030年,该集团品牌的纯电动汽车将扩展到30多款,其在欧洲的电动汽车份额将增加到70%,在中国和美国的销售份额将达到50%;丰田的目标是到2030年推出30款纯电动车型,目标销量为350万辆。
换句话说,美国市场的汽车桩在未来将比它更令人惊叹。此外,美国没有足够的执行能力来促进公共桩的发展,因此公共充电桩资源更加稀缺。
这时,各家车企自然开始报团取暖,也只有这样,各家才能维持未来的局面。
他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电动产品能否销售,还要关心销售后的使用,两者相互影响。
威来汽车的限制行为似乎引起了争议,被认为是格局太小,巴拉巴拉吐槽。但从蔚来的体积和自身的运行状况来看,蔚来对充电桩是否有限,实际效果其实是一回事。不排除威来车主在新疆自驾,但实际上能有多少车主呢?因此,限制和不限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威来再次引发了争论。其他品牌的车主越吵越骂,威来的传播就越广泛——蔚来敢为自己的车主这片森林得罪整个市场,只有家人才这样做。可以说,蔚来在骂声中赢得了更多人的青睐。
蔚来汽车不浪费它的互联网基因,一次又一次地引发网络争论,就像波浪一轮又一轮地拍打岩石一样。其目的是吸引注意力,最终帮助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蔚来也犯了众怒,但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是赚钱。
百姓评车
事实上,无论是分还是合,我们都考虑利益。即使同一行业的产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手段也不同。在中国市场,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程度和特点与欧美国家有很大差异,相关部门的推广力度不同,汽车企业选择的市场策略也不同。
然而,无论中美市场差异有多大,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082011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