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池优势巨大 或将复制日本汽车当年成功故事

国际能源机构(IEA)最近发布报告称,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比如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低碳燃料)将会到达1.7万亿美元,首次跨越化石能源项目,后者投资只有1万亿美元。

报告审阅了五种主要新能源技术和产物,别离是太阳能光伏、电池、风能、热泵(heat pumps)和氢电解槽(electrolysers)。在几种产物的制造产能中,欧洲和越南、印度、美国、中国占了80-90%,单是中国占了40-80%。

我们重点看看电池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电池上风庞大 或将复制日本汽车昔时景功故事

电动汽车狂飙推动电池产业发展

由于电动汽车销量增加,全球电池制造产能出现大爆炸。2022年全球电池制造产能增加580GWh,中国占了增量的80%,欧洲10%多一点,美国不到10%。90%的电池用于汽车。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同比增长跨越130%。

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5%,电动汽车在所有汽车销售中的占比到达14%,2021年为9%。中国占比到达29%,欧洲到达21%,美国占比约8%。

很多企业计划扶植新电池厂。特斯拉计划在美国Austin扶植新电池厂,产能200GWh,预计2024年完工,2025-2030年到达最大产能。LGES预备在波兰建厂,产能115GWh。宁德时代计划在匈牙利建厂,产能100GWh。特斯拉计划在德国建厂,产能85GWh。然后就是中国新厂,宁德时代将会在宜宾、福鼎、洛阳建厂,产能别离为186GWh、120GWh、80GWh。LGES预备在南京建厂,产能92GWh。中航锂电将在常州建厂,产能90GWh。

2022年,中国、欧盟和美国占了全球电池装机制造产能的90%。其中,中国占了75%,欧盟8%,美国7%。除了三大巨头,韩国也有一定份额,约为5%。

假如所有已经公布的电池新厂项目全部完工,中国、欧盟、美国所占份额根基连结不变,合计仍占全球产能的95%。中国产能份额略有下降,会占到全球产能的2/3,美国份额上升至15%,欧盟占11%。份额之所以出现变化主要是特斯拉新电池厂引起的。特斯拉会在美国扶植年产能200GWh的电池厂,相当于今天全球电池制造产能的13%。

虽然电动汽车市场正在快速走向成熟,但从全球范围看ICE(内燃机引擎)汽车的销量仍然占据压倒性上风。不外2019年电动汽车销量只占总销量的2.6%,2023年增至18%,增速相当快。

按2030年许诺方针情景(APS),中国现在的电池制造产能无法满足本国需求。中国已经公布要扶植更多电池新厂,假如到时的工场操纵率到达85%,中国产能除了满足本国需求,还要拓展海外市场。即使操纵率连结在今天的水平,到时中国的产能仍相当于本国需求的两倍。

中国电池企业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电池企业似乎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它们正在向国际市场扩大。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在报告中指出,2022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向电动车电池产业链投资142亿欧元(152亿美元),一年前只有34亿欧元,匈牙利、西班牙获得总投资额中的82亿欧元。去年中国在欧洲电池产业的Greenfield Investment增加55%,到达45亿欧元,投资主要来自一些大项目,比如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和蜂巢能源的新工场。

Greenfield Investment即绿地投资,又叫新建投资,是指母国企业在东道国遵照相关法令和条例置办企业,其资产所有权属于外国投资者。

由于欧洲和美国的庇护主义政策越来越刻薄,韩国现代汽车增强与宁德时代的合作。现代电动汽车在美国无法获得补助,假如想拿到补助,它必须在美国建厂。现代汽车选择两条腿走路:针对美国市场,投资建厂;针对其它市场,与宁德时代合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现代将会用宁德时代电池生产较廉价的电动汽车,主要在中国和韩国销售,这些市场受美欧庇护主义政策的影响较小。”

未来韩国汽车企业将会重点出击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要想进步盈利能力,搭载中国电池是不错的选择。印度是现代汽车第三大市场,去年销量约为80万辆,仅次于美国和韩国本土。韩国虽然也有电池企业,但韩国车企不敢过度依靠本国企业,由于风险太高。虽然今朝美国和欧洲对韩国车企比力友好,但天有意外风险,未来可能出现变故。

韩国和欧洲是全球电池和电动汽车供给链的重要一环,它们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电动化助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彭博社以为,中国电动汽车突飞猛进让人想起曾经的日本汽车。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汽车107万辆,同比增长58%,跨越日本的9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在中国出口的汽车中电动汽车或者混动汽车占了31%,全球出口的电动汽车约有35%来自中国。

中国汽车产业的突起似乎与昔时的日本很像。1975年至1980年月,日本汽车出口量增长4倍。1972年日本汽车在美国的份额只有6%,1978年增至12%,1980年增至21%,但在1978年至1980年,日本本国的新车销量下降了29%。

美国感受到威胁,1981年强迫日本签署自愿出口限制条件。依照协议,1981年4月-1982年3月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数量限制为168万辆,第二年的数量可以在上年根本上再加美国市场增量的16.5%,第三年是否限制数量按照实际情况制定。

随着中国汽车出口的增长,美国极可能也会设置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给中国企业制造麻烦,欧洲可能也会跟进。不外与昔时日本分歧,80年月90年月西方汽车企业并没有在日本大量投资,但它们现在却在中国投入巨资。

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约有60%实际上是打着西方品牌的名号出货的。换句话说,在欧洲,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主要还不是比亚迪、吉利,而是特斯拉、宝马、雷诺。

综上不丢脸出,中国电池简直拥有很大上风,但中国企业与欧美日韩的竞争也在加重,中国车企虽然出口大增,但风险仍然存在,远远谈不上高枕无忧。(小刀)

原创文章,作者:极客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07209113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