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辟谣自造电池,但这仍然是门有潜力的生意

小鹏辟谣自造电池,但这仍然是门有潜力的生意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小鹏汽车要自研、自造电池。

其依据来自《天眼查》App的一则信息:11月16日,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人是小鹏汽车结合开创人夏珩,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池制造、电池零配件生产等。对此,小鹏汽车方面辟谣,称没有自研电池的计划,今朝聚焦汽车主业。

小鹏辟谣自造电池,但这仍然是门有潜力的生意

事实上,无论小鹏自研电池属实与否,也不影响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车企结构电池产业的趋势。

假如时间回到3年前,那末宝马公司开辟治理委员会成员克劳斯·弗罗里希会告诉你,“没有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有需求,一个也没有。是监管机构对纯电动汽车有要求。”但现在,情况变了,电动车不可是律例框架下的产物,更是人们在智能和可延续出行愿景下催生的“新刚需”。

就像燃油车时代车企将发动机业务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那样,现在,作为电动车里的“心脏”,电池产业无疑也是车企必须要把控的关键范畴。无论传统汽车制造商,还是新势力,他们都起头结构电池范畴。

2022年10月,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2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曾澍湘,李斌任董事长。同月,广汽正式成立电池公司。这些只是车企结构电池产业的冰山一角。

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于2019年末就在中国江苏常州启动了其第一家电池工场,并计划在2020年末之前从每年4千兆瓦扩大到每年12千兆瓦,到2025年,在中国和欧洲的其他几家工场的年产能将到达100GWh左右。

吉利旗下的威睿公司,专门从事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相关业务,负责一些车型的电芯集成和电池包。

比亚迪更是拥有重庆璧山和宁乡两处电池工场。前者计划扩产到20GWh,后者则负责生产刀片电池,总投资100亿元。

上汽、东风、长安等汽车制造商也与电池厂商有或多或少的合营或合作。

海外车企同样在结构。

2021年11月,丰田汽车公布将投资34亿美元(约合218.59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建立一座电池工场,该工场将于2025年起专注于电池开辟和生产,以满足夹杂动力和纯电动方面的需求。

同年,特斯拉收购了Maxwell后,又收购了加拿大电池制造商Hibar,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特斯拉可能已经收购了锂离子电池草创公司SiLion。特斯拉还在加利福尼亚州建造Megapack超级电池工场。

还是2021年,梅赛德斯-奔驰公布,与Stellantis团体及道达尔能源公司告竣三方协议,梅赛德斯-奔驰将收购ACC电池公司33%的股权。此举有望让ACC的电池产能在2030年至少提升至120GWh,较原计划横跨一倍多,有望成为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巨头。

不但如此,奔驰还在全球3大洲7座城市结构9家电池工场,今朝已经投资跨越10亿欧元。

车企为何都自己造电池?

除了上面说到的把控电动车的“心脏”之外,更迫切的原因是他们不想再被电池厂商牵制。广汽团体曾庆洪在今年7月的一场论坛上称“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在奥纬咨询董事合股人张君毅看来,车企自建电池产能客观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企业希望控制本钱并将这些能利巴握在自己手里,再加上当前电池技术大多比力成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车企是在研究电池前瞻性技术;而有些车企则只是希望自己组装电池,电芯仍然采用电池公司的产物。具体如何结构,要看这家车企电动车的市场范围和价格。张君毅指出,对于那些低本钱的成型,电池价值占比很是高,车企不能不介入控制。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则以为,疫情致使供给链经常发生问题,车企买不到电池,无法按时交付新车。假如有自己的电池厂,供给链平安能获得保证。

但他也指出了其中的风险。“对于比亚迪、特斯拉这类量很是大的企业,自造电池完全可以消化,可以盈利。”张翔暗示。而对于那些年销不到20万辆的新能源车企业,这么做也许风险大于收益。

新势力公司年销量能到达20万辆的今朝凤毛麟角,且普遍处于吃亏状态,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自造电池是一门糟糕的生意?张君毅不完全同意这种概念。他以为,新势力企业造车尚未盈利的原因之一恰正是电池的本钱因素。新势力介入电池上游供给链的竞争发展是一种博弈,也许在博弈进程傍边,能够改良自己的盈利状况。他暗示:“假如斟酌现在的产销量,这个做法也许有些激进,可是假如斟酌未来,从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这个角度来说,车企介入到电池的制造并非‘不公道’。”

事实上,在原材料-电池厂-车企这个产业链条中,电池厂的话语权并不是最高的,也并不是最赚钱的——原材料公司才是。翻看各类锂业、硅业、矿业公司的财报,利润率30%并不稀奇,50%以上也触目皆是。而电池厂以宁德时代为例,2022年Q3的净利率9.33%。车企则最少,只有5%左右。

张君毅以为,原材料企业的价格高,是由于畅通渠道和供需关系造成的。持久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类提炼技术的成熟,大宗的倒卖被逐渐厘清,市场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电池技术和新能源车需求的差别化会使得市场进入者增多。不外,随着材料的变化,电池行业每过十年、二十年就会有一次根赋性的迭代,现在领先的企业未必是未来一定领先。“这也是中国车企的机遇所在”他暗示。

原创文章,作者:彭湃新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19192913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