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头的钒电池是什么呢?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

出风头的钒电池是什么呢?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

       作者:赛文,编辑:小市姐

       在过去的两年里,曾经在储能领域名不见经传的钒电池突然爆炸,领头羊集体上演了市值翻倍的好戏。

       那么,出风头的钒电池是什么呢?“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

       【东风再来】

       去年年中,国家能源局的一份文件立即将钒电池的热度推到了高点。

       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事故防范提出了详细要求。因此,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已基本踢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可选方案之一。

       一夜之间,传统的储能技术线路成为局外人,储能行业增加了巨大的差距。

       据一些机构估计,国内对新电池的需求预计将是过去的四倍。在各种储能技术路线中,全钒液流电池,通常被称为钒电池,作为液流电池领域最成熟的液流电池,站在风口上——钒电池板块单日涨幅一度超过9%,龙头股攀钢钒钛(钒钛股份)几次涨停,19个交易日涨幅106%,成为a股市场最火的明星。

       与储能锂电池相比,钒电池在储能应用领域具有安全性高、上游资源独立可控、易扩容、循环寿命长、易回收、整个生命周期成本低等明显优势。其中,高安全性和高资源储量的特点值得一提。

       先说安全。

       据全球统计,2017年—2022年,全球储能安全事故约60起,锂离子电池事故占80%,其中大部分是三元锂电池造成的。同时,国内数据显示,我国500kWh以上储能电站年火灾事故发生率约为千分之六,传统储能路线事故隐患较高。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中国主要的磷酸铁锂电池,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都使新一代的政策

       全钒液流电池采用水溶液电解液,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几乎没有爆炸和火灾隐患。

       再看资源储量。

       2022年,我国钒储量占全球钒储量的39.3%,钒产量达到7万吨,占全球钒总产量的70%。

       另一方面,锂矿显然仍然非常依赖进口。2022年,我国锂矿资源对外依存率高达85%,难以净化当地锂矿杂质。多年来,锂矿的自给率只能在10%-15%之间徘徊。锂电池正极生产所依赖的另外两种重要资源钴和镍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约80%的钴和70%的镍需要进口,原材料占总成本的50%以上。

       这样的“先天”钒电池也有优点“后天”应用程序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国内钒电池装机容量扩大。市场带动相关技术的突破,使大功率钒电池储能系统投入使用。据估计,2021年,我国新增全钒液流电池装机量为0.13GW;2022年,我国全钒液流电池新增装机量为0.6GW。预计2025年中国全钒液流电池新增装量将达到2.33GW。

       另一方面,市场规模也呈指数级增长。2021-2022年,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市场规模从1.7亿元增长到11.8亿元。据最新估计,到2025年,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80亿元。

       虽然由于短期超涨,整个板块一度平淡无奇,但现在又迎来了政策“强心针“。

       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一份文件,特别是要求。有序促进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可靠替代。

       钒电池板块经历了冲顶回落,又跃跃欲试了。

       【未来几何】

       那么钒电池的未来几何,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在即将腾飞的钒电池储能中分一杯羹呢?

       事实上,钒电池的投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就在两年前,在很多人眼里,钒电池只是一个炒作了十年的概念产品,几乎没有相关企业。几家零星的制造商勾勒出钒电池的未来,这无非是搭建一辆新能源汽车来提高股价。

       然而,仅仅一年后,当许多技术学校取得突破时,国内外相关项目实施,市场政策爆发,许多企业积极跨境布局,如传统能源企业永泰能源、钛白领先核钛白、氟化工领先永泰科技、龙百集团于2022年宣布进入钒电池。对于许多跨境企业来说,钒曾经是他们需要处理的废物,但很难区分这条轨道上谁值得信赖。

       答案并不难得到,只需拆卸钒电池储能系统即可。储能钒电池主要由电解液系统、电堆系统、电控系统等外部设备组成。电解液和电堆的成本分别占40%、35%,其他设备约占25%。根据图片,寻找三部分制造商可以获得钒电池爆发的受益者。

       电解质的基本组成是高纯度钒 钒矿资源和电解液生产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地位。

       钒矿供应方面,国内上市企业有攀钢钒钛、河钢承钢、建龙特钢、川威集团、德胜钒钛,其中攀钢钒钛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钒钛磁铁矿。在攀枝花市政府的支持下,企业依托独特的资源条件,成为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发展的旗手。为了突出“钒”上市26年后,公司将之前的证券简称为主营业务“攀钢钒钛”变更为“钒钛股份”。

       国内钒电解液生产企业有6家 ,为大连金融、川威、攀钢、湖南银峰、湖南汇丰、陕西五洲矿业等,大连金融拥有世界上第一条规模最大的工业钒电解质生产线,设计产能3万m3 /a,约占全球电解液市场的80%。

       钒电池巨大的市场空间使上市的钒矿领先攀钢与大连电解液融合。今年年初,钒钛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大连金融大连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促进产业化和商业化。顶着“钒电池第一股”IPO前的大连融科也在最后冲刺。

       堆。随着钒电池热量的增加,参与企业开始增加,但总数仍然较少,许多部件依赖于进口。根据技术改进的需要,钒电池研发企业也开发了大连金融独立研发电极、隔膜等部分部件,并考虑了相关生产线的建设。

       电池集成商完成其他系统集成,技术门槛有限。大连金融、北京普能、上海电气、湖南银峰、武汉南瑞、大力电工是国内钒电池的主要研发和系统集成商,大连金融储能设备公司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最高的钒电池储能设备生产基地、年产能 负责电堆生产和整个电池系统集成的300MW。

       如果估值已经超过100亿大连融科能够顺利登陆a股,必然要借“钒电池第一股”招牌掀起了风浪。

       储能是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技术,“双碳”战略的规划与实施,使储能更加火爆。另一个现象是,钒电池公司也愿意看到,近年来,全球储能行业的爆炸性增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电池储能增长创下历史新高,全球电池储能安装正式进入高增长期。

       现在是冬天,全钒液流电池的春天就在眼前。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内容,作者根据上市公司的法律义务(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进行个人分析和判断;本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场价值观察不适用于本文所产生的任何银行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原创文章,作者:市值观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201513469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