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智车技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长城汽车考虑出售蜂巢能源股份,宁德时代可能是潜在买家之一。虽然长城汽车声称相关消息不真实。但2023年 年 3 月 31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创新板上市申请暂停。蜂巢能源的下一个趋势确实值得关注。
01
长城需要战略重点
目前,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国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从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可以看出这一点。长安汽车董事长朱荣华曾公开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所需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000GWh左右~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达4800GWh,1200GWh。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能过剩必然导致价格战。持续的价格战必然会让体积小、竞争力小的电池企业被市场淘汰。蜂巢能源在中国虽然知名度不低,但从市场份额和国内与主机厂的合作维度来看,很难跻身一线。
对长城来说,以更好的价格向宁德时代出售蜂巢能源并不是一件坏事。根据2023年上半年长城汽车财务报告披露,盈利能力并不乐观。从收入角度看,上半年长城汽车收入达到699.71亿元,同比增长12.61%;但净利润仅为13.61亿元,同比下降高达75.69%。事实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激烈的价格战密切相关。长城汽车在价格战没有消退迹象的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要改变这种情况,把蜂巢能源整体打包出售,把注意力转向整车业务,无疑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02
蜂巢电池IPO之路不容易
对于长城汽车来说,蜂巢能源最好的目的地就是最终实现IPO,这样长城汽车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然而,一个企业要完成IPO,也需要经历9981个困难。
从长城汽车现有的品牌和车型结构来看,纯电动汽车并不是长城汽车的强项。目前,长城汽车只有欧拉是一个大规模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品牌,其他子品牌正在逐步引进混合动力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对电池的需求远小于纯电动汽车。因此,与比亚迪的电池公司不担心订单相比,长城更难依靠自己的体积来支持蜂巢能源。
如果你从长城汽车系统中寻找合作伙伴,考虑到从主机厂剥离的电池部门蜂巢能源,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获得其他汽车企业的信任。毕竟,没有一家主机制造商希望在早期阶段告诉控股股东可能是其竞争对手的电池企业他们的新车型,特别是战略车型的规划和最详细的电池相关性能参数。更重要的是,当以前电池容量供应不足时,蜂巢等电池企业最终需要做出决定,是优先满足长城汽车的电池需求,还是满足其他原始设备制造商客户的需求,也需要打一个大问号。
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其高性价比和更好的安全性,甚至受到特斯拉的青睐,并被用于特斯拉的入门级车型。然而,为了避免与国内市场竞争,比亚迪只授权特斯拉在欧洲生产的车型上使用刀片电池,而特斯拉在上海的车型错过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不久前,宁德时代发布了4C神兴超充电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磷酸铁锂电池的超充电技术,可以大大缩短电动汽车的补充时间。早些时候,基于宁德时代CTP3.0的麒麟电池也上市了,并开始搭载许多品牌的车型,包括极氪。这意味着这些品牌的车型有能力在CLTC工况下挑战1000公里。蜂巢能源电池与宁德时代的最新产品相比,在产品力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推动蜂巢能源IPO的实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还需要开发比没有任何主机厂背景的第三方电池企业更好的产品。同时,蜂巢能源也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彻底消除其他主机制造商的担忧。对于今天的长城汽车来说,可能有些无能为力。
03
宁德时代希望自己做大做强
从宁德时代的角度来看,如果蜂巢能源能够收入,无疑是整个中国电力电池行业的一件大事。
在蜂巢能源收入的指挥下,可以进一步扩大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显示规模效应。在整个电动汽车市场从快速增长逐渐进入正常增长深度后,整车和动力电池行业都将开始进行深度重组和整合。未来,如果你想在成本方面取得更大的优势,你需要有足够的体积。无论是稀释早期研发成本,还是后期管理运营成本,都离不开足够大的体积支持。此外,赢得蜂巢能源可以帮助宁德时代进入长城汽车系统。未来,宁德时代将获得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订单业务。虽然长城汽车目前的电动汽车销量表现一般,但未来向纯电动汽车企业转型也是大势所趋。
此外,如果宁德时代完成了蜂巢能源的收购,可以想象对其他动力电池企业的影响。一方面,其它规模较小的电池企业的生存状况将更加恶劣。正如上面所说,规模优势对电池企业保持成本竞争力至关重要,没有规模优势稀释成本水平,很难说竞争力。毕竟电池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1/3。另一方面,收购完成后,宁德时代可能会推动比亚迪、中创新航等本土电池企业,甚至LG新能源等韩国电池企业加快并购重组步伐。预计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寡头时代。
无论宁德时代最终能否赢得蜂巢能源,都有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即国内电池行业将迎来深度整合,未来的并购重组至关重要。否则,如果放任产能过剩的局面继续下去,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会因为内耗而慢慢失去以往建立的领先优势。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市场化手段在中国建立几家真正的电池巨头,他们将在全球电力电池甚至更广阔的储能市场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原创文章,作者:智车科技I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1223121891.html